陳惠蓮
一、活動背景
新課改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拓展和整合課程資源,要求學校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nèi)外各種課程資源。我校地處越秀區(qū)北京路廣府文化發(fā)源地,粵文化資源得天獨厚。大部分學生具有先天地域語言優(yōu)勢,所以從2011年開始,以通草畫為突破口,逐步引入了粵劇、粵語講古、剪紙等非遺項目。非遺藝術家到學校任教特色課程,讓普及班與專項班、常規(guī)課程與興趣愛好相結合。近年我校以“粵彩教育”為校本教育特色,成績斐然,漸露頭角,被評為廣州市特色學校。筆者作為粵語講古班的負責人,無論是選教材還是選人才,或參與課外培訓指導,都親身經(jīng)歷了一場場盛宴背后多元文化帶來的巨大沖擊和思考。
二、粵語講古的“前世今生”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浾Z講古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這種民間技藝來源于古代的漢族說唱藝術,但粵語講古只說不唱,有與外省說書不同的特色。但現(xiàn)代娛樂形式的多樣化,使得聽古講古的機會越來越少,講古陣地一再被取消,孩子們極少能聽到古仔。現(xiàn)全市僅有的兩個古壇:越秀區(qū)文化局“越秀古壇”和文化公園講古壇。
三、新常態(tài)下的特色課程
我校“粵彩教育”近年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其奧妙就在于充分體現(xiàn)了活動趣味化、課程校本化、研究課題化、實踐社會化。而“粵語講古”作為眾多非遺項目課程中的一個分支,其出彩的表現(xiàn)又是可圈可點的。
粵語講古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樣式,講古藝人大量運用本地的漢族民間成語、諺語、讖語、俗語和大眾化的生活語言,對書目進行加工潤飾,使之成為粵方言語言藝術的集大成者。講古的內(nèi)容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長篇章回小說,還包括廣州民間掌故和現(xiàn)代生活題材,承載著廣州許多歷史文化信息,成為文化傳統(tǒng)得以保持和延續(xù)的重要因素,有著深厚的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價值。同時,這種娛樂形式有廣泛的群體參與性,可以寓教于樂,是人們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一種形式。由于粵語講古本來就貼近生活,只要把更多的生活新元素通過粵語講古進課堂、進校園,才能在改進創(chuàng)新中培養(yǎng)一批新的講古傳承人,吸引更多新的聽眾群。因此,把課程改革實驗的成果轉化為常態(tài)教學,大力推進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體系,大膽進行實踐變革,才能提升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多元文化的輻射再生
粵語講古是一座極具開發(fā)價值的校本課程資源寶庫,它有自己獨特的傳承與教育方式。
1.粵語講古的藝術特點是以第三者旁述為主,背稿演出。它既講究語言,更講究表演。因此對兒童開朗樂觀、大膽勇敢的性格培養(yǎng)有外顯的作用。
2.粵語講古涉獵的內(nèi)容廣泛,從人物塑造到故事情節(jié),古今中外包羅萬象,對兒童人格塑造和正確是非觀、人生觀的培養(yǎng)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可以通過選修或聽課的形式,學習過程中欣賞它的演、說魅力。
3.粵語講古的學習有助真正實現(xiàn)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如因為演出任務緊,來不及搜集書面材料,彭老師向學生劉威口述一故事《太上老君斗如來》,5分鐘之后孩子果然能夠馬上就把大意復述表演出來,需要孩子能夠快速記憶、理解、重組語言,對孩子能力提升有立竿見影作用。再如故事班里有個三年級的新同學,他很喜歡講故事,當知道自己有機會上臺時,居然自己創(chuàng)編了一個幾千字的古仔。因表演時間只有3-5分鐘,在家長老師的幫助下反復修改,表演當天也獲得了嘉賓的贊賞。這些學習過程其實也是思維、表達等能力綜合表現(xiàn)的結果。
五、守拓并舉的發(fā)展新路
社會的發(fā)展使粵語講古也經(jīng)歷了興衰的陣痛。講古壇的再現(xiàn),雖讓人欣慰,但卻難以抵擋新的文化消費方式對其的沖擊。“粵語講古”現(xiàn)已正式進入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行列,但這并不代表這一項文化不會悄然無聲地消失。眼看如今人們對“粵語講古”的重視程度逐漸減弱,它是否也會因此被逐漸失傳,或許我們可借用“講古”界的一句經(jīng)典話語來概括:“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钡珜τ谶@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身為廣州人實在不甘心如此消極地在一旁靜觀其發(fā)展。因此作為教育一份子,更要傾盡自己的能力對其實施實際的保護和傳承。
想要粵語講古能得以長期的傳承下去,基地傳承、從小熏陶是一個重要前提。因此,從娃娃抓起,課堂上的傳承學習、課外的社會實踐、社會宣傳推介就顯得尤其重要。
1.加強對粵語講古的信息化傳播,擴大影響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播文化的方式也隨之發(fā)展?;浾Z講古視音頻要通過各種方式植入程序,豐富網(wǎng)站資源建設,讓大眾能通過手機、電腦等傳播媒介及時上傳下載、更新。講古非遺傳承人會給孩子提供講古壇的義演時間和電視頻道上的節(jié)目播報,鼓勵學生收看收聽;同時,他還會在網(wǎng)絡上和學生共建關系,介紹大家在粵語講古的正式網(wǎng)站上瀏覽學習、參與話題,讓大家都能了解到粵語講古的種種,使其影響力得以擴大。
2.適應社會需求,積極培養(yǎng)新的講古傳承人和觀眾群
如今青少年鮮有喜愛聽古、講古的,觀眾群漸趨老齡化。因此,培養(yǎng)新的講古傳承人和觀眾群迫在眉睫。相對而言,觀眾群增加不難,但講古傳承人的培養(yǎng)則不僅需要各講古大師的親力親為積極培養(yǎng),還需要喜歡講古的人實際行動的操練和學習,并持之以恒的堅持。
總而言之,隨著越秀區(qū)域性青少年廣府文化品牌活動的深入開展,相信學校的品牌推廣普及也會一直持續(xù)下去;相信多元的、富有新時代氣息的粵彩文化一定能逐步扎根在我們校園,生生不息;相信同學們在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動中一定能得到更多的鍛煉,大展身手的同時秀出自我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