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瑞霞
【背景描述】
王某是一個有暴力傾向和極強逆反心理的孩子。課堂上,他我行我素,一旦被老師批評,他便破罐子破摔,和你對著干。如果他書桌里有垃圾,他就把垃圾隨手一扔,哪個同學接到了,都要忍受。如果對他稍有反抗之意則會被他打三五次都不一定完事。家長如果來找,他會變本加厲。暴躁傷人事件屢屢發(fā)生,嚴重違反行為規(guī)范,他的行為引起了班上同學的極大反感和很多家長的強烈不滿。他的出現(xiàn)就如一顆定時炸彈,可以攪亂你所有的教學秩序。
【引發(fā)思考】
王某這樣的孩子,其實是自尊心極強的孩子,當他被批評時,他用反叛維護著自己易碎的心,想以此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養(yǎng)不高,對孩子的管教較粗暴,一不聽話,非打即罵。我還了解到王某特別喜歡愛看攻擊性較強的漫畫、電視等,這又為他提供了模仿攻擊行為的條件。因此對于這樣的孩子,簡單的訓斥,粗暴的恐嚇,對他只能造成更大的傷害。針對他的特點,我采用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一、尋找問題根源,對癥下藥
保護自尊心,是信任與賞識教育后進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堅信他是可以改變的,對此我滿懷期待,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關心的方式態(tài)度對待他。在后來的一次談話中讓我找到了他與別人交往總想以暴力解決問題的癥結(jié)。原來在他一年級與別人打仗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受到委屈家長會來找,而當他受到委屈,回家與他家長談,并也希望他的爸爸能去學校幫他說話??伤募胰私o他灌輸?shù)乃枷胧牵捍蛘桃禽數(shù)脑?,活該。媽媽爸爸不會幫你去說話。久而久之,在他的腦海里就有這樣一個理念:即使我受欺負了,大人也不會幫我,那么我一定打贏他們。所以這個孩子與別人打仗時下手就特別狠。
知道這個根源后,我決定在他面前扮演一個保護神的角色。告訴他:野蠻的人才會用武力解決問題。如果你收到了委屈,不要動手,先來找我,我一定替你伸張正義。很湊巧外班的一名學生玩耍時給了他一個嘴巴子,他真就沒還手。找到了我,我覺得機會來了,便與那個班主任商量好,嚴肅的批評了那個學生,并對他賠禮道歉,然后我在全班重點表揚他,說他是一個有理智的孩子,一名紳士。讓他感覺到:雖然他沒有還手,但他受到了老師的保護,而且讓他感覺到汪老師說話的確算數(shù)。作為班主任還應逐漸引導他愛上這個班級,愛上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我號召班級中的孩子主動與他交朋友,讓他感受與他交往五年的小伙伴的真摯情感。使他在又想宣泄自己情感時能有所顧慮。
在轉(zhuǎn)化這個孩子的過程中,我覺得首先要尊重學生、樹立他們的自尊心,做耐心細致地工作,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很小的進步,或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給表揚、鼓勵。對他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們感到自己有長處,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培養(yǎng)其自信心。這樣持之以恒地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多與父母溝通,注重家校結(jié)合
從王某的事例中,我感到問題學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原因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要教育他必須爭取家長的配合與支持,首先要讓家長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其次,幫助家長樹立信心,孩子是可以教育轉(zhuǎn)變。學校定期與家長溝通,堅持表揚鼓勵為主,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學校、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這是教育轉(zhuǎn)化他的關鍵。
在如何教育王某的問題上,我們逐步達成了一致意見。不可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要多和兒子相處、交談,用溫情和的語言和兒子溝通。王某特別愛看打斗火爆的場面,還時不時地拳打腳踢進行模仿。對此,在與他父母交換意見后,在我的推薦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義,孩子又喜歡愛的書報。當孩子的壞習慣逐漸改變時,家長即時給予表揚,并用獎勵的方法給孩子買些學習用具、玩具等,從正面對孩子的行為予以肯定。經(jīng)過一年的教育,最終這個孩子在六年級的時候沒有再欺負過班級任何一名同學,班級活動積極參加,畢業(yè)考試中兩科都是90分以上,并且對老師和同學產(chǎn)生深厚的感情。目前他在北京舞蹈學校,參加過幾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舞蹈表演。作為他的班主任我不能說這個孩子現(xiàn)在如何如何得好,但他真的改變了許多。他學會了遇事冷靜,學會了寬容,理解他人。知道了自己要為實現(xiàn)人生的目標而努力。
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是我們教師應該做到的,只有把學生當成朋友,他才能敞開心扉地說真話實話,老師才能真正地知道他的什么“病”,給他開一劑“良藥”。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yōu)點給予贊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fā)學習動力,培養(yǎng)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奮發(fā)向上的班集體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