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和壓力的劇增,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會“當家長”了。有這樣的一組數據:80%的家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礙、逃課厭學、緊張失眠、考試壓力、親子沖突、離家出走、網絡成癮、青少年犯罪等問題,96.1%的家長渴望了解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87%的家長渴望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為了讓家長們在培養(yǎng)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時少走彎路,我把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總結的方法提供出來,讓我們共同探討一下。
方法一:樹立尊師重教的家風,制定和諧文明的家庭公約,要懲罰分明,嚴格要求。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有賴于家長的嚴格要求。家庭成員共同商討、制定、遵守,家庭規(guī)矩、要求一經制定,就必須堅決貫徹施行,不可以有例外。
方法二:父母與孩子豐富又積極的情感交流,對于子女未來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情感來說是很重要的。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來自家長的適度的愛,如果這種愛過度或不夠,如果家長一味甩手孩子的教育,問題仍然是無法解決。
要想辦法盡可能地保持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減少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不要總是批評、打罵孩子,要建立和諧家庭親子關系。以前因為你高高在上,孩子用仰視的目光看你,這樣就產生了距離。有位心理學家說:重復的做著相同的動作卻想要得到不一樣的效果是精神病人常做的事情。想要有所改變,首先我們的方法要有所改變。家長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心和心貼近了,談話就像朋友一樣,有些問題就容易溝通,效果就會有所不同。
方法三: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培養(yǎng)孩子某種好習慣的過程中, 家長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教育孩子遠離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三歲看到老”“養(yǎng)不教父之過”等被大家認為很“神”就是這個道理?!凹翰徽?,不能正人”,這句話用在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上也很合適。家長要時刻想著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師,一言一行隨時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不要過早把社會上不健康的思想和不良風氣暴露給孩子。即使自己非常生氣,很看不慣某某事、某某人也不要把它抱怨,發(fā)泄給孩子。
根據調查發(fā)現,許多學生有的認為自己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更多的孩子最不喜歡的是家庭。許多孩子不把心理話告訴父母,父母的用心并未得到好報。這是為什么呢?父母應該反思了,我們要不斷學習,懂得一些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用知識去武裝頭腦,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我們要讓孩子崇拜、喜歡,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方法四:正確認識自己和孩子,善于發(fā)現孩子的不足,及時處理,這樣孩子才能盡快的進步。在我們的平時工作中,感到現在的孩子不誠實、愛撒謊,在學校和家里是完全兩個樣。“愛的不是地方”,德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怎樣使得你的孩子備受折磨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父母對孩子過度施愛,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便是百依百順,這樣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不誠實、愛撒謊,并且有逆反心理,認為父母的愛是很廉價的、是當然的。親子之愛應當是雙向的,父母在施愛的同時,也應當讓孩子懂得回報。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父母便很可能轉而運用“巴掌教育”,在這里強權與溺愛是可以并存的。強權與溺愛,雖然各走極端,但卻是殊途同歸,都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所以,學會背叛孩子,和老師不要隱瞞孩子的毛病,要高度的信任老師,家長要像園丁一樣及時的給孩子修剪枝丫,將來孩子才能成為好苗。
方法五:寓教于實踐活動,反復練習,及時強化。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課堂,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實踐活動。因此,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貫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間,互相關心、和睦協(xié)調、文明禮貌、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孩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曾經有位家長是這樣教育她的女兒的。3歲的女兒脾氣很犟,召喚她時喜歡就答應、不喜歡就不吱聲,于是她設計了這樣的教育方法:和女兒做游戲,家長喊到孩子名字的時候,孩子要喊“到”,看孩子反應的速度。漸漸的在游戲中孩子聽話的好習慣養(yǎng)成了。女兒5歲了,一天從幼兒園回來時說話帶臟字,她把這件事看成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當她了解到這些臟話是和別的孩子學的,于是家長和孩子有這樣的對話:“寶貝,媽媽在聽到你說……這些字樣的時候,我的心會很疼的,你幫助媽媽想一想辦法好嗎?”孩子用小手一邊幫助媽媽輕輕地揉著心臟,一邊認真地想辦法,突然她高興地說:“以后我不說這些話了,媽媽就不心疼了對嗎?”媽媽高興地摟住了女兒。一樣的事情,如果家長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方法不對,效果就會不一樣。我想如果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都像上面說的家長那樣去積極地想辦法,從生活情趣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小習慣的話,那么許多不聽話的孩子就會逐漸改好,我們也會因為聽不到罵人話耳根清凈的。
習慣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懂得和孩子斤斤計較,從孩子的小事看起,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孩子有了錯誤要盡早讓其改正,當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時,家長應及時給予肯定,要堅持反復練習。孩子有了興趣和愉快的體驗,良好習慣就容易形成。
有孩子要吃水果,向媽媽叫道:“媽媽,我要吃蘋果?!彼龐寢屭s緊拿來遞給了她,其實那水果就在孩子身邊。像她這樣的孩子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基本上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承受力差,挫敗感較強。有時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社會現象,有些孩子雖然在學校不亂扔雜物,但是一旦離開學校就不一樣了,有時剛出校門口就把雜物扔的到處都是,家長見到認為無所謂,甚至幫助孩子把雜物隨手扔到街邊。那么我們來想一想,這也無所謂、那也無所謂,加在一起就有了量的積累,最后就可以達到質的飛越。我們往往就把最應該在意的東西棄之而不顧,要知道沒有功德心、責任意識淡薄,是孩子成才、成功的絆腳石。所以家長應當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習慣,讓他們養(yǎng)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總之,家長一定認真對待你眼中孩子的每一件“小”事,不放松對孩子的要求,有了小毛病及時盡早處理,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細節(jié)決定命運。最好的老師是自己;最好的學校是家里;最好的方法是快樂;最好的成績是堅持。孩子是我們未來和希望,家、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共同走進方舟蕩起雙槳,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遨游在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