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歌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陳 歌
當今社會已經(jīng)進入到了知識經(jīng)濟時代,在新時期的新形勢下,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與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為教育理論和教育手段的革新帶來了機遇。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案例出發(fā),探究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語文的基礎知識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方面的應用。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應用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將獲取、處理、編輯、存儲等功能融為一體,以實現(xiàn)展示圖像、文字、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的技術系統(tǒng),這個技術系統(tǒng)的特點就是集成性和交互性,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控程度,還可以通過真實的情景再現(xiàn)從視覺、聽覺等感官上對學生的思維系統(tǒng)產(chǎn)生刺激,進而確保其對知識的全面掌握。
拼音、識字、寫字等內容是小學基礎知識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無非是采用領讀、齊讀、示范書寫、默寫等方式進行教學實踐,而這樣機械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感到枯燥,也會使學生在知識接收的過程中覺得無味。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打開了一片新天地?,F(xiàn)代信息技術在基礎知識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直觀演示:教師根據(jù)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利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直觀演示,并指導學生自己根據(jù)將畫面進行發(fā)音、識字練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進而把無意識的記憶轉變?yōu)橛幸庾R的記憶,把枯燥無味的識記變?yōu)樾蜗蟮淖R記;二是視頻演示書寫規(guī)范: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教學軟件制作教學筆畫分解的動畫,然后通過課堂放映動畫向學生展現(xiàn)筆畫、結構等特點,讓學生在模仿中形成記憶。
1.創(chuàng)設情境遷移閱讀
(1)句子讀寫
句子讀寫是讀寫訓練中一項基本的內容,它對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技巧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情境創(chuàng)設,提高學生對句子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草原》一課中,第一段的重點詞是“一碧千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錄像,向學生展示草原的視頻,同時讓學生觀察并回答“視頻中是怎樣體現(xiàn)草原‘一碧千里’的?”學生踴躍回答:草原上遼闊的空間,由遠及近都被綠色覆蓋。然后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進入到課堂閱讀中,體會作者對草原的贊美。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可以扎實地掌握成語的含義,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2)片段讀寫
片段讀寫的重點是教會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寫出內容比較具體,含義比較豐富的片段。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豐富的素材庫,并結合課文中的重點片段分析,實現(xiàn)講練結合。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中,重點分析五、六兩段。這兩段著重寫的是金華雙龍洞的外洞和內洞等情況,第五段開頭用一個“怎樣小的小船呢?”的問句引起讀者對雙龍洞的好奇心,同時也利用小船的窄小突出外洞的狹隘和內洞的別有洞天,教師在分析完片段內容后,利用幻燈片或者動畫等多媒體技術再現(xiàn)作者進入雙龍洞的整個過程,以及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作者對雙龍洞的印象,這樣的動態(tài)化教學能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在片段讀寫過程中言之無物的難題。
2.課外延伸擴大閱讀
(1)預習中的擴大閱讀
小學中有些歷史題材的課文由于離學生生活較遠,導致其在理解過程中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借助現(xiàn)代信息手段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與課文緊密相關的閱讀課件,或者讓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資料查詢,以提高學生對課文背景的了解,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正確理解。例如在《秦兵馬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播放秦兵馬俑的全景視頻錄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秦兵馬俑的宏偉氣勢,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讓課前預習比較充分的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全班學生介紹秦兵馬俑的歷史和特點,最后幫助學生理解文中難句,品析好詞好句,以實現(xiàn)擴大閱讀的目的。
(2)練習中的擴大閱讀
練習中的擴大閱讀是對課堂內容的補充和拓展,可以在課前將某一課的相關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制成課件,供學生在課堂上,看屏幕完成閱讀。例如在《鯨》的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文中“主要”“然后”的分類描寫詞匯,在課件中依次展示了不同種類鯨魚的圖片,并要求學生仿照文中的形式,將圖片連成一句話。這樣的課堂練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自由交流深化閱讀
互聯(lián)網(wǎng)打破了個體閱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成千上萬人在同一時間的閱讀成為可能。一篇精彩文章、一首動聽歌曲、一段感人的視頻,通過網(wǎng)絡發(fā)布,可以引起大家的關注,也可能成為學生課堂討論的重點。例如在學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后,少年周恩來鏗鏘有力的回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教師趁熱打鐵,在微信群中發(fā)起了“讀書與志向”討論,通過師生的積極討論,教師對于當今社會上一些“讀書無用論”“讀書功利化”的不良思潮進行了駁斥,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教材示范豐富寫作
寫作是小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的經(jīng)典文章,這些文章對學生的寫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在學習了《鳥的天堂》一課中的“動”“靜”描寫后,某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該方式描寫記憶中的樹林,但在寫作過程中一些學生由于平時對生活觀察不夠仔細,對樹林的記憶比較模糊,出現(xiàn)了無從下筆,甚至胡編亂造的情形,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課前剪輯的樹林視頻,向學生展示“無風時,樹林的恬靜,起風時,樹葉沙沙作響;春天時,樹林靜靜地成長,秋天時,樹葉隨風飄落”的情境。通過觀看視頻,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樹林之中,在這種氛圍的烘托中,使學生達到“以我手寫我心”的寫作佳境。
2.課后拓展提高寫作
從學生認知過程來看,每一篇課文認知的終點,都是新認知的起點。教師應注意課堂的延伸與拓展,實現(xiàn)課內外相結合的開放式學習的格局,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輔助,尋找閱讀材料、組織閱讀活動,在擴大閱讀范圍與深度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在《觀潮》一課的學習中,一些學生提出:為什么會有海潮,為什么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是觀潮日,海潮會對附近的居民帶來哪些影響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鼓勵同學在課后利用網(wǎng)絡資源自行查找,而在第二節(jié)課開始前,教師檢查學生對問題的解答情況。這樣的課后拓展形式,不僅可以保證學生閱讀的質量,還可以加深其對問題的理解程度,為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奠定基礎。
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眼界,還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發(fā)展的實際,不斷探索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新途徑,為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發(fā)展提供實踐和理論經(jīng)驗。
[1] 韋芳,覃賢.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基于課堂觀察的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5):112-117.
[2] 朱亞萍.淺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視界,2015(8):198.
[3] 朱丹.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193.
陳歌,本科,二級教師。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左家塢鎮(zhèn)夏莊中心小學,06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