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音樂課堂契合度提升的策略
□楊波
在音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境之間的契合度會直接關系到課堂的藝術效果和實用效果。要想完善角色之間的契合度,使課堂的頻率恰到好處,觸發(fā)學生對音樂欣賞、學習過程的表現(xiàn)欲、滿足感以及對音樂作品的共情共鳴,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需要主動出擊,有計劃、有策略、有針對性地布局和引領。
音樂課堂 契合度 策略
“契合”一詞在百度詞典中的解釋是指投合,意氣相投。在音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境之間的契合度會直接關系到課堂的藝術效果和實用效果。好的音樂課,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完善角色之間的契合度,使課堂的頻率恰到好處,信息對接流暢,最終觸發(fā)學生對音樂欣賞、學習過程的表現(xiàn)欲、滿足感以及對音樂作品的共情共鳴,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如何來提升這種契合度從而提高課堂質(zhì)效呢?筆者認為,教師作為引領者要主動出擊,有計劃、有策略、有針對性地布局或引領,如此才可成就一課精彩。
眾所周知,語言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教學中,平淡、程式化的語言會把一節(jié)本可以很精彩的課消磨成一節(jié)毫無生氣的課,而“走心”的語言反過來卻可以把一節(jié)本來平淡無奇的課打造成流淌鮮活生命力的課。但凡優(yōu)秀的教師都非常注重語言的能量,他們往往會或提前設計精妙的環(huán)節(jié)引導語,或臨場生發(fā)精彩的評價語來推進這個“走心”,以達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境之間的契合,使多維關系間產(chǎn)生意氣相投的感覺,最終形成共振共鳴。
比如有教師在教唱《放牛山歌》時,學生問:“為什么人們會在山間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教師這樣回答:“因為山間、田間是多么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種感覺讓老師想起一句詞‘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我們也在山上,沒有墻壁、沒有屋頂、沒有束縛,有的只是輕輕的風、淡淡的云,小小的野花和潺潺的流水。沒有作業(yè),沒有培訓班,有的只是來自內(nèi)心的呼喚,這么美妙的情景,叫人如何不高聲歌唱?”這滿含詩意的一段話,猶如神奇的催化劑讓學生的思緒爆發(fā)出蓬勃的草長鶯飛,有這般意境化的鋪墊,接下來的演唱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那么,教師該如何來錘煉走心的語言呢?筆者認為:首先,要有高度重視語言能量的意識;其次,要反復訓練夯實自己的語言功底,走心的語言是建立在邏輯正確、表達流暢、情感充沛的基礎上的,沒有日積月累的雕琢是無法達到的;再次,就是要了解兒童心理,知道怎樣的語言是學生聽得明白的,是學生受用的,是能走到學生心坎上的,甚至能迅速激發(fā)起他們滿足感、幸福感、表現(xiàn)欲的。唯有這三者逐個到位,課堂才有可能激起一波又一波貼心的漣漪。
小學音樂作品,一般都以活潑、歡快的曲子為主,但是老三套的教法也會把歡快的曲子消磨得平淡無奇。究竟該如何變平淡無奇為妙趣橫生呢?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樂曲當中的“趣點”,順勢生成“趣點”,甚至是刻意制造“趣點”,以契合學生喜歡表現(xiàn)、表演,喜歡輕松、幽默氛圍的心理。
記得有位教師在教唱《哈里羅》時,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說一說“哈里羅”的意思。結果,當?shù)谝粋€學生說“哈里羅”表示一個人的名字時,其他學生都紛紛應和。其實這個回答與“哈里羅”真正的意思——表達小朋友愉快的內(nèi)心情緒——風馬牛不相及。當“意外”出現(xiàn),這位教師并沒有武斷否定,而是靈機一動,抓住了這個契機,巧妙地把“誤點”轉化成了“趣點”:“嗯,一個人的名字?好,那讓我們來試一試,把咱們班的音樂小明星‘白玲玲’唱進去,如何?”結果,學生興趣盎然地在笑聲中高唱起“跟著音樂唱歌白玲玲,啦啦啦啦啦啦白玲玲。跟著音樂跳舞白玲玲,啦啦啦啦啦啦白玲玲”。教室里頓時樂成一團。接下來,學生又樂此不疲地把班級中很多姓名三個字的同學都唱了進去,歌曲唱得熟練而又歡快,課堂氣氛持高不下。最終,在應時應景的狀態(tài)下,對于“哈里羅”的真正含義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我們說這就是順勢生成的意想不到的契合。契合得恰到好處,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掌握這一天性,跟孩子“一起玩”,或者巧設小局跟他們“鬧著玩”,這就是教師的智慧了。無論何時,教師都要努力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兒童,聽兒童,感受兒童,全情投入,感學生所感,悟?qū)W生所悟,悲學生所悲,樂學生所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通靈的能量,找到每一把藏在音樂中能解讀兒童心靈的密鑰!
契合的深意還包括當學生難以理解某個知識點,或者說難以解決某個難點時,教師一個精妙的設計就給解決了。若是這個點恰好能與學生的信號接收點對接上,理解、感悟就很自然、順利、輕松。這種契合會生發(fā)出學生對相類似問題的遷移思考。
如《柳樹姑娘》一曲,學生總是習慣性地把“洗洗干凈,多么漂亮”這兩句唱得一模一樣(如圖1)。盡管筆者多次強調(diào)前半句起音是“1”,后半句起音是“3”,后面的音更高,但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后來,有位資深教師教給筆者一個小妙招,她說:“小孩子不都喜歡學著大人的樣兒打響指嗎?那你就讓他們在‘多么’上面打個高舉過頭的響指,告訴他們跟隨這個有魔力的響指就能把音唱準?!苯Y果,換班上課時,筆者果然就用這一個高舉過頭頂?shù)哪碇附鉀Q了音準問題。而這一方法在此后同類問題的教學中也是屢試不爽。
圖1
精心的設計應該是在了解學生心理、熟悉音樂元素、透析音樂內(nèi)涵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的。教師應該首先打動自己,說服自己,讓自己覺得好笑、悲哀、激動、憤怒、愉悅,讓自己覺得這種方式學習變得更簡單,如此才有可能讓學生也有同樣的感受,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高層次的契合,就是能準確對接歷史、文化的信息,以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去追尋作者的最初用意,感知作品的原始心跳,體驗作品的本真情感。這就需要教師認真了解、鉆研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有針對性地選用樂曲的背景知識為我教學所用。其實很多音樂作品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也正是因為它背后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在打動人心。
《小小羊兒要回家》是一首由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作曲家張敏創(chuàng)作的具有民歌風的歌曲,是作者1950年移居香港后的作品。從張敏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看,他的作品基本是當時那個年代重在抒情的流行歌曲,當然也有一些民歌風的通俗歌曲,其中就包括《小小羊兒要回家》。所以無論是從作者經(jīng)歷、歌曲年代,還是從歌曲本身的速度、節(jié)奏以及伴奏配器等,都可以看出它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兒童歌曲,而是一首想通過借物表達對家鄉(xiāng)深沉而又濃烈的眷戀之情的“情歌”。但是,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都把它當成一首簡單的兒童歌曲來上,甚至是一首描寫小動物快樂生活的歌曲。這些教師忽略了時代的背景,忽略了作者的風格,也就曲解了歌曲的本意。所以,教師會把曲子彈得歡快活潑,會把《喜羊羊》作為同類項進行引用,有的甚至戴上頭飾來表演羊兒吃草、回家的樣子。這簡直跟歌曲的本意風馬牛不相及,又談何引起情感共鳴呢?所以,好課是需要去挖掘內(nèi)涵的,是需要去對接信息的,是需要去吻合史實背景的,這樣的課才不至于是膚淺的、單薄的、沒有血肉沒有厚度的,甚至是可笑的。
所以教師要有歷史文化意識和背景敏感度,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我們才可能把學生的心拉到與作者最近的情感關系區(qū),去近距離甚至零距離地感知音樂的溫度,感知作者的心跳。
總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我們要相信每首曲子都潛藏著這樣或者那樣的點在等待與我們呼應,這呼應就是契合。這種契合里有思維的碰撞、情緒的波動、難點的突破和文化的沖突,教師要做的就是在不斷的摸索中尋找這樣的契合點。
(浙江省諸暨市江東小學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