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必蓮
(深圳市民治行知小學)
讓小學語文教學踏上“信息高速路”
◆古必蓮
(深圳市民治行知小學)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Z文課堂教學時引導學生披紋入情,悉心品味,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達到感情共鳴。而語文多媒體教學集于情感、趣味和美感一身,融于感知、解難、升華一體,利于朗讀、說話、練筆進行,便于引導、自主、合作實施。我們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增強學生情感體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 教學方法
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營造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運用信息技術媒體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信息技術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chuàng)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享受其中、陶冶情趣美的過程。
當講授《人類的“老師”》時,這是一篇學生并不喜歡的枯燥無味的說明文,我采用了聲、圖、像的課件教學方式。一開始在屏幕上展示動態(tài)畫面,同時配以背景音樂,出現(xiàn)鳥兒在飛,魚兒在游,袋鼠在跑……使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到課文情境中。接著引入課題,馬上展開課題解說,告訴他們出示的動物都是人類的“老師”,學生特別好奇,順利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朗讀時,把原本枯燥的文章讀得有滋有味,活靈活現(xiàn)。這是知識的生動、形象、逼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美的魅力,從而有了情感的升華和表達。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腦圖文并茂,動靜并存的特征,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和教學過程,從而增添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藝術力。
語文教學中,有些內(nèi)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把握。在教學中,可以適時的利用多媒體,將抽象概括的文字符號轉(zhuǎn)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例如,《蝙蝠與雷達》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是如何辨別障礙物和方向的。由于用語言很難描述這一來源于蝙蝠的飛行原理,教師可以制作動畫,將飛機如何發(fā)出超聲波,超聲波如何遇到障礙物立即反射回來這一抽象過程體現(xiàn)出來。課后,教師還可以號召學生上網(wǎng)查找相關資料,對自己關于飛機飛行原理的其他疑問進一步探索。從感知到具體再到抽象,使文字與客觀事物間建立起聯(lián)系,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品評詞句訓練是指學生在正確理解詞句意義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根據(jù)課文中心對詞句進行品味,讓學生進入文章的情景,感知到課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引導學生品評詞句是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分角色朗讀,減詞換詞對比讀,讀后點評……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在精妙、經(jīng)典之處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說話和練筆,這是語文讀寫聯(lián)動課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多媒體的輔助,才能完美地完成。在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進入設計的說話環(huán)節(jié)中,再動手寫下來,在鞏固中升華。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主要在于引導學生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在語文教學中合理恰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枯燥的“填鴨式”教學為生動活潑的“主體教學”。
這種教學和學習方式可以簡稱為互助式,教師和學生雙向共同建構新的教學模式。有的教師擔心這樣會影響教學課時的使用,尤其擔心學生不理解怎么辦、學不會怎么辦,總是無法放下自己作為教師的心態(tài)。
在教學《鯨》時,課前,教師首先播放一段“鯨”的錄像。讓學生的思維進入鯨的世界。接著提問:你們知道它為什么叫“鯨”而不叫“鯨魚”嗎?看上去明明是魚,怎么又不叫魚呢?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鯨的?當學生理解了這些問題后,老師把學生分成四組,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來了解鯨的形體、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最后,小組匯報展示,在重點難點處加上老師的引導重點學習。這樣的教學,突破了知識來源的限制,改變了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地擴充了教學容量,使學生的學習不只是局限于學習課本中的內(nèi)容。
作為優(yōu)化學科教學的一種工具,信息技術的優(yōu)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課文學習的一種的手段,絕不能代替對文本的研讀。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錦上添花,不能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