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月
(吉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矯正機制創(chuàng)新性研究
榮月
(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未成年人犯罪是除環(huán)境污染、毒品犯罪之外的第三大社會問題,關乎國家的穩(wěn)定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如何有效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預防和矯正未成年人犯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在“治理”理論視域下,針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矯正機制展開研究。
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矯正
未成年人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如何尋求有效預防與矯正未成年人犯罪的創(chuàng)新性對策是一項長期、艱巨、重要的任務。要想尋求創(chuàng)新性的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矯正機制,首先應當對我國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現(xiàn)狀、特點及其主要發(fā)展趨勢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治理”理論這一頗具價值的視角入手,對于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矯正展開創(chuàng)新性研究。
事實上,未成年人犯罪自二戰(zhàn)以來便已經(jīng)成為了席卷全球的嚴重社會問題,因此使得一些犯罪學家與刑法學家稱其為“難以醫(yī)治的痼疾”。無論是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均面臨著未成年人犯罪呈現(xiàn)出日益快速增長之嚴重發(fā)展態(tài)勢。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同樣很嚴重,前些年,一直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然而,從近幾年的人民法院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近幾年我國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呈現(xiàn)出了逐漸下降的趨勢。2009年至2013年,全國法院共判處了未成年被告人332789人,從每年所判處的人數(shù)上看,呈現(xiàn)出逐年下降的趨勢:2010年判處未成年人犯罪人數(shù)較2009年下降12.13%,2011年較 2010年下降 1.33%,2012年較2011年下降 5.19%,2013年較 2012年下降12.49%。2009年至2013年,全國法院判處刑事罪犯總人數(shù)5383650人,判處未成年罪犯人數(shù)占判處刑事罪犯總人數(shù)的比例為6.18%。這五年來的具體年份的比例分別為 7.79%、6.78%、6.4%、5.44%和4.82%,從這五年來未成年人罪犯占判處的刑事罪犯總數(shù)之比例而言,呈現(xiàn)出了逐年下降之整體趨勢[1]154-155。2014年人民法院共判處未成年人罪犯50415人,同比下降9.68%,連續(xù)6年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比2009年下降35.04%[2]。據(jù)人民法院報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5年全國判決生效的未成年被告人43839人,下降13.04%。
就我國的地方法院來看,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也同樣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下面以遼寧地區(qū)、廣西地區(qū)為例加以說明:據(jù)遼寧高級人民法院對全省法院2010年至2014年五年間判處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進行的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全省法院判處未成年罪犯2087人,占判處罪犯總數(shù)5.08%;此后四年,未成年罪犯總數(shù)和比例逐年下降。2014年,全省法院判處未成年罪犯總數(shù)降至1062人;占判處罪犯總數(shù)的2.60%[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近日通報稱,2010年至2014年,廣西法院共判處未成年罪犯15397人,未成年罪犯在同期罪犯中所占比率逐年下降[4]。
(二)特征
從近幾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未成年人犯罪呈現(xiàn)出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在犯罪類型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呈現(xiàn)出高度集中的態(tài)勢。全國法院判處的未成年罪犯主要涉及的犯罪類型包括: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犯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以及侵犯財產犯罪這三種。從具體的罪名上來看,主要集中于搶劫罪、盜竊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斗毆罪,這六種罪名的未成年罪犯占全部未成年罪犯的比例為88.01%,這一數(shù)據(jù)反映出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類型方面的高度集中化,且具有明顯的貪利性,搶劫、盜竊犯罪案件占案件總數(shù)的60%以上。
第二,在犯罪手段方面,暴力性特征較為明顯。就近幾年所判處的未成年罪犯數(shù)量而言,實施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搶劫這四類嚴重暴力犯罪的人數(shù)占到所判處的未成年罪犯總數(shù)的50.87%,這一數(shù)據(jù)充分說明使用暴力是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歷年所判處的四類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中,犯搶劫罪的未成年罪犯均居于首位。
第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一些新類型的犯罪不斷出現(xiàn)。如廣東法院判處了未成年人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犯罪案件;上海法院判處了未成年人實施幫助毀滅、偽造證據(jù)犯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犯罪,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犯罪,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犯罪等案件。
第四,在組織形態(tài)方面,未成年人犯罪表現(xiàn)出結伙性強、共同犯罪多、集團犯罪突出的特點。
第五,在重新犯罪率方面,顯著低于全部罪犯重新犯罪率且較為穩(wěn)定。與近年來全國法院判處的未成年人罪犯人數(shù)逐年下降的趨勢相對應,每年判處的未成年罪犯中,曾經(jīng)實施犯罪的人員也在逐年下降。但是,根據(jù)各地法院上報的材料,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與初次犯罪相比往往具有更大的人身危害性,并呈現(xiàn)出由沖動型、偶然型犯罪向預謀型、慣犯型犯罪過渡的態(tài)勢,所犯新罪往往比前罪要嚴重很多。抽樣顯示,未成年人犯罪曾犯罪名和再犯罪名以搶劫罪、故意傷害罪和盜竊罪為主,且前罪量刑相對較輕,基本都在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相當部分的未成年罪犯被宣告緩刑,而后罪刑期則相對較重,甚至達到無期徒刑。因此,增強未成年罪犯教育矯正的效果應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
第六,網(wǎng)絡引發(fā)未成年犯罪呈上升趨勢,應予以關注。網(wǎng)絡引發(fā)的未成年人犯罪仍以侵財類和暴力型犯罪為主,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搶劫罪、盜竊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聚眾斗毆罪等是主要類型[1]。
“治理”(governance)這個詞源自于古希臘語和拉丁文,其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長期以來,“治理”與“統(tǒng)治”(government)這兩個詞二者相互交叉使用,并且主要是在與國家的公共事務相關的政治及管理活動之中被使用。西方的政治學家與經(jīng)濟學家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才為其賦予了新的含義,使得其所涵蓋的范圍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意義,同時其含義也與“統(tǒng)治”一詞的含義相去甚遠,它不僅局限在政治學領域之內,也被廣泛地應用在社會學領域內。正如有學者所言:從目前階段的公司、大學甚至基層的社區(qū),如果想高效、有序運行,可以沒有政府的統(tǒng)治,但是卻不能沒有治理[5]。
在關于“治理”的諸多概念中,相對較具有權威性與代表性的是聯(lián)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的概念界定。該委員會于1995年發(fā)表了一份題為《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研究報告,該報告中對“治理”進行的概念界定是:治理是個人、公共或者私人機構對其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諸多方式之總和。換句話說,治理是使不同的或者相互沖突的利益之間得到調和并采取聯(lián)合行動的持續(xù)過程,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規(guī)則與正式制度,同時也包括人民和機構同意的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各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爸卫怼本哂腥缦滤膫€方面的特征:首先,治理不是一整套規(guī)則,而是一個過程;其次,治理過程的基礎是協(xié)調而不是控制;再次,治理既包括公共部門同時也涉及到私人部門;最后,治理是一種持續(xù)互動的非正式的制度[6]2-3。“治理”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運用權力去引導、控制和規(guī)范公民的各種活動。它是指運用權威在一個既定的范圍內維持秩序且滿足公眾之需求[7]。
可以將“治理”視為統(tǒng)治方式的變革,即“治道變革”。英國學者羅伯特·羅茨認為,治理意味著一種新的統(tǒng)治過程,是指統(tǒng)治的含義將會有所變化,也就是說有序統(tǒng)治的條件與以前有所不同,或者統(tǒng)治社會的方式將會更新[8]87。雖然學者們對于“治理”的含義在理解方面存在不同的觀點,但是綜合概括來講,“治理”主要是指在一個既定的范圍內運用權威來維持秩序并且滿足公眾的需要。它是運用權力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引導、控制和規(guī)范公民的各種活動,以達到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之目的。當然,應當知曉的是:治理理論自身存在一些內在的局限性,也就是說,治理理論并不是萬能的。其局限性表現(xiàn)在:它無法代替國家而享有合法的暴力,同時,它也無法代替市場并自發(fā)地對大多數(shù)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正是針對治理理論的上述局限性,有些學者進一步提出了“健全的治理”“良好的治理”或者“善治”等不同的理論學說,在學者們提出的諸多理論之中,“善治”是最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理論。所謂“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達到最大化的一種社會管理過程。本質上它是政府與公民二者之間對于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方式,它是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同時也反映了二者的最佳狀態(tài)。對于“善治”的構成要素,學者俞可平將其概括、歸納為六個方面:即合法性(社會秩序和權威被自覺認可和服從的性質和狀態(tài))、透明性 (政治信息的公開化)、責任性(人們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法治(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準則)、回應(公共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必須對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時和負責的反應)、有效(管理效率)[9]9-11。綜上所述,“善治”作為治理理論的核心或者重要的內容,其所反應的是國家權力向社會的回歸,“善治”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還政于民的過程。
(一)預防對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對策是建立在國家的刑事政策的基礎上的,且不能違背國家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是“國家與社會據(jù)以組織反犯罪斗爭的原則的總稱。”[10]1由此可見,刑事政策的主體不是僅限于國家,也應當包括一些非國家的力量。伴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與進步,特別是隨著我國民主政治步伐之加快,民間社會①在西語中,“民間社會”與“市民社會”都譯作civil society,且都是指稱與國家相對應而存在的社會系統(tǒng),故在臺灣地區(qū)的用法中,二者完全可以替換(關于民間社會與市民社會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限于本文篇幅,無法詳盡展開)。但事實上,由于文化觀念、歷史傳統(tǒng)、發(fā)展道路的迥異,在中國始終未出現(xiàn)與國家相對立的市民社會,相反,自古以來倒存在著與官方(國家)形成合作關系的民間社會(如在歷史上,作為民間社會主要組成元素的家族和宗族,作為社會的基層組織單位,與國家保持著一種有機的協(xié)調;在今天,農村的村民委員會、城市的居民委員會等民眾自治性組織都是輔助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否與國家存在合作性,也是中國民間社會與西方市民社會最為本質的區(qū)別。因此,本文是以民間社會一詞來指稱與國家相對應的主體。同時,考慮到中國語言語境中,“民間社會”常常與“官方”相對應,因此,在本文論述國家時,經(jīng)常會使用“官方(國家)”這種復合表達方式。這一非國家的力量正在逐漸加入國家治理的進程之中;而民間社會已成為了在刑事政策體系之中抗制犯罪的獨立主體。因此,在當下我們對刑事政策體系進行考察時,不能再把官方(國家)或者民間社會作為孤立化或者單向度的認識;應當努力探討二者在刑事政策體系中的相互聯(lián)系,進而探尋出一種既能夠更積極地利用民間社會的犯罪抗制資源,同時又能夠進一步提升官方(國家)的犯罪抗制效能的反犯罪的科學體系,并且更加深刻地凸顯出刑事政策是 “社會整體據(jù)以組織對犯罪現(xiàn)象的反應的方法的總和”[10]1這一基本品格。
“治理”理論為思考如何有效預防與矯治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促使我們對當前現(xiàn)有的預防對策與矯治方略進行反思,并對政府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矯治中應當承擔的角色進行了有效的重新定位。首先,“治理”理論非常重視社會組織群體勢力的參與并且關注多元化的社會管理力量;從這一點而言,對于從家庭、學校、社會及司法部門等多方的廣泛積極主動參與、從而有效預防與矯治未成年人犯罪是有積極作用的;其次,“治理”理論不僅注重社會管理力量的多元化,同時對于政府的角色進行了重新的定位,并提出了 “元治理(meta governance)”這一概念,指出充當“元治理”的角色的即是政府,而且在社會管理網(wǎng)絡中政府被視為“同輩中的長者”,其意思是指:雖然政府不具有最高的絕對權威,但它卻承擔著其他角色所不可替代的重任,即確立有利于穩(wěn)定主要行為主體的行為準則和方向,以及建立指導社會組織行為者行動的共同準則;最后,對于治理的管理體系,“治理”理論做出了重要闡釋:在社會公共管理的領域內,政府與其他社會組織群體共同構成了相互依存的治理體系。構建這種相互依存的治理體系的價值在于:一方面,其排除了主要依靠單一等級制自上而下進行協(xié)調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它擺脫了“看不見的手”的操縱,主張以參與和談判為基礎,強調各行為主體之間的協(xié)商與對話[11]。
治理理論為思考新時期如何實現(xiàn)在政府正確的角色定位下,家庭、學校、社會等民間社會組織體系與司法部門這一官方即國家體系之間如何有效地展開“對話”與“協(xié)商”,從而有效預防與矯治未成年人犯罪展開了一個新的理論研究視角。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各國都要面對的社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積極參與來有效預防和矯治未成年人犯罪,它是一項涉及到全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運用政治、經(jīng)濟、法律、教育、文化等多種手段,實行齊抓共管、綜合治理,才能夠標本兼治?!爸卫怼崩碚撛谖闯赡耆朔缸镱A防對策與矯正機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充分發(fā)揮家庭、學校、社會等民間社會力量,與司法部門這一官方即國家力量相互配合,進而共同完成有效預防和矯正未成年人犯罪的最終目的。具體而言,未成年人犯罪的具體預防對策如下。
1.應當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當結合本國的具體國情,適當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有益經(jīng)驗,更好地預防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德國這個國家非常重視從問題的根源上來尋求解決的辦法,例如,這一國家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堅持從孩子剛入學時起就對其開展“善良教育”,“善良教育”可以被認為是德國兒童接受其人生啟蒙教育的第一堂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是教育兒童要愛護小動物,讓兒童親自動手喂養(yǎng)小動物。在德國教育體系中,“善良教育”已經(jīng)成為了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針對兒童開展的“善良教育”的另外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者,教育兒童對于其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每個兒童都應當盡力伸出援助之手進行幫助,進而逐步培養(yǎng)兒童與人為善的良好美德。
我國目前社會出現(xiàn)嚴重的“道德滑坡”現(xiàn)象,非常有必要借鑒德國的做法,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建議我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和社會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從每個孩子上幼兒園時起有針對性地開展“善良教育”,宏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例如開展《弟子規(guī)》教育,使學生從小就懂得尊老愛幼、同情并且?guī)椭跽?、與人為善、充滿愛心和公益心。學校應當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因為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個重要的環(huán)境,而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的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對于子女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的好壞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子女是否能夠身心和諧地健康成長。身為家長應當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和生活方式,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和表率作用;身為家長應當采用科學的家庭教育、管教方式,不專橫也不縱容,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學習與生活,平時要注意認真觀察子女的思想與行為,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的子女,與子女定期進行溝通與交流,傾聽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煩惱并及時化解他們的擔憂。不可以隨意訓斥子女,因為這樣的教導方式會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傷,應當通過正確、科學的教導方式讓子女能夠接受。
2.應當針對在校學生廣泛開展法律宣傳教育應當加強對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導,培養(yǎng)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均應當依照全國教育系統(tǒng)普法規(guī)劃的要求,堅持育人為本的思想,以及依據(jù)司法部、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見”的基本要求,積極宣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開展、舉辦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宣傳活動,使廣大未成年學生養(yǎng)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素養(yǎng)。應當將法制課列入到中小學的課程中,將法律基本知識列入高校和各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必修課程內容。中、小學應當盡快建立和健全法制輔導員制度;應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法治在線》《法治進行時》等豐富的、聲形并茂的視頻、音頻案例教學資源及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開展校園內的法律宣傳教育,在校園中營造出良好的法制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感受到法治的精神,進而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更易于接受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并且做到知法、守法。學校應當積極引導廣大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加強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要摒棄過去只注重追求高升學率的做法,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再次,是做好教育轉化工作、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對于所謂的“差生”不應當全盤否定甚至放任不管,應當綜合考慮到其個性、心理特點及家庭成長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進行耐心教育和幫助。
3.加強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預防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體系中非常重要,然而,它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未成年人犯罪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源于其心理出現(xiàn)了問題且沒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治療。根據(jù)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fā)展的境界或程度。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在安全需求方面不能得到滿足,例如一些父母離異后的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人極其缺乏安全感;此外,有許多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因為尊重的需求或者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致使其尋求其他同年齡群體的幫助進而加入未成年人犯罪團伙之中難以自拔。
教育部于2007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個體的全面綜合素質中的一項組成部分,是我國未來人才培養(yǎng)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高質量、跨世紀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重要內容之一即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12]。然而,根據(jù)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中學生中約有2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3]。目前,我國中學生這一群體已經(jīng)成為了心理健康的“弱勢群體”,其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據(jù)兩位學者曾經(jīng)對全國2209名中學生進行的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的中學生約占21.7%[13]。另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中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約占22.6%,18%的學生存在輕度的心理問題,4.4%的學生存在中度的心理問題,0.2%的學生具有嚴重的心理問題[13]。
研究表明,犯罪未成年在校學生絕大多數(shù)的心理處于不健康或者亞健康狀態(tài),因此,從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預防的角度而言,非常有必要加強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開設中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來開展對于廣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教育引導,為了讓課程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易于被學生接受,建議適當加入趣味心理測試和心理小游戲等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應當關注一些已經(jīng)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減壓等措施,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夠恢復到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減輕其心理隱患,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發(fā)生。
(二)矯正方略
從“治理”理論的在未成年人犯罪矯正機制中的運用來講,主要體現(xiàn)在充分運用家庭、學校與社會等民間社會的力量來加強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矯正。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矯正非常重要,因為它的好與壞將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罪犯能否接受教育改造,最終順利復歸社會,重新適應社會。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根據(jù)未成年人罪犯這一特殊的年齡群體的特點,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人尊重和理解的,這是有效矯正的前提。
其次,注重心理輔助,未成年人罪犯的心理是很脆弱的,應當科學、合理地開展心理建設,可以考慮適當、靈活地安排一些心理學趣味游戲,讓他們在游戲的快樂中認識到自己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未成年人罪犯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
再次,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為廣大未成年人罪犯提供綠色的健康網(wǎng)站,避免一些垃圾思想污染他們原本單純、美好的心靈世界。
最后,重點加強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區(qū)矯正機制建設,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加強對于失足未成年人的幫教。
從司法實踐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比率比較高,因此,應當用真誠的愛心去感化和挽救已經(jīng)失足的未成年人;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齊動員,建議在社區(qū)構建“未成年人心靈家園”等愛心公益機構,為未成年人罪犯提供復歸社會的良好條件,使得他們在重新復歸社會后不會受到任何歧視或者不公正待遇。
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預防與矯正是一項艱巨而且需要長期堅持的研究課題,從“治理”視域展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矯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課題組.人民法院五年來審理未成年人犯罪統(tǒng)計分析報告(2009-2013)[C]//沈德詠.中國少年司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2):154-155.
[2]馬劍.2014年人民法院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分析[C]//沈德詠.中國少年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1):174.
[3]赫真,齊國生,趙英東,于巍.遼寧法院未成年人犯罪審判工作情況分析[C]//沈德詠.中國少年司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2):174.
[4]馬艷.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N].法制日報,2015-11-13.
[5]喻可平.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管理模式[J].商務周刊,2002(13):38.
[6]聯(lián)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M].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7]王宗廷.治理理論與依法治國[J].理論月刊,2001(8):23.
[8][英]羅伯特·羅茨.新的治理[M]//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9]俞可平.引論:治理與善治[M]//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0][法]米海依爾·戴爾瑪斯-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M].盧建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1]魏海苓,孫遠雷.論治理視野下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J].遼寧教育研究,2006(6):29-30.
[12]劉玄.談中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94.
[13]謝華.中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問題及路徑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4(2):70.
(責任編輯:呂增艷)
Innovative Research of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Mechanism of Juvenile Crime
RONG Yu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Juvenile crime is the third largest social problems in addition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rug crime,which relate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nd future of the nation.Therefore,it is a major event how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juvenile,prevent and correct juvenile crime.In the sight of“governance”theory,the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mechanisms of juvenile crime are studied.
governance;juvenile;crime;prevention;correction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9.018
D924.41
A
1008—7974(2016)05—0086—06
2016-03-27
榮月,女,遼寧新民人,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