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夫,楊 奕,李新國,涂海寧,王警鳳
(1. 廣西師范大學 漓江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2.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 體育教學部,河南 鄭州 451464)
內(nèi)聚力:休閑類戶外運動群體中的動力學闡釋
楊杰夫1,楊 奕2,李新國1,涂海寧1,王警鳳1
(1. 廣西師范大學 漓江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2.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 體育教學部,河南 鄭州 451464)
從群體動力學視角,論述了休閑類戶外運動內(nèi)聚力的構成。休閑類戶外運動群體的群體動力主要來源于內(nèi)聚力;其中,任務內(nèi)聚力包括活動中角色分配和聯(lián)系、群體行為和領導方式。社交內(nèi)聚力包括溝通交流、成員聚合力和歸屬情感。戶外運動俱樂部應該重視群體內(nèi)聚力的建設,以促進俱樂部健康發(fā)展。
休閑;戶外運動;內(nèi)聚力
1998年戶外運動開始在我國發(fā)達城市興起,戶外運動最初在我國發(fā)展時,被認為是“挑戰(zhàn)生命、挑戰(zhàn)自然”的極限運動,參與者多為青壯年,但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時間的增多,健身觀念的變化以及戶外運動內(nèi)容在我國的拓展,戶外運動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體育活動項目,吸引了各階層、各年齡階段的人參與其中。戶外運動是指人們以人力或利用自然力,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開展的體育活動[1]。孫永生等提出了以戶外運動目的作為劃分標準,分別為戶外游憩、戶外教育和戶外競技運動[2]。齊震從休閑角度論述了戶外運動,他認為休閑與戶外運動聯(lián)系緊密,戶外運動的前提是休閑,休閑是戶外運動的主要方式[3]。由于從事戶外運動的目的不同,因此本研究僅探討休閑類戶外運動中的群體動力學問題,旨在為戶外運動組織者提供社會學理論參考,以促進戶外運動在群眾體育中的普及和健康發(fā)展。
休閑類戶外運動參與者來自各個行業(yè)、各年齡階層,其社會背景、受教育程度、性別、愛好各不相同,他們以健身為主要目的,通過戶外運動這一活動聚集在一起,從團隊性質來劃分的話,屬于健身類臨時運動團隊。但是,由于社交網(wǎng)絡的普及,以及戶外運動俱樂部所采用的網(wǎng)絡運營模式,使團隊成員在活動之余,也通過社交網(wǎng)絡進行交流,便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群體,按照社會學的劃分,他們屬于非正式團體。這一團體的運作動力便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
群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亦稱“團體動力學”,是通過對群體活動中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總結其規(guī)律的理論。它以群體的性質、群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群體和個人的關系,群體和群體的關系等作為研究對象[4]。內(nèi)聚力這個概念是群體動力研究總的概念,F(xiàn)estinger站在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將內(nèi)聚力描述為“一種作用在團隊成員身上,并使成員留在團隊中的力量”[5],在此基礎上,F(xiàn)estinger與Schachter等人將團隊內(nèi)聚力細分為社交內(nèi)聚力(或人際關系內(nèi)聚力)和任務內(nèi)聚力。社交內(nèi)聚力來源于群體成員之間的社會交往而對個體產(chǎn)生的吸引;任務內(nèi)聚力來源于群體活動中完成任務過程對個體的吸引力[6]。
目前關于戶外運動內(nèi)聚力沒有權威的定義,本文參考多依奇、史密斯等人關于內(nèi)聚力的概念,將戶外運動中的內(nèi)聚力定義為成員團結在戶外運動這一團隊的緊密程度,既包括群體對個人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體成員互相吸引的程度,既包括任務內(nèi)聚力,也包括社交內(nèi)聚力。
2.1 角色的分配和聯(lián)系
群體動力學理論認為,角色的分配和聯(lián)系既取決于各個成員所進行的活動,也取決于他們的能力。團隊角色指的是在推動團隊發(fā)展的前提下,成員與成員之間交往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7]??夏崴笹. 貝恩(Kenneth G. Benne)和保羅·希茨(Paul Sheats)指出,團隊必須擔任三種角色[8]:(1)團隊任務角色;(2)團隊建設和維持角色;(3)個人角色。
在休閑類戶外運動中,由于領隊掌握相關戶外運動知識,路線和負責戶外運動過程中的各種活動的組織,因此領隊扮演著絕對權威的領導者角色。戶外運動是包含了管理學、心理學、地理學、氣象學、教育學、醫(yī)學等多學科交叉的一項運動,因此,戶外運動的領隊除應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以外,還應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具備多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9]。領隊在具備扎實的基礎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從目前我國休閑類戶外運動業(yè)態(tài)來看,領隊受雇于戶外運動俱樂部,或者直接是俱樂部的老板,領隊與戶外運動參與者的關系更多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在休閑類戶外運動過程中,領隊既要有權威,讓參與者服從領導,保證活動的安全,還要具備個人魅力,讓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戶外運動的樂趣,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保證能夠留住客源。
休閑類戶外運動群體由來自各個行業(y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愛好的人組成,活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多以網(wǎng)名相稱,大家由于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健身休閑這一共同目標相聚在一起,因此在活動中多表現(xiàn)為真的自我?;顒又校蝿盏尿屖?、交流的增多,以及戶外運動過程中相互幫助,群體的特征變得越來越明顯。如活動開始,群體內(nèi)成員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隨著活動的深入,這一群體又逐漸分為若干個小的群體,交流能力較強或者具有領導力的成員慢慢突出出來,群體內(nèi)角色定位逐漸形成,交流能力較強且具有領導力的成員成為小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其他成員也服從于其領導。當然,在這一小群體中,由于成員的性格、愛好的不同,各自在小群體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共同推進群體活動進程。
2.2 群體行為和領導方式
群體行為的產(chǎn)生通常來源于成員周圍的其他個體的觀念或者行動對成員的決策影響[10]。Festinger等認為在對群體認同的前提下個體遵從周圍群體的行為[6]。如在休閑類戶外運動中,有些參與者通過參與某一俱樂部的活動,覺得該俱樂部的品牌、組織活動的線路、活動過程中的互動、活動的強度、領隊的魅力、隊內(nèi)氛圍符合其自身的要求,在后續(xù)的活動過程中,他們就只參加這一俱樂部的活動,逐漸成為該俱樂部的鐵桿粉絲。在俱樂部組織的戶外運動過程中,這部分鐵桿粉絲在群體中能夠服從領導、積極參與活動,甚至幫助領導來組織隊員,發(fā)揮著骨干作用。這是由于成員對戶外運動俱樂部的認同度提高,因此在集體活動中,個體行為受到集體認同感的約束,使群體表現(xiàn)出規(guī)范一致的行為。
Milgram認為個體對權威的社會性條件反射導致了個體遵從群體行為[11]。在休閑類戶外運動中群體成員對權威的服從也是人在社會性過程中所養(yǎng)成的社會性條件反射。休閑類戶外運動中的權威,領隊首當其沖。領隊在戶外運動群體中的權威主要由形式權威和實質權威兩部分組成。領隊的形式權威是指由于行業(yè)性質、運動特點賦予其角色、身份而獲得的對其成員處于支配和影響的地位。實質權威是指領隊由于其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人格魅力、組織能力而被隊員從內(nèi)心真正地信賴與服從。目前,我國戶外運動俱樂部如雨后春筍一般快速發(fā)展,人們對于俱樂部的選擇條件更為苛刻,可以說,休閑類戶外運動已經(jīng)成為了買方市場,在這一買方市場中,領隊的形式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甚至被弱化了,而另一方面,如果領隊的實質權威得到參與者的認同,對于俱樂部來說,是有利于其吸引顧客的。
在群體中,如果沒有“領導人”的角色,任何生產(chǎn)活動都不可能進行。在休閑類戶外運動中,這一領導角色的扮演者是領隊和群骨干(活動中的意見代表)。在活動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作為休閑類戶外運動的領隊,在帶領群體完成戶外運動任務的同時,要真正的從“領導人”的角色,來考慮群體人性的發(fā)揮,根據(jù)群體成員的特點,開發(fā)多彩的活動內(nèi)容,讓成員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主動參與群體活動,體驗戶外運動給人帶來的休閑、健身功能的同時,所收獲的心理上的“愉悅感”,以達到身心合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對于群體骨干來說,要發(fā)揮小群體在群體中的核心作用,協(xié)助領隊完成活動任務,并在成員與領隊之間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這樣,群體成員才能對這一群體形成歸屬感、認同感。
如前所述,休閑類戶外運動群體本屬于健身類臨時運動團隊,一次活動結束后,這一群體就解散了。但是由于戶外俱樂部的營銷模式,QQ群成了這些成員在活動解散后的又一交流平臺,他們在群主(一般為俱樂部管理者)的組織下,在群里討論戶外運動的路線、分享活動過程中的照片、表達自己的情感。甚至群內(nèi)志趣相投的成員在平時經(jīng)常小聚,正是這一社交活動,賦予了休閑類戶外運動團體的非正式群體特征。休閑類戶外運動的群體社交不僅局限于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于網(wǎng)絡交流和平時的交往之中。梁修慶認為社交內(nèi)聚力包括溝通交流、成員聚合力和歸屬情感[12]。
3.1 溝通交流
群體動力學認為,群體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交往。在參與休閑類戶外運動過程中,參與者多是用網(wǎng)名相稱,隱匿了真實姓名、職業(yè)、職位、收入等現(xiàn)實生活中的標記,在平等的前提下,給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寬松的交流平臺。這一平臺為成員展示積極自我形象或管理消極自我形象提供了可能?;顒又?,群體產(chǎn)生的過程往往是這樣的:某一參與者約上親朋好友參與活動,形成一個小群體,這一小群體便成為了休閑類戶外運動群體的基本單位?;顒舆^程中,溝通交流首先在小群體內(nèi)進行,隨著活動的深入,或者參與活動次數(shù)的增加,小群體之間交流的頻率逐漸增多,在此基礎上也為新的小群體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休閑來戶外運動群體交流還有另外一個平臺,那就是網(wǎng)絡交流。俱樂部組織活動往往先在QQ群里發(fā)出通知,通知包括活動的時間、路線、費用、要求、強度指數(shù)、風景指數(shù)等等,供成員參考。除此以外,平時群里的交流也非?;钴S,成員們經(jīng)常在群里聊天,分享活動照片,甚至組織吃飯、打球、打牌等活動。在QQ群中,不乏活躍者,學者稱之為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他們不僅給他人提供信息,同時也對他人施加影響的,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他們起著非常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并通過他們將信息傳播給受眾[13]。意見領袖不僅可以在一個小團體網(wǎng)絡中具有“呼風喚雨”的作用,還在不同的信息流中,豐富網(wǎng)絡的信息與知識,起到中介過濾、控制及橋接的作用[14]。一般,網(wǎng)絡中的意見領袖也是休閑類戶外運動中小群體的領導者。現(xiàn)實和虛擬兩種交流方式為成員聚合力、成員對俱樂部的歸屬情感的形成和加強奠定了基礎。
3.2 成員聚合力
成員的聚合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團結的程度。成員聚合力直接影響戶外運動俱樂部的業(yè)績,人們在參加戶外運動和平時的網(wǎng)絡交流過程中,成員之間的交流,通過活動過程中對困難的克服和相互幫助,聚合力會逐漸增強。參與者會在不同的俱樂部之間進行選擇,直至選擇到適合自己的戶外運動俱樂部,便基本穩(wěn)定下來,經(jīng)常參加該俱樂部的活動。這是由于在活動和平時的交流中,成員之間能志趣相投,年齡相仿,大家都享受這個群體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愉悅身心。由于成員在各俱樂部之間不斷演繹著流動——穩(wěn)定——再流動——再穩(wěn)定的過程,每個俱樂部吸引的客戶群體也有所區(qū)別,有的俱樂部經(jīng)常組織一些強度較低的活動,一般是輕裝,吸引的群體年齡覆蓋面較廣,有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還有帶著孩子參加的,但是在這一群體中,流動性最大的是青年人。有的俱樂部組織活動的強度較大,多為重裝,這種較為專業(yè)的活動吸引著那些鐵桿驢友。當然,俱樂部也會分不同時間推出不同的線路,來吸引不同要求的人群,以保證成員聚合力。
3.3 歸屬情感
有些學者認為歸屬感指一方與另一方保持某種關系的心理承諾。休閑類戶外運動中的歸屬感,從心理層面來定義的話,是指戶外運動的參與者將自己歸屬于戶外運動群體中,并對其產(chǎn)生親切、自豪的戶外運動情緒體驗。參與者對所屬群體產(chǎn)生了歸屬感之后,能自覺地以所屬戶外運動群體的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在運動過程中的行為,在戶外運動群體中接受信息、經(jīng)驗和情感,把自己看作該群體中的一個成員。休閑類戶外運動人際交往分為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線是指網(wǎng)絡這一媒介,線上是指群體成員通過QQ等網(wǎng)絡媒介來交流,線下是指群體成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流。在休閑類戶外運動實踐中,活動組織得好,大家在活動中的關系融洽或者在活動中共同克服了困難,群體的歸屬感會得到增強,隨后的線上交流的傾向就愈發(fā)明顯,活躍度得到提升,通過網(wǎng)絡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的可能性越大?;顒舆^程中的人際交流和以網(wǎng)絡為媒介的線上交流存在著一種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用。作為休閑類戶外運動俱樂部,應該注重對參與者歸屬情感的培養(yǎng),首先,要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注意俱樂部的定位、完善的活動組織程序、統(tǒng)一的對外宣傳標識、口號等。其次,要注重活動過程中領隊對群體的組織引導作用,注意群體的和諧、團結,在此基礎上,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讓成員體驗到集體的力量。再次,俱樂部要重視網(wǎng)絡平臺的建設,充分利用網(wǎng)絡交流平臺,宣傳品牌、普及知識、引導輿論,促進成員的交流,以達到增強成員歸屬感的目的。
作為非正式群體,休閑類戶外運動群體的群體動力主要來源于內(nèi)聚力,內(nèi)聚力又分為任務內(nèi)聚力和社交內(nèi)聚力。內(nèi)聚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休閑類戶外運動群體的穩(wěn)定程度。
[1] 馬欣祥,田莊.對戶外運動概念的重新甄別與界定[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1):140-145.
[2] 孫永生,史登登.戶外運動相關概念辨析[J].體育學刊,2013, 20(1):56-59.
[3] 齊震.休閑視角下的戶外運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 27(2):44-46.
[4] 團體動力學[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BAbz ysZVtrL_Fsi1vxr7hf0QY8zfs-0hsdn_R-_ilekdkHyyQuiLmC SU3MI6NK9AAxzqPYPEBg41-XhGQXayq.
[5] Festinger L. Informal Social Communic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0, 57: 271-282.
[6]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Back K.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 a Study of Human Factors in Housing[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7] 王青.團隊管理[M].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3:97.
[8] 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118-119.
[9] 任宏略.青島市五所戶外運動俱樂部領隊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科技信息,2012(12):293-295.
[10] Cialdini R B.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M]. Needham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2001.
[11] Milgram S. Obedience to authority[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9.
[12] 梁修慶.營銷團隊內(nèi)聚力的測評及實證研究[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2,33(5):521-524.
[13] Lazarsfield P F, Berelson B, GAUSET H.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s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8.
[14] 陳波,唐相艷,于泠,劉亞尚.基于勝任力模型的社交網(wǎng)絡意見領袖識別方法[J].通信學報,2014,35(11):12-23.
(責任編輯、校對:趙永才)
Cohesion: The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Leisure Outdoor Sports Groups
YANG Jie-fu1, YANG Yi2, LI Xin-guo1, TU Hai-ning1, WANG Jing-feng1
(1. Lijiang Colleg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Finance and Taxation College, Zhengzhou 451464,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hesive force in the outdoor spor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group dynamics of leisure outdoor sports group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cohesion. Among them, the task cohesion includes activities in the role of distribution and contact, group behavior and leadership style. Social cohesion includes communication, cohesion and belonging. Sporting Club Hote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oup cohe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lub.
leisure; outdoor sports; cohesive force
G80-05
A
1009-9115(2016)02-0078-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2.023
廣西高校高等學??蒲许椖浚↘Y2015YB494),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教改課題
2015-05-23
楊杰夫(1973-),男,湖南湘潭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