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生態(tài)視域下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研究
張弛
(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于“師魂”。師德即為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教師素質之魂,是教師做人從教的基礎,也是從事教師職業(yè)的特殊道德要求,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調節(jié)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行為的基本要求。建設制度生態(tài)化的師德制度,能夠實現師德制度與其他教育制度之間的和諧,有助于解決教師師德失范的行為。本文從高校教師師德失范的現狀分析,尋找?guī)煹陆ㄔO缺失的根源,運用生態(tài)學對高校教師師德進行建設。
生態(tài)學;高校教師;師德
1.部分教師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標準失衡
部分教師由于在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立場不夠堅定,自身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認識不足,對黨和社會主義指導方針認識不徹底,進而在課堂上對學生講授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甚至有些教師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部分教師政治信仰不夠堅定,會在課堂上講授一些社會的陰暗面。當前,高校部分教師受到社會多元化影響,在政治立場方面不夠堅定,產生一些不好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這部分教師在做價值分析判斷上容易出現偏差。他們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物質利益和精神追求等問題上,都會傾向于個人利益和物質利益,丟失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觀念。
2.部分高校教師重視科研、輕視教學,敬業(yè)不足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師工作的“兩駕馬車”,教學是“生存之道”,科研是“發(fā)展之道”,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以“教學科研型”的定位來促進自身的發(fā)展。但是,當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師更加同意“科研重于教學”的觀點,忽視了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據廉思團隊調查數據顯示,有17.6%的教師上課前不能了解學生所達到的知識水平;上課中,無視學生上課時的反應,“一言堂”“滿堂灌”成為大學教師的特征;下課后,教師大多忙于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在于教育教學成果難以用一種量化的方式來測量,而科研成果往往與教師的職務晉升相關聯(lián),所以大多數教師把工作重心放到了科研而非教學。
3.部分教師學術道德失范,功利心嚴重
當前,部分高校教師在對發(fā)表科研問題上出現學術不端現象,但很多教師會認為“教師職稱評定壓力過大,剽竊行為可以適當理解”,甚至有些教師會尋求一些所謂的“中介”進行學術作假,這種只為追求金錢、職稱晉升的學術思想,導致部分高校教師放棄研究科研的初衷,停止探尋真理的研究,對別人已有成果進行剽竊,加以改編后整理成自己的思想在期刊上公開發(fā)表,還有部分教師在引用西方科研成果時,并未對其認真研究,而是直接翻譯、改編進行出版,從而極易導致“學術失真”;更有甚者,他們?yōu)榱送瓿煽蒲腥蝿?,擅自使用學生的學習研究成果。從學校方面來說,以上這些學術失范行為,嚴重影響了學校務實、嚴謹的學習風氣的形成;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學術造假嚴重,毀壞了高校教師的形象。
4.部分教師為人師表意識淡薄
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職業(yè),就是用榜樣教育學生。”教育的目標是育人,而育人最重要是對人格的塑造。教師是人格塑造的主要承擔者。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fā)展”。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另外也要在思想、學識和行為上以身立教。但是,當前部分教師在為人師表上做得不夠好,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教師在上課接打電話,不遵守教學紀律,集體觀念不強,缺乏團結協(xié)作意識,甚至有的教師是同一方向課程出現矛盾等,嚴重影響了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
1.高校管理制度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不完善
師德制度作為高校制度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部分,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相關制度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制度體系。師德制度的良好制定和施行,需要以其他基礎性的制度為前提,而當前高校制度生態(tài)系統(tǒng)并不完善,致使高校教師師德制度缺少一個大的、良好的制度生態(tài)環(huán)境。高校管理制度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不完善,導致教師教學行為的失范,從而導致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失范。
2.高校師德規(guī)范制度與相關制度生態(tài)失衡
高校教師師德規(guī)范制度與高校其他制度出現了生態(tài)失衡,不能和諧統(tǒng)一,存在諸多矛盾和沖突。首先,制度的制定存在生態(tài)失衡。比如,在師德評價制度中,很多高校以應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明顯與倡導的素質教育相矛盾,可能引發(fā)教師教育教學行為中的價值認同的混亂。其次,制度執(zhí)行中出現生態(tài)失衡現象。制度制定后,本應嚴格執(zhí)行,但實際情況則不同,制度的執(zhí)行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師德制度在高校中的執(zhí)行普遍不力,不像績效考核那么嚴格。
3.規(guī)范制度超出教師生態(tài)承載力
作為一個人,其生態(tài)承載力是有限的,即其身體、情感、心理的壓力承受力是有限的,合理范圍內的壓力能對教師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但一旦超出合理范圍,則會產生反作用,使教師出現情感衰竭現象,行為上采取消極,甚至抵抗的方式,這是高校教師道德失范現象產生的一個原因。
一方面,高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最大的區(qū)別是除了最基本的教學任務壓力外,還有發(fā)展性的科研任務的壓力,如若規(guī)范制度超出其生態(tài)承載力,會使高校教師產生對自我能力的否定、價值的被榨取等心理感受,從而對道德行為缺乏自省和內動力。另一方面,包括高校師德規(guī)范制度在內的高校管理制度和很多條條框框過于剛硬,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師自身因素的考慮,缺乏對教師的情感管理。
生態(tài)學的相關理論表明,當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外界的干擾時,只要傷害程度不太嚴重,一般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恢復到正常水平。從教師師德建設系統(tǒng)來看,教師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高校教師屬于高層次知識分子,有著很強的自尊心。如果一味用單調死板的制度來約束他們,不考慮教師自身的因素,就會造成人際關系緊張,進而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生態(tài)系統(tǒng)
首先,營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人做過這樣一項調查,調查表明:教師的純收益與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成正比。教師作為一個社會人,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現實需求。依據馬克思的人學觀點,人的需要是全面發(fā)展的,所以,那種排斥教師現實需要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因此,我們決不能把教師看成“圣人”,漠視教師的現實需求。因此,師德的建設絕非一個口號。師德作為上層建筑,是需要和一定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同理,高校教師的工作生活也必須有一定的經濟保障提高教師的收入,制定保證教師收入的相關政策。
其次,高校應該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制度環(huán)境。作為學校的領導,應給予教師合理的人性關懷,使教師產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從而降低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感。因為在教育的內部競爭和外部競爭日益加劇的現實中,教師面對著巨大的壓力,承擔著沉重的責任,一線教師共同的感覺是“心累”“身心疲憊”,所以,教師是急需關懷和體諒的群體,師德建設需要俯身下來,傾聽教師的苦衷,理解教師的心聲,信任教師、尊重教師,對教師給予最大的感情投資,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
2.注重師德制度與其他制度的生態(tài)平衡
首先,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努力避免制度在教育價值取向上的矛盾和沖突。例如,一方面加強素質教育,另一方面卻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師德的指標,這樣自相矛盾的價值取向,使得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產生混亂,扭曲了教育行為。
其次,在教育制度執(zhí)行的過程中,對各種制度要一視同仁,并且盡可能對各個制度要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考試制度的量化程度最高,一些校長往往用考試成績來對教師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而教師的道德評價制度很難用量化的方法來進行,往往得不到強有力的實行。這樣師德差的教師沒有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而一些是師德高尚,在考試成績上不是很突出的教師,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獎賞。對教師考試成績的評價與對教師師德的評價遵循的是不同的內在標準,兩種評價不能相互替代或等同。可是,這樣以“硬成績”取代“軟師德”的制度執(zhí)行過程,會造成制度之間的內在矛盾,挫傷教師在師德方面的努力,使其轉而追求顯性的可量化的成績,從而造成師德建設的現實困境。
3.制度制定要考量教師生態(tài)承載力
制度的制定,一方面要切實考量教師實際的生態(tài)承載力,另一方面要融入人文情懷,關心教師、理解教師,使得呆板制度中體現人文情懷。學校在制定制度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教師的生態(tài)承載力為前提,從教師的合理需求出發(fā)。師德制度只是教師道德的底線,教師更高尚的道德行為實際上是遠高出師德制度的基本規(guī)定的,促進教師道德自我的生長是提升教師群體職業(yè)道德水平的長遠路徑,而道德自我的生長要求師德制度本身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加強教師對師德制度的認同感。只有教師從情感上認同師德制度,才能發(fā)揮教師工作的能動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從而使教師產生高于師德制度的行為。
[1]廖良.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現狀及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錢忠華.多元文化背景下班主任的價值引領與青少年的自主生成[D].河南師范大學,2012.
[3]李聰明.教育生態(tài)學導論[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4]謝朝清.生態(tài)視野下大學教師師德構建的思考[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G718.5
A
1673-0046(2016)7-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