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傳喜,湯立許
(1.武漢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2.武漢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尚文與尚武:當代中國武術發(fā)展的筆透檢視
蔡傳喜1,湯立許2
(1.武漢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2.武漢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國武術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續(xù)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當代中國武術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既有西方強勢體育文化入駐的壓力,也有其本土傳統(tǒng)武術自身的瑕疵。研究認為:通過剖析中國武術的溯源,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武術起于宋,成于明,全面大發(fā)展于明末清初;從中國武術人文魅力的經(jīng)驗中,詮釋了中國武術內(nèi)涵的武德氣節(jié)、尚武精神和民族情懷;最后,通過檢視當代中國武術的發(fā)展,道出主體不明、重藝輕技和重技輕藝的困局?;诖耍诶m(xù)承這一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兼合尚文與尚武的路徑抉擇,才能真正使中國武術沿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fā)展。
發(fā)展;技擊;尚武;尚文;中國武術
文武雙修30年之久的藍晟曾說過:上善若水、四兩拔千斤是太極拳的核心要義,它是先天自然之能、出世間上上智,飽含儒、道、佛等三為一體,薈萃了人類生命的大智慧。[1]學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疏證》中就指出:“學書如學拳,學拳者步法、手法和身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之所能至,使之內(nèi)氣通而外勁出。予所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2]學者王崗在其著作《中國武術技術要義》一書中講道:“綜觀千百年來的文化旅途,不論是中國藝術還是中國文化,無不滲透出與‘意’的相關命題,諸如中國詩詞講求‘意境’,中國繪畫闡釋‘神韻’,中國書法探尋‘韻味’”。[3]誠然,早年人們就覺察到中國武術的肢體美與書法字畫的藝術美朝相輝映,武藝與書法相通,尚武之下持筆探墨神似游龍,在揮筆寫下燦爛的詩篇之后,無不會令人心生反思,即能文不能武,能武不修文等矛盾問題的凸顯,致使當代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在無意識中陷入了文武不兼修的窘境格局。
1.1武術興起的社會背景
話說,中國武術的溯源可以踏尋到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chǎn)勞動之中,早在100多萬年前,當時人們生產(chǎn)資料極具匱乏,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人類為了生存進而開始進行狩獵活動。人們在與禽獸的斗爭之中,逐漸形成了跳躍、閃躲、奔跑、滾翻、拳打、腳踢等技法手段,其后武器制造和運用更是人類在生存競爭中能戰(zhàn)勝禽獸的特殊手段。[4]王紹鏗認為:“《史記·五帝本紀》中黃帝‘習用干戈’是關于人類最早使用兵器的文字記載,并將‘習用’理解為一些實戰(zhàn)演練的招數(shù),以此打敗炎帝擒殺蚩尤?!盵5]當然,這里提到“習用”的招數(shù)絕不能與后來的俠客和武術家的精湛武藝同日而語,但至少可以斷定它應當是武術的萌芽階段,不難發(fā)現(xiàn)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期,武術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里。關于中國武術興起的社會背景史上眾說紛紜,觀點頗多。蔣劍民認為:“中國武術歷經(jīng)滄桑,它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時期(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止于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其萌芽和發(fā)展階段與人類的生存競爭密不可分?!盵6]翟繼勇認為:“中國古代武術是起源頗早、發(fā)展期長、影響久遠的一項運動,其萌生于原始社會時期,成形于奴隸社會時期,并貫穿于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始終,彰顯著我國源廣流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7]鐘為民認為:“在環(huán)境惡劣的原始社會,人們生產(chǎn)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yōu)榱松娌坏貌慌c獸、自然界進行生存爭斗?!盵8]誠然,在狩獵過程中,人類不僅靠躲閃、拳打、腳踢等徒手格斗動作與野獸搏斗,還要毅然拿起石頭和木棒等兵器與野獸抗爭,就在這搏斗的過程中人類逐步積累了劈、砍、刺等生存技能,這些技能都是在生存爭斗過程中自發(fā)形成、積累起來的技巧與方法,是否能用今天的武術冠以命名之還有待商榷。更有學者認為“中國武術起于宋,成于明,全面大發(fā)展于明末清初,興于先秦的武勇,盛于漢唐的武藝,為宋代武術的形成打下了基礎,但不能把武勇、武藝、武術混為一談[9]?!币虼耍袊湫g的溯源說法頗多,由于缺少相關史料文字的記載,倘若僅僅只是憑借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同自然和野獸進行斗爭的過程是我們的祖先不斷攝取生活資料,改善生產(chǎn)力的手段之一,其后隨著軍事戰(zhàn)爭的推進,武術從簡單的格斗,逐漸形成體系,由此出現(xiàn)了各種徒手和器械套路,繼而演變出有一定攻防格斗內(nèi)涵的中國武術。1.2武術概念的歷史嬗變
概念是指反映事物本質(zhì)屬性的思維形式,它是思維形式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也是構成命題和推理的關鍵要素。[10]眾所周知,學界對“武術”一詞的認知和理解歷來就存在歧義,然而“武術”概念的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將會對武術的學科化建設的學術意義,乃至日后揚名于世界都有著不容忽視的權威。與此同時,其也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學科體系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誠然,對武術概念的界定是時代背景下關注的焦點之一,史上不同時期、不同研究視角對“武術”一詞概念的詮釋也不勝枚舉,不難想象的是其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都會隨著武術本身的價值尺度和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從語言學角度考察,《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盵11]其意表明,倘若從“武”字的寫法來剖析“止戈”,顯然這不是“武”字的本質(zhì)含義。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化的一種,其實“武”是舉戈待動,與人、與獸搏斗或持戈而立,注視前方?!墩f文解字》一書中曾講到:“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保湟馐侵敢灾垢隇槲渲拔洹睘椤皶狻狈独?。[12]“術”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邑中之道也”,它是一種具有規(guī)律性、實踐性和操作性的人類活動符號,而且又具備傳播功能的價值符號,是指在一定價值支配下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可操作和可傳播功能的技藝和技能。[13]1932年頒布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中有段近似武術定義的圖文表達:“國術原是我國民族固有的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作鍛煉體格之工具;另一方面可以供給自衛(wèi)技能?!盵14]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的《中國武術教程》將武術的概念定義為“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nèi)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nèi)外兼修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15]?!睂W者王崗將“武術”一詞作為研究對象,并對歷史上各個時期對武術概念的定義進行分析,認為:“武術,是以攻防技擊動作為素材,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依據(jù);以套路、搏斗和功法演練等運動形式為載體;以傳統(tǒng)武術演練和現(xiàn)代武術競技為存在方式;以實現(xiàn)增強體質(zhì)、培養(yǎng)意志、陶冶情操、提高技能、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盵16]綜上所述,史上眾多的專家、學者以“武術”的本質(zhì)屬性作為研究的原點,從內(nèi)涵和外延上運用邏輯學中的“屬加種差法”對武術的一詞進行深入的剖析,尚且將武術認定為:一種實戰(zhàn)格斗的技能;一種攻防演練的技藝。
1.3中國武術的價值闡釋
價值(Value)是指“值得重視的、令人喜愛的、寶貴的、珍惜的”,最早源自于古代的梵文wenwal(即:圍墻、護欄、保護、掩蓋)和拉丁文vallum(堤)、vallo(即:用堤護住,加固和保護),從“對人有保護和維護作用”的含義嬗變而來。[17]時代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卻極易忽視價值的概念,從“一切向前看”到“一切向錢看”的歷史進程中,大眾似乎對于價值的實現(xiàn)逐步淡卻。就拿奧運會來說,金牌和紀錄自然是奧運會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然而奧運會卻不應該僅僅只是對金牌和紀錄的無意義展示與炫耀,也不應該單純地對比賽的勝負進行無盡的角逐,運動員的實質(zhì)不是一部機器,而奧林匹克運動更不是對這部“人機”進行性能優(yōu)劣實驗的挑戰(zhàn)過程。[18]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伴隨社會的進步,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其價值功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9]武術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綿延至今,之所以能伴隨著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究其原因是其具有滿足人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實際效用,這種實際效用就是武術的價值。[20]中國武術在近代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它的價值體系逐漸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諸如軍事價值、教育價值、技擊價值、健身價值、養(yǎng)生價值、審美價值、娛樂價值等。[21]但在中國武術的價值體系中,其內(nèi)部價值功能的真正定位卻是爭論不斷,至今未息。[22]作為一種踐行智慧的文化,“內(nèi)圣外王”似乎已是中國武術的價值導向,注重強調(diào)內(nèi)在的道德精神修養(yǎng),即通過修煉的成人(仁)之道。[23]諸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靜無為、守弱處雌”“內(nèi)圣外王、志存高遠”“中正和諧、和合為美”等無不是中國武術的價值追求。[24]中國武術價值功能的實現(xiàn)始終伴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變化而變化,它作為一種文化體現(xiàn)了主體人與客體世界物質(zhì)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25]因此,評判中國武術價值體系的科學化標準取決于社會的供求關系。綜上所述,深入剖析如何發(fā)揮中國武術的時代價值,諸如中國武術的時代價值對人類健康、民族繁榮和社會發(fā)展具有怎樣的推動作用,這都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研究者的重任。
2.1武德氣節(jié):中國武術之內(nèi)涵
武德在長期的歷史積淀和代代傳承的過程中,已經(jīng)同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水準、民風民俗、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和審美情趣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道德水準的重要組成部分。[26]歷史上眾多的武術家無不把武德教育放在首位,古語有云:“短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理者不可與之教”。這是武林規(guī)矩。諸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即學習武術之前先要修行武德、學習禮儀,這已成為中華武術的傳統(tǒng)氣節(jié)。[27]誠然,師傅在擇徒授藝的過程中常常把德行擺在首要位置,其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所飽含的寬厚、謙遜等優(yōu)秀文化無不是武德氣節(jié)在武術中的充分體現(xiàn)。中國武術著重強調(diào)“仁義”的精神,即與人進行實戰(zhàn)切磋之際,雖然從技擊的戰(zhàn)術謀略上有“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之說,但是武術大家并不主張主動攻擊對方,反而更加推崇“后發(fā)制人”的武德氣節(jié)。[28]關于武德教育的論述,從學者周偉良發(fā)表的“傳統(tǒng)武德主體內(nèi)容的三重結(jié)構”一文,[29]到學者程大力發(fā)表的“武德是一個歷史范疇”,[30]再到劉樹軍筆墨縱橫十幾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傳統(tǒng)武德及其價值重建》可以看出,眾多的專家學者等都對武德教育進行了全面、獨到和精辟的剖析。[31]其后,學者楊建營認為:“武德的實質(zhì)和核心是對習武者艱辛歷程內(nèi)在機制的一種制約,升華之后的武德更是習武者踐行“內(nèi)外兼修”習武歷程的錘煉,從而達到的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32]誠然,習武之人歷來注重尊師重道、寬厚忍讓、揚善除惡、行俠仗義等高尚的武德氣節(jié),其道德水準的實質(zhì)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綱常在武術領域里的突出體現(xiàn)??傊涞職夤?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符號之一,它形象地闡釋和展現(xiàn)了中國武術和中國優(yōu)秀文化獨特的精神風貌。
2.2尚武精神:中國武術之精髓
尚武精神與俠義精神不同,它隸屬于武德的重要范疇,更是習武之人的職業(yè)道德,用見義勇為精神是尚武精神的突出體現(xiàn)。[33]關于尚武精神的價值內(nèi)涵,眾多的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研究頗深:張世平認為,尚武精神是人類在武力沖突過程中戰(zhàn)勝敵人所需要精神品質(zhì)的總和。[34]劉保剛在《試論近代中國的俠義精神》一文中將尚武精神的核心要義歸結(jié)為勇敢無畏的精神、強健的體魄。[35]溫力先生在《武術與武術文化》一書中認為:“尚武精神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精神中剛健有為精神的一種展現(xiàn),它在詮釋尚武精神的同時,著重凸顯了崇尚勇武的特點?!盵36]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來剖析,尚武精神其實是關乎民族崛起,國家興衰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條件,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諸如國防意識和尚武風氣的銳減令人堪憂。正如趙伯陶先生在《落日輝煌—雍正王朝與康乾盛世》一書中說道:“不幸的是,中國在康、雍、乾三帝的統(tǒng)治之下,選擇了一條閉關自守的保守路線,恰好錯過了與世界進行廣泛交流的大好時機,最終致使自己逐漸陷入落后挨打的窘境?!盵37]誠然,國防建設之中尚武精神可謂是“軟實力”的建設,是推動社會文化、經(jīng)濟、娛樂等各項產(chǎn)業(yè)勃勃發(fā)展的產(chǎn)力驅(qū)動器。新形勢下植根民族的尚武精神,關鍵是要樹立“大國防”觀念,讓全體公民認識到國防建設既是政府和軍隊的事,也是全體國民的重要責任,即民尚武、英雄出;民尚武,國防固。[38]其“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精神,無不是把中國武術視為“人道之門”“身心性命之學”,在這修生養(yǎng)性、健體防身的實踐過程中感受中華武學與武者精神,促使自己變得剛強、自信和從容,從而鍛造出特有的斗志和勇氣,隨之升華對世間萬物的悲憫之心。[16]總而言之,“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體現(xiàn)了堅持不懈的尚武精神,尚武風潮的崛起是中華民族銳智進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價值所在,它不只限于修身養(yǎng)性、健體防身,更在于國家穩(wěn)態(tài)的永續(xù)發(fā)展。
2.3民族情懷:中國武術之靈魂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期間的民族矛盾一直是國家和社會的關注的焦點,我們有著五千年燦爛歷史的中華民族歷經(jīng)艱辛而不衰,遭遇千錘百煉愈發(fā)剛強,靠的就是各民族的團結(jié)奮進,靠的就是偉大的民族精神,每逢艱難困苦的時候各族兒女愈發(fā)彰顯凝聚力,大力弘揚民族精神,這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合力與驅(qū)動力。眾所周知,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靈魂,但是關于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目前學術界有著毋庸置疑的權威,有的學者認為民族精神是一種精神力量和行為狀態(tài),即是指一個民族普遍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活力和個性特征,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社會普遍尊奉的和各民族團結(jié)的道德風尚、價值追求和社會信念。[39]武術的民族情懷要不斷培養(yǎng)習武者積極進取、匡扶正義、助人為樂的正能量,培養(yǎng)教學相長、互相尊重、取長補短的包容精神,培養(yǎng)民族責任心和自豪感,敢于同威脅小到個人利益、大到國家和民族危亡作斗爭的民族情懷,彰顯武者情懷的愛國主義精神。[40]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在授藝弟子之時著重強調(diào):“對待同門師兄弟要示之以弱,臨陣外辱要示之以強,眾弟子皆不要斤斤計較個人恩怨,始終銘記要報效祖國,以此來彰顯中國武術的時代價值”。[41]提升文化軟實力旨在彰顯華夏兒女的民族自信力,在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之中,以此擴大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乃至加強民族文化產(chǎn)業(yè)的國際核心競爭力。[42]隨時代的逐步發(fā)展,武者的情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熔爐之中與時俱進,把武德教育、民族情懷和愛國精神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彰顯習武者的民族情懷。通過習練武術的熏陶,可以自然而然地將民族情懷融系于身,這無不是中國武術為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核心價值的意義所在。[43]崇德是尚武的前提條件,尚武是崇德的客觀反映,踐行崇德尚武的修身歷練,使之發(fā)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以期為社會做出貢獻。[44]總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時刻與民族情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剛正不阿、浩然正氣以及不屈不撓的民族情懷無不是華夏兒女自古以來自強不息的精神寫照。
3.1主體不明,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趨勢
據(jù)史料記載,約公元前313—238年戰(zhàn)國思想家荀子著《茍子·議兵篇》一書中,首次用到“技擊”一詞,他盛贊“齊人隆技擊”(注:“齊人以勇力技斬敵者,號為“技擊”)。[45]早年西方學者達爾文在其著作《進化論》中講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由此可見,軍事力量已是一個軍隊、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因素,一個戰(zhàn)士的生死,一個軍隊的存亡,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都與之有著莫大關聯(lián)?!墩f文解字》對“武”字的解釋是:“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盵27]這里所提及的“止戈”為“武”正是中國武術俠之大者的精神所在。史上對于中國武術的主體研究歷來就有歧義,諸多的專家、學者對此眾說紛紜、各抒己見。上海體院的學者邱丕相在《武術套路商業(yè)化的發(fā)展》一文中說道:“當今的武術早已不是發(fā)軔之初的態(tài)勢,即使是直截了當?shù)娜g不再有多少能中用的,從商業(yè)化武術的角度剖析,一種是搏擊對抗的武術,即散手;另一種是舞臺藝術的武術,即套路。”[46]學者王崗在其著作《中國武術技術要義》一書中認為:“中國武術的技擊價值曾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以一種搏殺保命術而綿延至今,與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無不是圍繞“武”的價值特征在蔓延,在其技擊的價值功能之外還以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的功用依存,并且養(yǎng)生與健身的功用是以提高技擊能力為核心價值的習武歷程來呈現(xiàn)的”。[3]孫豹隱在其著作《搏擊藝術論》中指出:“中國武術雖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技擊一詞,但是作為中國武術的代名詞,如果脫離了技擊本意,將武術二字變成為抽象的、模糊的,甚至是令人難以理解的詞匯,那么中國武術也將會變成不可思議的事”。[47]學者王林在其著作《武術傳播論綱》中論述到,中國武術是“打”的理想化境界,旨在彰顯中國武術行云流水、大氣磅礴、天人合一等藝術化境界的不懈追求,而不是對中國武術不負責任的任意拼殺與肢解。[20]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武術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飽含技擊功能、舞臺藝術和休閑娛樂的價值屬性逐漸凸顯,使得中國武術表現(xiàn)出以下態(tài)勢:其一,被用來進行實戰(zhàn)格斗的搏擊術;其二,形成同美學欣賞一樣的人體藝術;其三,用于休閑時代的健身娛樂活動。
3.2重技輕藝,誘發(fā)文化底蘊缺失
早年恩格斯在其著作《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一書中說道:“傳統(tǒng)是一種巨大的阻力,它有著歷史的惰性力,因為它有著消極的色彩,所以一定要被摧毀。”[48]倘若從時代性來權衡中國文化傳統(tǒng)成為唯一的尺度,那這一論斷所帶來的后果其實是忽視甚至是抹殺了文化的民族性,如果是以西方文化為價值標尺,從整體上剖析中國文化傳統(tǒng)便是做了否定性的評斷。[49]眾所周知,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chǎn),它彰顯了人類過去所創(chuàng)造的智慧、制度、信仰、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構成的表意象征。中國武術是老百姓創(chuàng)作的文化,是植根于民間的文化活動,充分迎合了民間大眾的審美觀點和休閑需要。武術文化是以武術為肢體形態(tài)反映中華民族關于健身、娛樂、格斗的知識、道德、技術、哲學和習俗等,是通過武術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方式和思維活動。[50]《辭源》一書中講到技擊,即“擊刺之術”,在《辭?!芬粫幸卜Q“搏擊敵人的武藝”,是中國武術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支撐中國武術發(fā)展的重要支柱。[51]曾于久在其著作《武術散打訓練新論》中講到:“武術技擊的對抗性原理是中國武術散打運動的靈魂所在,這對中國散打的選擇發(fā)展路徑、建立互動模式和評判動作的標準不同,它在區(qū)別其它人體對抗性運動項目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盵52]韓金龍認為,倘若中國武術失去“擊”的組成部分,那就不稱其為中國武術。[53]張山在《中國武術大百科全書》中指出:“技擊是中國武術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武術最基本的特征”。[54]學者康戈武認為,技擊是中國武術文化的核心載體,倘若拋開技擊這一載體,那么武術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55]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的目的是再現(xiàn)現(xiàn)實,用“藝術”再現(xiàn)“技擊”的現(xiàn)實是中國武術獨有的魅力所在。[16]綜上所述,諸多的專家學者已經(jīng)充分地肯定了中國武術技擊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武術技擊這門學問還有很多不規(guī)范和不成熟的地方,在注重中國武術技擊屬性的過程中難免會誘發(fā)文化藝術的缺失,因此只有權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促使中國武術包含文化底蘊,綻放持久的光鮮。
3.3重藝輕技,迫使技擊功能頹廢
林語堂先生曾經(jīng)說過:“當一個人并不能展現(xiàn)出自己力量優(yōu)勢的時候,那么他必然會加強在文字上面鍛造,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從摒棄了武術的技擊屬性,那么就開始在文章上大費工夫?!盵56]《道德經(jīng)》一書中指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問,是以知無為有益?!盵57]由此可見,只有無有才能無所不有,技擊之時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要空身對敵。近年來,中國散打項目的絕對優(yōu)勢逐漸喪失,從中泰對抗賽以及中外功夫?qū)ν獗荣愔兴┞冻龅姆N種弊端,無不使中國武術界的專家、學者和教練承認傳統(tǒng)武術技擊本質(zhì)的重要性。[58]學者王林在其著作《武術傳播論綱》一書中說道:“中國武術的技擊屬性只是中國武術實踐層面上肢體外在的一種有形表達,然而強身健體是中國武術的外顯襯托,其形而上與核心價值體系本該是對“道”的深思,更是個人道德修為的不懈追求”。[20]武術中的“道”體現(xiàn)出個人技藝的最高境界,更反映出通過艱辛的習武歷程從而獲得一種對人生價值、世界觀和超越生命的實踐體驗,乃至對天地萬物、宇宙造化的情感體悟。[59]學者王崗在其著作《中國武術文化要義》一書中認為,武術將“藝”與“術”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實踐經(jīng)驗從而獲得萬物歸根、天人相應的精神體驗與生命的頓悟,即通過以武悟道,在超越武術技擊本質(zhì)之外,來突出高層次的自我生命的展現(xiàn),并將武術納入理想化技擊藝術的范疇,注重強調(diào)武術的藝術性。[16]他還強調(diào),武德教育是以“不打”為鐵的道德戒律,是習武之人謙虛忍讓的核心價值觀和人生理念,它是道德控制的作用力和道德意識的形成。[60]總而言之,眾多的專家學者無不認為中國武術是一種理想化的技擊藝術,再者武德教育理念也無不在詮釋習武目的不是傷害對手,而是防身自衛(wèi)。然而,在掌握一定的技術后如若不深入挖掘武術技擊的科學化體系,便不能不導致武術的技擊功能頹敗。
在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中國武術、中國書法和中國山水畫的產(chǎn)生與嬗變自古是融為一體的,中國武術以其獨特的技法特點與藝術體系,巧借身體運動形式向世界展現(xiàn)了來自東方的“技擊舞蹈”。眾所周知,明末清初尚武風潮悄然澎湃,習武之風多為個人行為,其尚文與尚武者皆是獨立開來,難能可貴的是顏李學派不僅將尚武之風融入自己的武學體系,而且還將尚文的教育思潮帶入了實踐認知之中,由此使得尚文與尚武的習武熱具有了體育的內(nèi)涵。2016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確立了七大校園項目,即足球、武術、田徑、籃球、排球、體操和游泳,其中個人項目首推武術,集體項目首推足球。[61]綜上所述,特殊時代有著特殊的發(fā)展使命,不論從國家層面還是體育層面,有著國術之稱的中華武術蘊含著獨特的身體藝術魅力,列居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中國在對外呈現(xiàn)中華魅力文化的時候,武術文化只有不斷去粗取精、實事求是才能成為絕佳之選。
[1]藍晟著.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228.
[2]華傅.中國世界武術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45.
[3]王崗.中國武術技術要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79.
[4]梁永文,石偉,王慶斌.中華武術文化傳承與實用技法學練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jīng)濟出版社,2012:6.
[5]王紹鏗.平民的追求 二十余位平民精英[M].北京:陽光出版社,2012:219.
[6]蔣劍民,黃一棉.中國紅 武術=CHINESE MARTIAL ARTS[M].黃山:黃山書社,2012:1.
[7]翟繼勇.體育文明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探索=THE SITUATION 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IVILIZATION[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77.
[8]鐘為民,徐宏魁,王彥慶.傳統(tǒng)武術與健身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14.
[9]白竹.年輕人要熟知的2000文化常識[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134.
[10]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幼兒園一本通.綜合素質(zhì)+保教知識與能力2014最新版[M].北京:世界圖書北京出版公司,2014:149.
[11]曲泓穎,邵先軍.中華文化公案:“止戈為武”之爭[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1-14.
[12]涂又光.楚國哲學史(第2版)=HISTORY OF THE PHISOSPH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CHU[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85.
[13]林蔭生.中國南少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0.
[14]王亞瓊,楊慶辭,羅曦娟.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0-131.
[15]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4.
[16]王崗著.中國武術文化要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41,144.
[17]張學森.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演講與當代構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18]邱曉飛.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訓教程[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8:68.
[19]范佳音,楊遠波.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教程 第三版[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8:77.
[20]王林.武術傳播論綱[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20,234.
[21]王維,胡凱.武術價值觀變遷的回顧與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11):141-144.
[22]戴國斌.武術現(xiàn)代化的異化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4(1):8-10.
[23]閆民.武術的主體性思維及表達[J].體育與科學,2015(2):87-93.
[24]方云峰,郭豐平.中國武術的價值追求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40-145,148.
[25]張立文.傳統(tǒng)學引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維反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6]《中華文明史話》編委會.武術史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23.
[27]朱嵐.中國傳統(tǒng)文化=CHINA’A TRADITIONAL CULTURE[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54.
[28]袁雷,袁吉,楊道寧.現(xiàn)代大學體育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9.
[29]周偉良.析中華武術中的傳統(tǒng)武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22(3):12-17.
[30]程大力.武德是一個歷史范疇———兼論武德在現(xiàn)代武術界提倡之不合時宜[J].體育文史,2000(3):39-40.
[31]劉樹軍.傳統(tǒng)武德及其價值重建[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1.
[32]楊建營,邱丕相.從武德的實質(zhì)和精神內(nèi)核探析當代武術教育改革[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3):112-114.
[33]李夢桐,胡曉飛,李金龍,宿繼光.論尚武精神及其培養(yǎng)[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8):100-106,111.
[34]張世平.論尚武精神[J].政工學刊,2006(1):46.
[35]劉保剛.試論近代中國的俠義精神[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49-154.
[36]溫力.武術與武術文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54,74,86.
[37]趙伯陶.落日輝煌—雍正王朝與康乾盛世[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5,199,214.
[38]張慧.國防動員研究[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4:295.
[39]任基實.我國憲法的立法精神[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84.
[40]中國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評審委員會.中國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181.[41]李忠軒,徐皓峰.失去的武林[M].北京:當代出版社,2006.
[42]童世駿.文化軟實力[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43]冉學東,劉帥兵.從國家文化軟實力視角看中國武術的價值使命[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3):251-253.
[44]鄧力.武術訓練與欣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3.
[45]吳繼魁.技擊的概念[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20-23,27.
[46]邱丕相,初學琳.武術套路商業(yè)化的發(fā)展[J].體育學刊,2001(3):49-51.
[47]孫豹隱.搏擊藝術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48]周松峰.文化和諧之道[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23.
[49]中央黨校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孔子研究院.中國夢與儒家文化[M].濟南:齊魯書社,2014:131.
[50]張大為.武林叢談[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225.
[51]計偉忠.學校體育教學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290.
[52]曾于久.武術散打訓練新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24.
[53]韓金龍.萬籟聲武言錄[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15.
[54]張山.中國武術大百科全書[ 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82-88.
[55]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
[56]季朝新,劉俊一.論體育尚武精神[J].體育文化導刊,2015(10):203-206.
[57]于鴻坤.大成傳習錄[M].華夏出版社,2014:225.
[58]溫佐惠,陳振勇.二十一世紀中國傳統(tǒng)武術“技擊本質(zhì)”價值定位問題再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6):16-19.
[59]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62.
[60]王崗.從“武技”到“中國武術”[J].博擊(武術科學),2006(8):81.
[61]楊華.武術替代乒乓成校園項目首選[EB/OL].(1998-08-16)[2014-04-07].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
[責任編輯魏寧]
Hsiao and Warrior:Contemporary Pen Through Review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AI Chuan-xi1,TANG Li-xu2
(1.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College,Wuhan 430079,China; 2.Wushu College,Wuhan Sports College,Wuhan 430079,China)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the treasure of national culture,continued support and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our common responsibility,the fac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tial arts,both strong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nto pressure,also has its own indigenou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Study:through analyzing the roots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it is not difficult to found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song dynasty,into the next,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wushu cultural charm,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wushu wushu integrity,martial spirit and national feelings; Finally,through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tial arts,what subject is unknown,heavy art light technology and light art technology dilemma.Based on this,the renewal on the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and hsiao and warrior path choices,can really make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health science.
development;Combat;Warrior;Hsiao;Chinese martial arts
2016-04-07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CTV010);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2014M552059)
蔡傳喜(1992—),男,湖北武漢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通訊作者:湯立許(1974—),男,湖北武漢人,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
G852
A
1007-7413(2016)05-0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