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戈/劉 偉
(1.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市城鎮(zhèn)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
基于博弈視角的農村土地整治研究
■ 劉 戈/劉 偉
(1.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市城鎮(zhèn)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
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部分地區(qū)地方政府對土地整治積極性不高,土地整治工作進展受阻。結合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整治面臨的困境與工作難度,將農村土地整治過程簡化成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下的博弈模型,通過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群體三方博弈主體行為進行分析,得出農村土地整治的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結合博弈分析結論提出政策激勵建議:(1)建立地方政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綜合指標政績考核機制;(2)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保障農民權益;(3)提高各參與方的積極性,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
農村土地整治;博弈;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政策
為了改善日趨緊張的人地矛盾、保障糧食安全、確保經濟快速健康增長,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突破口[1],土地整治的實施勢在必行。我國土地整治起始于土地整理,自2008年以來,在各種政策文件中開始強調土地整治的概念,其涵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土地整理?,F階段,土地整治被提高到了一個綜合性的高度上,涵蓋了土地開發(fā)、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新階段,農村土地整治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建設高標準農田和嚴格規(guī)范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度珖恋卣我?guī)劃(2011—2015年)》明確了“十二五”期間中國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標,提出大力推進農用地整治,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前提,穩(wěn)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2],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yè)現代化和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但是在農村土地整治的進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尤其是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眾意見協(xié)調難度大,還有部分地區(qū)地方政府對待土地整治的積極性不高、責任感不強,這些都阻礙了土地整治工作的進展。地方政府和農民是農村土地整治中主要的參與方,所以處理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三者的利益關系是維持農村土地整治持久活力的重中之重。本文針對農村土地整治的困境,運用博弈理論,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群體三方博弈模型,通過對農村土地整治的博弈過程進行分析,結合分析結論提出政策激勵的建議。
農村土地整治是一項綜合性和政策性較強的工程,涉及的主體和敏感問題較多。雖然我國農村土地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補充了耕地數量,提高了耕地質量,使低效利用的農村土地轉變?yōu)橥七M城鎮(zhèn)化、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重要資本[3],但是在農村土地整治的進程中仍面臨著重重困境。由于目前相關配套政策還不完善,尤其是很多地區(qū)激勵機制還未完全建立,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調動,更大范圍地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工作難度依然很大。
1.1 農民利益受侵害,參與積極性不高
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導致農民利益受損,是農村土地整治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4]。由于農村土地產權關系不明確,使得土地整治收益分配出現偏差[5],存在不公平現象,而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就是農民?!氨8?、保發(fā)展”的兩難困境促生了以耕地“占補平衡”、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鎮(zhèn)建設用地保障為目標的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雖然該政策的實施對提高城鄉(xiāng)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改善農村居住環(huán)境以及增加城鎮(zhèn)建設用地數量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由于農民安置問題、土地權屬調整不規(guī)范以及地方政府行為約束不規(guī)范,地方政府在補償標準、收益分配政策制定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農民處于弱勢地位[6],導致在試點過程中出現了農民利益受侵害的問題。例如,很多項目立項后,在簽訂搬遷協(xié)議時沒能充分考慮當地經濟條件、農民耕作習慣問題以及補償標準事前未確定等各種原因,導致出現僅有小部分農民同意簽訂搬遷協(xié)議的現象[7],從而使拆舊區(qū)征地工作協(xié)調難度加大,遲遲無法完成,這時部分地方就出現了強拆強建現象,嚴重侵害了農民的利益,部分農民甚至采取一些極端的對抗措施,嚴重影響了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進展和成效。
1.2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群體三方目標沖突
部分地區(qū)地方政府對待土地整治積極性不高,責任感不強,是阻礙我國農村土地整治進程的重要因素。從根源上分析,主要是因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三者在參與農村土地整治時的關心側重點不同。中央政府的首要目標是希望通過土地整治保護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趯Z食安全的關注,中央政府確定了“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決定[8]。想要堅守住耕地紅線,現實和戰(zhàn)略目標之間的矛盾就會不可避免地促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另外,中央政府必須把保障農民利益、加強宏觀調控和維護社會和諧安定放在首要位置。地方政府則希望通過土地整治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以保障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發(fā)展用地,因為目前建設用地已成為比資金更為稀缺的資源要素。農民的目標則是希望通過土地整治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收入,獲得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還希望分享城鎮(zhèn)化帶來的土地增值利益[9]。因此,地方政府在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因與中央政府發(fā)生“目標沖突”從而造成了激勵不相容,部分地方政府采取的土地整治措施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使農民參與土地整治的積極性不高,而中央政府為了實現社會和諧安定、社會經濟保障又會對地方政府構成一定的壓力。
綜上,我們可以總結得出農村土地整治中各博弈方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農村土地整治中各博弈方的關系
土地整治要實現良性發(fā)展,必須通過激勵機制的設計消除這種操控的可能,最終實現博弈的穩(wěn)定性?;谏衔膶r村土地整治困境問題的分析,有必要對農村土地整治中各博弈主體的行為進行研究,以推出各參與主體在土地整治博弈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因素、策略選擇,最終確定多方決策可能達到的均衡。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涉及到多方博弈主體,本文假設各主體在需求偏好方面存在差異,在策略選擇上既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可能存在有限理性選擇和機會主義傾向的經濟行為[10]。在假設前提的基礎上,我們依據主流博弈理論對博弈的分類確定農村土地整治博弈的類型。本文將關鍵主體分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群體,三方的利益訴求存在明顯區(qū)別,而且三者之間并不存在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因此農村土地整治博弈屬于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依據各參與方做出決策的時間序列性可分為靜態(tài)博弈和動態(tài)博弈。在農村土地整治博弈過程中,中央政府最先做出決策,制定相關政策,地方政府根據中央政策和地方目標做出決策,制定地方性相關政策,農民則根據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和形勢,通過判斷,選擇博弈策略,顯然各博弈主體的策略制定存在明顯的先后順序,故判定土地整治博弈屬于動態(tài)博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群體三方在土地整治博弈過程的信息獲取上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故土地整治博弈屬于不完全信息博弈[11]。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整治博弈屬于非合作博弈下的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根據博弈理論,其所趨向的均衡為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
2.1 博弈模型的建立
在農村土地整治中,首先由中央政府根據當前的土地資源形勢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做出決策是否進行土地整治。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土地整治保護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從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但其同時必須把保障農民利益、加強宏觀調控和維護社會和諧安定放在首要位置。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在響應中央政府最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則希望通過土地整治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故其制定的具體土地整治方案可能會損害農民的利益,不被農民所接受,導致土地整治工作受阻。這時,地方政府若采取強制措施,會與農民群體發(fā)生沖突,繼而使政府的公信力受損、出現社會不和諧問題。地方政府迫于中央政府的壓力也可能會采取談判的策略,從而使問題順利解決。由此,便構成了農村土地整治的三方博弈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農村土地整治三方博弈模型
中央政府根據當前的土地資源形勢和國家發(fā)展需求,首先在節(jié)點①做出選擇,有2種策略:實施整治和不實施整治。當選擇不實施整治時,博弈的結局為現狀;當選擇實施整治時,地方政府在節(jié)點②進行選擇。地方政府有完全響應和不完全響應2種策略。當選擇完全響應時,中央政府的目標達成;當選擇不完全響應時,地方政府制定的土地整治方案可能會使農民的利益受到威脅,農民群體在節(jié)點③進行選擇。農民群體有2種策略:同意整治方案和不同意整治方案。當選擇同意整治方案時,地方政府的目標達成;當選擇不同意整治方案時,由地方政府在節(jié)點④進行選擇。在節(jié)點④,地方政府又有2種選擇策略:強制執(zhí)行和談判。當選擇強制執(zhí)行時,農民和政府會發(fā)生沖突;當選擇談判時,博弈的結果為拖延同意。因此,該博弈模型中共有5個結果:現狀,中央政府目標達成,地方政府目標達成,沖突,拖延同意。
2.2 博弈模型分析
為了便于分析,在農村土地整治博弈的模型中,我們按博弈參與方做出選擇的偏向程度將他們分為強硬類型和不強硬類型。例如在節(jié)點④處,對于強硬類型的地方政府會選擇強制執(zhí)行策略,結果為沖突;對于不強硬類型的地方政府會選擇談判策略,結果為拖延同意。假設中央政府的類型是確定的,地方政府和農民群體的類型只知道概率,pl為地方政府是強硬類型的概率,pf為農民群體是強硬類型的概率。地方政府和農民群體的類型是影響中央政府期望成本的主要因素,若用x表示中央政府選擇實施整治的概率,則中央政府的期望成本為E(C|pl,pf)·x。中央政府的期望收益為B·x,同時由于土地整治的順利實施,會使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提升A,農村的生活環(huán)境得到改善L,社會和諧收益S,則其收益為B·x+A+L+S。中央政府選擇實施土地整治,其利益應該大于不實施土地整治的收益0,即B·x+A+L+S-E(C|pl,pf)·x>0。因此當x滿足上述條件時選擇實施整治策略,不滿足上述條件時選擇不實施整治策略,博弈結果為現狀。
地方政府在整個農村土地整治博弈的參與方中扮演著最重要角色,為了對其進行重點分析,我們引入“子博弈”[12]。劃分出來的子博弈,如圖3所示。由子博弈模型可以看出,在節(jié)點④上,當地方政府是強硬類型時,會采取強制執(zhí)行,結果就為沖突;反之則會采取談判策略,其結果為拖延同意。定義變量y表示地方政府選擇不完全響應策略的概率,z表示農民群體選擇同意整治方案策略的概率。子博弈也是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博弈的均衡分析使用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定義子博弈模型的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是一個五元組(ys,yw;zs,zw,q),這5個元素必須滿足下列條件[13]:
其中,za=pfzs+(1-pf)zw,0<d1<1,0<e2<e1<1是指定的參數;ys是當地方政府為強硬類型時選擇不完全響應的概率;yw是當地方政府為不強硬類型時選擇不完全響應的概率;zs是當農民群體為強硬類型時選擇同意整治方案的概率;zw是當農民群體為不強硬類型時選擇同意整治方案的概率;q是一個后驗概率,是當地方政府選擇不完全響應時,地方政府為強硬類型的概率。據此對這個均衡中的y和z進行研究分析,看y和z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圖3 子博弈模型
在子博弈模型中給出每種結果的收益,左邊是地方政府的收益,右邊是農民群體的收益,如圖3所示。首先對y進行分析。設結果是沖突、拖延同意和地方政府目標達成的收益分別為u1、v1和h1。由于pl為地方政府是強硬類型的概率,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會選擇強制執(zhí)行策略,結果為沖突的概率也是pl,因此地方政府選擇不完全響應策略時所獲得的收益為hl×z+[pl×ul+(1-pl)×vl]×(1-z),地方政府選擇完全響應策略時的收益為D,則y=p{hl×z+[pl×ul+(1-pl)×vl]×(1-z)>D}。然后對z進行分析。在農民群體進行選擇策略時,受到先前地方政府選擇不完全響應策略的影響。用后驗概率q來表示當地方政府選擇不完全響應策略后,地方政府是強硬類型的概率。這時,用q來代替pl求解z。同樣的假設結果是沖突、拖延同意和地方政府目標達成的收益分別為u2、v2和h2。農民群體選擇不同意整治方案所獲得的收益為q×u2+(1-q)×v2,農民群體選擇同意整治方案所獲得的收益為h2。因此,農民群體選擇同意整治方案的概率z=p{q×u2+ (1-q)×v2<h2}。
農民群體同意整治方案時,地方政府獲得的收益h1包括可獲得土地收益I,同時包括因土地整治的順利實施獲得的政績目標收益G,農民群體雖然同意了整治方案,但對整治補償卻不一定認同,此時政府存在公信力A1損失,即h1=I+G-A1。農民群體同意整治方案獲得的收益h2包括土地整治的補償M和新增加耕地K,還包括因土地整治的順利進行,未與政府產生談判成本而得到相應的獎勵J,即h2=M+K+J。農民的利益訴求具有異質性,理想狀態(tài)下的所有農民同意整治方案在現實中發(fā)生的概率很小[14]。一般都會有部分農民因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而拖延對土地整治方案的認可,政府需要與利益相關者進行談判。初期部分村民會處于觀望狀態(tài),但受到群體內局部遵同效應的影響,一段時間后在獲得額外的補償款M1的情況下,最終會同意整治方案,即v2= M+K+M1。當農民群體拖延后同意土地整治方案時,政府會增加拖延成本T,還要承擔一定的談判成本N,即v1=I+G-A1-T-N。農民最終若不同意整治方案,地方政府會選擇強制執(zhí)行,但農民會采取對抗、上訪、訴訟等措施爭取自身利益,地方政府會受到中央政府的壓力,此時農民要承擔相應的額外成本C2,即u2=M+K-C2。同時,地方政府推行強制執(zhí)行也要承擔相應的成本C1,即u1=I-A1-T1-N1-C1。
2.3 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當中央政府選擇不實施整治時,博弈結果為現狀;當選擇實施整治時,進入子博弈,并得到這個子博弈模型的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即當地方政府選擇不完全響應策略時,其概率y=p{h1×z+[pl×u1+(1-pl)×v1]×(1-z)>D};當農民群體選擇同意整治方案策略時,其概率z=p{q×u2+(1-q)×v2<h2}。另外,在農民群體選擇不同意整治方案的前提下,由收益函數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選擇談判是其占優(yōu)策略。從農民的角度,一直無限拖延的結果不僅要承擔相應的額外成本還可能會承擔政府強制執(zhí)行的風險,所以農民應理性地選擇規(guī)避風險和成本損失。上述結果構成了整個農村土地整治三方博弈模型的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博弈的三方實現了最優(yōu)的策略選擇。
在農村土地整治的過程中,處理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三者的利益關系才能維持農村土地整治的持久活力。本文針對農村土地整治的困境與工作難度,將現實中的農村土地整治簡化成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下的博弈模型,通過對關鍵主體的策略選擇進行分析,得出農村土地整治博弈的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依據上述分析結果,提出如下完善農村土地整治政策的建議。
3.1 建立地方政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綜合指標政績考核機制
地方政府現行的主要考核指標是GDP,難免在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會出現一味地追求財政收入和地方經濟發(fā)展,而忽視資源、環(huán)境、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這也是導致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激勵不相容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GDP指標,還應將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居民生活水平、社會和諧等環(huán)境和社會指標列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中。這樣會使模型中的變量政績目標G、土地收益指標I所占的比重減少,農村的生活環(huán)境指標L1、社會和諧收益S1等環(huán)境和社會指標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政府的公信力A1提升,而且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看,農村生活環(huán)境改善指標L和社會和諧收益S均會提高,中央政府的公信力A提升,從而使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激勵不相容的程度減小,更加有利于整個農村土地整治博弈過程的均衡。
3.2 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保障農民權益
處理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三者的利益關系,尤其要確保農民權益。從子博弈模型中三個結果的收益函數,即農民群體同意整治方案獲得的收益h2,拖延后同意整治方案獲得的收益v2,農民最終不同意整治方案而地方政府強制執(zhí)行獲得的收益u2比較得出,談判是其占優(yōu)策略,一直無限拖延反而不僅要承擔相應的額外成本,還可能會承擔政府強制執(zhí)行的風險,農民應理性地選擇規(guī)避風險和成本損失。農村土地整治要始終把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廣泛征求農民群體對農村土地整治的意見,把群眾是否支持作為能否實施土地整治的依據[5]。堅持在項目實施前進村入戶開展充分的調查研究,了解民意,廣泛宣傳,以做好群眾工作為基礎,減少矛盾,保證工作的順利推進。提高農民群體的否決權,從而提高其在農村土地整治博弈中的地位。對農民自身而言也應做出理性的策略選擇,使自己的收益達到最佳。
3.3 提高各參與方的積極性,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
參與主體的積極性關系到農村土地整治能否取得真正的成效和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續(xù)開展。由博弈模型分析得出,若讓地方政府完全響應中央政府的政策,達成中央政府的目標,其概率需滿足1-p{h1×z+[pl×u1+(1-pl)×v1]×(1-z)>D}。若讓農民群體選擇同意整治方案策略,其概率需滿足q×u2+ (1-q)×v2<h2。對于地方政府,為激發(fā)其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應根據其所轄區(qū)域內的耕地面積以及該地區(qū)開展土地整治工作的成效等,在專項資金分配上體現出一定的激勵。對于農民群體,必須確保農村土地整治的開展要給他們帶來收益,不能讓其承擔額外的經濟負擔。因此,要精心策劃補償方案,選擇適宜的補償方式和補償額度,控制好激勵力度,以切合地方實際的補償標準為依據,注重合理性,并尋求高補償與低補償之間的平衡。
[1]張衍毓,劉彥隨,王業(yè)僑.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角下村莊整治建設的模式與途徑——以三亞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 (6): 977-983.
[2]管栩,金曉斌,周月書,等.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定量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3,27(2):39-45.
[3]LONG H L, LI Y R, LIU Y S, et al.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J].Land Use Policy,2012,29(1):11-22.
[4]喬潤令,顧惠芳,王大偉,等.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與土地整治:政策和實踐[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3.
[5]陳秧分,劉彥隨.農村土地整治的觀點辨析與路徑選擇[J].中國土地科學,2011,25(8):93-96.
[6]王振波,方創(chuàng)琳,王婧.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觀察與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2(1):96-102.
[7]甘昉,藍春華.廣西土地整治:問題與對策[J].中國土地,2013 (8),53-55.
[8]徐紹史.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1):8-11.
[9]羅浩軒.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制度邏輯與機制設計[J].財經問題研究,2013(4):106-113.
[10]葉劍平,田晨光.我國城市房屋拆遷的制度缺陷與路徑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9(5):48-49.
[11]ROGER A MCCAIN. Game Theory: A Non-Techn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sis of Strategy[J].Thomson Learning,2004(5):27-28.
[12]范如國.博弈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13]ZAGAER F C. Alignment Patterns, Crisis Bargaining, and Extended Deterrence: A Game-theoretic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03,47(4):587-615.
[14]趙茜宇,孟慶香,張占錄.農村土地整治的博弈分析及路徑選擇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4(11):216-221.
Research on Rural Land Rearrangement Based on Game Theory
LIU Ge, LIU Wei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Tianjin Urbanization & Neo-r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Center, Tianjin 300384, China)
Farmers' interests not being protecte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with low land rearrangement enthusiasm, and being blocked work progress have been the major problems that we face in rural land rearrangement process. This paper simplifes the process of rural land rearrangement into game model under dynamic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 line with the diffculties that we face in the work of land rearrange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behavior of tripartite game such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farmers group, the 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of rural land rearrangement has been obtaine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 mechanism to check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upon the achievements of a synthetic index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be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we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will of the masses, protec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cipants,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c and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rural land renovation; game; refned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policy
F301.0;F062.1
A
1672-6995(2016)10-0038-05
2016-07-20;
2016-08-21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村鎮(zhèn)建設用地再開發(fā)市場調控關鍵技術研究”(2013BAJ13B02)
劉戈(1977-),男,天津市人,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鎮(zhèn)化與城市發(fā)展、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