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上海大學 新聞傳播系,上海 200444)
?
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
“借助”書法藝術推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
李建新
(上海大學 新聞傳播系,上海 200444)
[摘要]中華文化孳生、成長、玉成于華夏大地,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饋贈。中華文化是我國多種民族文化乃至對世界文化的優(yōu)合,所以,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理應借助多種渠道傳播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成為人們的精神滋養(yǎng)。目前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一些方法,包括通過媒體、新媒體,通過建立孔子學院,通過派出文化使團等參與世界范圍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等,雖有成效,但難臻預期的效果。慣常的借助武術、飲食、京劇等傳播方式,也有范圍和接受對象的限制。借助中國書法來傳播中華文化,可以讓外國人從初步了解中華文化到對中華文化感興趣并認同中華文化,最終熱愛中華文化并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敖柚敝袊鴷ㄊ侵腥A文化對外傳播的好渠道。
[關鍵詞]借助;文化;傳播;書法
一、積極推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
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饋贈
“文化”最早見于《易經(jīng)》的“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成天下”是我們先人的愿景,希望中華文化能夠在世界范圍傳播,能夠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同,能夠作為一個全世界行為人共同遵守的法則而時時為人所提起和念及。在諸多有關文化的定義中,比較被認同的是“文化是一個人的行為總和”[1]的說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應該是一種綜合體現(xiàn),當一個人被人認定或者戲稱“沒有文化”的時候,它的寓意絕不是簡簡單單的不認識幾個字或者行為不雅。這樣的理解與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提出的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所有能力”非常類似,也契合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林頓“文化是由教育而產(chǎn)生的行為和行為結果構成的綜合體,其構成要素為這一成員所共有,而且加以傳遞”[2]的論述。
文化是隨著人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是人在與自然、與人類自身的相處中,運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神財富。文化的世界性來自人類共同的生存生活環(huán)境和大致相近的智力結構,文化的民族性來自各民族不同的發(fā)展背景和傳統(tǒng)習俗。文化作為一個歷史的過程還有著歷史的連續(xù)性。文化決定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方向,文化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可以規(guī)制商人的經(jīng)營之道,文化能使世界避免諸多的殺戮和不義的爭斗。
學者們預言,文化產(chǎn)業(yè)將是21世紀全球最具有潛力的兩個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另一個是信息產(chǎn)業(yè)或者說以信息產(chǎn)業(yè)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誰占據(jù)了文化的主導地位,誰就將會牢牢把控世界的話語權,并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前,在中華民族全面崛起的過程中,“東學西漸”開始被一些學者提及并予以論證[3],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強大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集儒、道、法、兵等眾家之長,足可以擔當維系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和睦相處、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等之重任。因此,從實用性等方面看,中華文化也有必要“化成天下”。
2.中華文化是諸多文化的優(yōu)合
中華文化是整合了中華民族諸多文化,甚至是世界上諸多先進文化的優(yōu)合體,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當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躍升至世界前列,中國文化作為軟實力理應與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甚至應該走在經(jīng)濟實力的前面。唯其如此,中國的國際地位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并被世界承認。
施拉姆曾經(jīng)說過:“文化傳播是社會因此可以形成的工具?!庇軐W家羅素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國”[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積極推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對于振興中華文化、傳播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明有著深遠的意義。我國不僅要保持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在世界舞臺上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還要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實現(xiàn)文化的與時俱進。
中華文化的核心并不是簡單的漢族文化、華夏文化,而是基于這種漢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各個民族、各個地域的文化,包括巴蜀、楚漢、西域等多樣的文化種類。這種融合和凝聚就是一種文化的集體歸屬感,這種文化成型于華夏大地,是一種文明的積淀,當然也可以擴展到世界范圍,使之成為融合世界各種文化的綜合體。這應該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個要旨。
3.“借助”多種渠道進行中華文化傳播
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實證研究過程中,雖然通過國家對外傳播的一些路徑,包括通訊社、電臺、電視、報紙、雜志、新媒體等,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明顯的例子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國外受眾了解的比例不到5%[5]。
現(xiàn)實的窘境促使我們積極尋求中華文化傳播的途徑,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需要學會“借助”,“借助”是一個平實而有效的法則。 在中國歷史上,依靠“借”并取得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 ”是“借”;假途伐虢、借尸還魂、借刀殺人是“借”;孫子兵法中“道、天、地、將、法”等是兵家的“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是道家的“借”;“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仁侨寮业摹敖琛?;深信因果,要“借因知果”,因果報應相依等是佛家的“借”;借船出海等是現(xiàn)代企業(yè)發(fā)展的一條寬敞路徑;中國體育界的諸多項目中聘請了世界高水平的教練才有了在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比賽中的爭金奪銀的驕人成績,秘籍之一也是一個“借”;借腦、借智、借法等是當今各個行業(yè)發(fā)展的通則。其實,回顧總結中國的改革開放,如果把這個過程比喻為一個“借”字,應該也是不為過的。如此多的“借”說明生活、工作、國際交往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中都需要“借”,也離不開“借”。
中華文化傳播亦可以“借助”多種渠道。比如在與國外學者或朋友交流時,可以提及中國的國學、國粹等,并給他們進行一些講解或者釋疑,他們對此會非常感興趣,并越來越認同中國文化。當他們的這種認同成為一種習慣,就會變成一種行為,就會體現(xiàn)成為文化的交往、認同、對接、融合。
二、“借助”書法傳播中華文化
1.積極拓寬中華文化傳播的通道
目前我國對外傳播的一些方法,包括通過媒體、新媒體,通過建立孔子學院,通過派出文化使團等參與世界范圍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等,雖有成效,但難臻預期的效果。慣常的借助武術、飲食、京劇等傳播方式,也有范圍和接受對象的限制。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理想傳播效果,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根據(jù)不同的傳播需要而選擇相匹配的有效傳播途徑。最為典型的事實是2008年西方媒體對于北京奧運會普遍帶有偏見的報道;外國受眾知道中國上海于2010年“成功舉辦了人類歷史上最完美的一次世博會”的比例不到5%;許多外國人除了知道中國功夫、中國美食、姚明等之外,對中華文化了解甚少[6]。
在文化的品相、內(nèi)容、內(nèi)涵、普適性、普世性沒有問題,在我們傳播中華文化的意愿以及為此付出的主觀努力也不需要懷疑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難如人意的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是“通道”與“路徑”出了問題。因此,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需要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多辟蹊徑”,積極拓寬中華文化傳播的通道。
2.書法是具有廣泛國際認同的中華文化
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借助書法傳播中華文化是一個很好的路徑。學界有一種認知,認為中華文化與文明的歷史,就是書法發(fā)展的歷史。雖然此話有點絕對,但從王羲之的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第二行書,蘇、黃、米、蔡四大家的書論以及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書法的收藏,蘇富比拍賣行對中國書法的高度認可,中國書法在北京奧運會徽標中的展示,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夫人來中國向彭麗媛請教學習中國書法并使之成為一種國家交往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并開始學習中國書法等諸多方面看,中國書法所獨具的中華文化特質(zhì)與認同是毋庸置疑的。
啟功先生有詩曰:“從來翰墨號如林,幾見臨池手應心,羨煞襄陽一支筆,玲瓏八面寫秋深”,“無今無古任天真,舉重如輕筆絕塵,何事六如常耿耿,功名傀儡下場人”[7]。啟功先生的這些有著親身感受、飽含其人生境界與思想的詩句,結合他蒼勁、端莊、儒雅、流暢的書法表現(xiàn),把許許多多中華文化傳播給中外書法愛好者。在展示中華文化的諸多要素中,書法具有的獨特性和“線條的舞蹈”所獨具的魅力是外國人頗為看重的。我國有很多書法作品都已成為世界級的藝術瑰寶,也奠定了書法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3.“借助”書法傳播中華文化的成功實踐
2015年夏季假期,2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來到上海大學過暑假“夏令營”,我應邀為他們進行以書法為主題的演講。根據(jù)我的設想,演講的內(nèi)容中書法的“技”是工藝性的,是“借助”的載體,書法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是精神性的,是要強化交流的本體。擺正了兩者的關系,便找到了一種文化傳播的好途徑。原計劃2個小時左右的演講最后竟然持續(xù)了5個小時左右,說明這種方法的有效性。
如何讓外國人從初步了解中華文化到對中華文化感興趣并認同中華文化,最終熱愛中華文化并融入中華文化之中,這是一個大命題,也是一個大考題。為此,我將演講的主題定為“中國書法的理解與實踐”,并力求通過自己的講述給外國留學生一個比較具象的答案。
書法是什么?我“借助”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在2010年11月29日中國北京秋拍會上以3.08億元天價成交的事例,告訴外國留學生,中國書法是“money”,而且是價值連城的“money”。這樣的開場吸引和震驚了外國留學生們。接著,我告訴外國留學生,中國書法不僅僅是“money”,它還是“國家交往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國際禮儀”,在這里,我“借助”了第一夫人彭麗媛在印度以及向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夫人米歇爾贈送自己的書法作品等行為,闡釋了這個主題。
中國書法是一種心靈的共鳴。中國書法史上諸多書家同聲相求、以書結緣,用“心”交往,“翰墨緣”“毫友”“書如其人”“書道千秋”等詞語是最好的展示,昭示了中國書法是藝術與精神高度契合的境界。中國書法體現(xiàn)了人的個性,是一種藝術的創(chuàng)造,包括了人對書法、藝術的理解,人生的閱歷,在藝術方面的造詣等。如懷素、顏真卿等書法大家具有獨特個性,說明了中國書法可以提升人的個性與學養(yǎng),可以展示作為個體存在的人的獨特一面。中國書法還是直白的人生觀、價值觀。康熙御筆“誠信則立”這件作品,說明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上,人離開誠信便不能立足于社會。在這里,書法作品已轉化為哲學思想的藝術呈現(xiàn),是人之道的探求,中國書法是全人類的藝術瑰寶。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是由一個變體的“京”演化而成的,類似一個人在打太極拳,或者做一些“線條的舞蹈”,這個“京”的每一個地方,都有書法的元素,而且是包括了真草隸篆諸多書體的書法元素。北京奧運會會徽這個藝術品成功地與全世界對接,昭示它的國際性。中國書法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工具,是一種世界范圍的交流與溝通。
三、結語
中華文化孳生、成長、玉成于華夏大地,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饋贈。中華文化是多種民族文化乃至對世界文化的優(yōu)合,所以,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理應借助多種渠道傳播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成為人們的精神滋養(yǎng)。
借助中國書法來傳播中華文化,可以讓外國人從初步了解中華文化到對中華文化感興趣并認同中華文化,最終熱愛中華文化并融入中華文化之中。對中國人來講,書法就是書寫和漢字的歷史,對外國人來講,書法或許是了解中國的一種方式;對中國人來講,書法就是詩、書、印、跋等完美組合的藝術品,對外國人來講,書法或許就是探尋中國人心理,尋求對中國文化理解的一種方式;對中國人來講,書法就是向大自然的學習,對外國人來講,書法或許就是轉換角度認識世界的方式;對中國人來講,書法就是一種品位,對外國人來講,書法就是一種中國化的認同?!敖柚敝袊鴷ㄊ侵腥A文化對外傳播的好渠道。
[參考文獻]
[1]周遠清,季羨林.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方明光.文化市場與營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10.
[3]童兵.對未來五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期待[EB/OL].新疆人才網(wǎng),2016-01-12.
[4]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李建新.訪學美國述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6]李建新,王易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有效路徑選擇及實證研究[J].新聞知識,2015,(2).
[7]啟功.論書絕句[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責任編輯:屈海燕〕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elp of Calligraphy
LI-Jianxin
(Department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breeds, grows, achieves on the land of China, which is a gift of Chinese nation is to all humanity. Chinese culture is a fine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ethnic cultures and even the culture of the world, so in the proces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we should 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so that Chinese culture worldwide become the media, new medi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ending cultural missions to take part i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orldwide, etc.. Although effective, it is difficult to attain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usual martial arts, food, Peking Opera and other modes of transmission are limited in their scope and acceptance of the object. Chinese calligraphy can spread Chinese culture and allow foreigners to get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take interest in, love and finally merge themselves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good channel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with the help; culture; communication; calligraphy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1-0067-04
[作者簡介]李建新(1964-),男 ,山西代縣人,教授,博士,從事新聞史、新聞實務、新聞理論、新聞哲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