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怡 劉 洋
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
90后高校困難生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
鄭怡*劉洋*
滁州學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隨著入學門檻的降低,高等學府中90后貧困生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主力軍[1],而缺乏感恩意識,過度自我保護,自尊心強,愛攀比,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這些90后特有的“缺點”在貧困生身上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針對這一群體,現(xiàn)有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只有有針對性的資助育人,才能保證我國的資助政策在幫助90后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的同時,激勵他們努力拼搏,成長成才,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高校輔導員作為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應該與時俱進,積極探索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適合90后高校貧困生特點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90后貧困大學生;高校輔導員;高校資助
90后大學生出生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他們個性鮮明,自信張揚,能很快接受新鮮事物,但是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他們是非明確,敢愛敢恨,直言不諱,但是缺乏冷靜,思維偏激,承受力差,容易沖動,反叛心理強;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卻很難做到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責任心差,缺乏感恩意識;這些特點在貧困生上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90后貧困生由于經濟困難造成的學業(yè)上、生活上、心理上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多,這對于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的展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面對這樣一個時代感突出的群體,輔導員作為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員,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要不斷轉變思想觀念,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真正解決90后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問題[2]。
一、90后貧困生現(xiàn)狀及產生原因
主要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這三個因素[3]。9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期待值過高,讓學生對成功的渴望更強烈,所以導致心理素質脆弱不堪。他們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不愿意跟別人訴說自己的困惑。在社會環(huán)境因素,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有一部分同學甚至以金錢至上,認為有錢就能得到一切,而校園中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同學也很多,存在高消費現(xiàn)象,容易在同學之間產生攀比心理,讓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更加自卑,影響學習和生活。
(一)自尊心強,自卑
部分90后貧困大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學校后,深刻感受到城鄉(xiāng)差距,往往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4],看著周圍家庭富裕的同學,相比較自己的捉襟見肘有巨大的落差,他們非常自卑,抱怨父母,逃避現(xiàn)實,消極面對現(xiàn)狀,申請到助學金后不能正確用于學習生活,反而用在掩飾自己的貧困上,高消費,請客吃飯,購買奢侈品等等。
(二)思維偏激,易沖動
90后大學生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對他們溺愛有加,百般遷就,也因此讓他們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不為他人著想的性格。他們本身又很爭強好勝,但是面對和同學之間的落差非常自卑,急功近利,很想證明自己,由于缺乏自信,屢遭失敗,更容易自暴自棄。甚至有的同學認為金錢至上,知識不能改變命運,誤入傳銷歧途。
(三)責任心差,缺少吃苦精神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潮涌動,90后貧困大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以及父母家長的溺愛,導致他們的價值觀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真正的鍛煉,只注重自己個人利益的滿足,導致他們責任心差,感恩意識缺乏,不尊重他人。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不愿意吃苦,以至于遲遲不能順利就業(yè)。
二、對策及分析
(一)轉變觀念
時代在發(fā)展,不同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造就不同的人,90后個性鮮明,敢作敢當,也正是體現(xiàn)了這個時代的特點。如果我們否定90后,就是否定了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尤其是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教育管理者,更應該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90后。強化服務理念,以服務為載體,營造平等的師生交流平臺,有愛心,有耐心,夠細心。在學生教育管理中能耐住性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容人之度,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與成才[5-6]。
(二)公平、公正
公平正義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學,但是又因經濟問題背上沉重的包袱。困難認定是實施有效援助的基礎,確保符合條件的大學生都能獲得資助,完成學業(yè)。建立有效、可實施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準確甄別困難生的等級。規(guī)范認定程序,整個過程公平、公正、公開,通過學生申報、班級認定小組考核、民主評議、班級公示、學院審核、學校公示等,提高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水平,遴選出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
(三)循循善誘
高校輔導員要重視對90后貧困生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愛,對待所有學生要一視同仁,積極為貧困學生營造安全、信任、平等的溝通平臺,主動與貧困生交流,引導他們消除錯誤觀念,擺正心態(tài),正確看待貧困,讓他們從本質上認識到經濟上的貧困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要把精力用在學習上,正確利用獎助學金和生源地貸款,不荒廢大學四年時間,發(fā)憤圖強,努力拼搏,創(chuàng)造未來。
(四)增強感恩教育
相對于獎學金來說,無償資助的特點就是“贈予性”,很容易讓貧困生產生依賴和懶惰的心理。轉換資助方式,以功代補、以獎代補,養(yǎng)成貧困生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價值的習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感恩是每個人必備的優(yōu)秀品德,增強感恩教育,潤物細無聲,高校輔導員除了在課堂上灌輸之外,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將感恩意識植根到學生的心里,讓學生學會尊重、理解、幫助他人。
[參考文獻]
[1]張韶磊.“90后”大學生思想教育之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3):120-122.
[2]黃光杰,徐瓊.試論高校教育管理人員的人格力量[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7(5):88-90.
[3]周文斌.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6):56-60.
[4]鐘敏."90后"大學生現(xiàn)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03):175.
[5]王順強,徐震.高校輔導員培養(yǎng)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4(22):102.
[6]苗曉輝,宋艷.淺談輔導員在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26(4).
[7]童榮.如何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旬刊,2010(22):175.
作者簡介:鄭怡(1989-),女,漢族,安徽滁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政類;劉洋(1986-),男,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政類。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7-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