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昱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膠東古琴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以煙臺地區(qū)為例
高 昱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膠東古琴藝術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本文從膠東古琴藝術的起源、流傳、影響等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初步探討。
膠東古琴;古代音樂;道教音樂;淵源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由于古琴在漢文化中地位崇高,關于它的創(chuàng)制,歷來說法紛紜。其中有虞舜制琴的傳說,《禮記·樂記》中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的說法。這是關于古琴創(chuàng)制較早的記載。而《尚書·益稷》中記載了舜帝觀《韶樂》的情形:“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得讓。上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彼礊閭髡f時代的人物,其出生地一直爭論不休,《孟子》中說:“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碑斀駥W者基本認定,舜是東夷人。而山東的膠東半島在上古時期正屬于東夷??梢娔z東古琴的源遠流長。齊魯是儒家文化的發(fā)祥地,自古是禮樂之邦。古琴是儒家“樂教”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亦是琴家,琴藝精湛,弦歌不絕。膠東又是著名的道教故鄉(xiāng),產生了至今流布全國的道教全真派。道教主張的清虛空靈與古琴清和淡雅的藝術風格易于結合,古琴成了道教音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于是膠東古琴在儒道文化的滋養(yǎng)下發(fā)展了起來。
煙臺地處膠東半島東北部,帶山負海,既崇儒學,亦尚道教,民風淳樸爽朗。包括音樂文化在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萊人歌》在這里流唱:
景公死乎不與埋。
三軍之士不與謀。
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左傳·哀公上》
戰(zhàn)國時這里是齊國轄地。齊國雖處東夷之地,但統(tǒng)治者重視禮樂,使得上古音樂得以保留??鬃泳驮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而齊國的禮樂文化也深刻地影響到了煙臺地區(qū),煙臺市博物館藏有在海陽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青銅編鐘,共九件,件件瑰麗精美。更值得一提的是煙臺市博物館還藏有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塤,該陶塤依靠口風和音孔的控制,音色交渾厚、深沉,音量較大。它出自距今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是極為難得的樂器實物。這些無不證明了煙臺地區(qū)古代音樂文化的發(fā)達。
據《后漢書》記載,鄭玄在馬融門下學成返回故里后,由于家境貧困,便到東萊(今山東萊州一帶)邊種地邊講學。許多人慕名而來,隨他學習的弟子多達數千人。鄭玄在這里帶領門人祭拜孔子,演習周禮,傳授儒學。由于周禮儀式多用音樂,所以在傳授禮儀時,也傳授了一些宮廷音樂。這些音樂素材與牌子在當地流傳,后來多被創(chuàng)編成道教經韻曲牌。
膠東半島的奇山秀水孕育了豐富的仙道文化,而這些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又影響到了全國漢族地區(qū)的方方面面。正如魯迅所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早期源于巫術,正式形成于東漢末年,距今已將近兩千年歷史。道教的創(chuàng)教祖師張道陵本就善琴,《琴書大全》記載他 “性沉默,好古博經史,兼明星氣圖緯之學,尤妙撫琴,別得真趣。”他隱居后朝廷數次征召皆不從命,只“彈琴詠經,獨樂天真”。而早在道教正式形成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不少具有仙道思想的方士琴人,如先秦的務光、寇先生、涓子等??梢姷澜淘诔闪⒅蹙鸵呀浥c古琴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其后的發(fā)展中,道教產生了南北兩派,北派“全真道”;南派“正一道”。其中北派“全真道”是由陜西咸陽人王嚞于金大定七年(1167)在寧海(今煙臺牟平)所創(chuàng),并在當地收徒七人,即“全真七子”。這些創(chuàng)派的道士都與古琴有著很深的淵源?!捌哒嫒恕敝椎鸟R鈺(馬丹陽),曾久居煙臺境內的紫金峰,建庵傳道,創(chuàng)立全真道的遇仙一派。他特別鐘愛古琴,在他大量的存世詩詞中,“琴”這一意象時常出現:“膝上琴彈碧玉,調格沖和?!薄八砷g庵前小酌,撫玉琴,寶鼎香燒?!薄敖K日撫心琴,便是蓬萊仙樂。”“樂清閑、持杯歡笑。撫琴月下沈香裊?!备裾{沖和的古琴與虛靜淡素的修道生活相結合,于是琴成了求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抒情工具。金大定二十年,在今牟平城北舉辦了一場由道士演奏的古琴音樂會。馬鈺受到濡染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頗有名氣的琴歌《歸山操》
能無為兮,無不為。能無知兮,無不知。
知此道兮,誰不為。為此道兮,誰復知。
……
難可了兮,人間非。指青山兮,當早歸。
青山夜兮,明月飛。青山曉兮,明月歸。
……
這首琴歌是他為王道士琴聲感染所作,以表達歸真之意。此操刻成碑刻仍矗立在現牟平城南“雷神廟”內??梢姰敃r牟平的古琴盛況。而現牟平區(qū)博物館內,仍存有康熙時古琴。
而“七真人”中更為重要的一位道士是棲霞人丘處機,他創(chuàng)立了全真道龍門一派,并受到元代統(tǒng)治者重視,被封為“國師”,令其掌管天下道教,這對全真道日后在全國的盛行起到了關鍵作用。同馬鈺一樣,丘處機的詩詞中也經常出現琴這一意象:“迢迢永夜,事忘閑性,琴弄無弦。”“沉李浮瓜供枕簟,蒼松白石伴琴棋。一醉任風”……這位富有見地的道教領袖,很注重“寓樂于教”。現仍存于嶗山上清宮石壁上的一首《青玉案》,是大安己巳年(1209年)丘處機聽嶗山黃道士演奏《步虛》后所作。
秉舟共約煙霞侶,策杖尋高步,直上孤峰尖險處,長吟法事,浩歌幽韻,響遏行云住。
由此可見當時嶗山的音樂活動已經比較活躍了。丘處機三次到嶗山,編創(chuàng)《三涂頌》,成為宋金以后嶗山道樂曲牌中的精華,是嶗山道樂的重大轉折。與丘處機同代的東萊人劉處玄(劉長生),曾創(chuàng)立全真道隨山派,在嶗山居住最久,對太清宮道樂進行了大量的改編。而另一位女道士寧海人孫不二,曾是馬鈺的妻子,同屬全真七真人,是全真道清凈派創(chuàng)始人。她精工書,善琴棋、醫(yī)藥。曾隱居于明道觀和白云庵,精心研究經曲琴道。她為自己的詩譜上琴曲并彈唱,在當時已廣為流行。由她創(chuàng)作的韻曲、道歌和琴曲被稱為“孫譜”,一直保留了下來。此后膠東道樂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體系。并在清朝達到了頂峰,產生了葉泰恩、薛一了、韓謙讓等著名的琴人。膠東古琴在這個時期成為了山東琴壇的中心,并影響到了另一個大的古琴流派——諸城派的誕生。
從清末到抗戰(zhàn)時期,戰(zhàn)火不斷。加上民國政府對道教的束縛,膠東古琴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解放后,隨著一些道士的還俗,道家古琴逐漸流向了社會。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傳統(tǒng)的封建農業(yè)社會終于走到了盡頭。隨著西學東漸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救亡圖存”緊密結合的中國近代文化在西方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融合中逐漸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核心的儒家文化,首當其沖的受到了批判。而作為儒家思想在音樂上的體現,文人四藝之首的古琴,一方面由于社會變革,“士”階層的消解,其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只在少數“文化遺民”中繼續(xù)流傳。另一方面,由于其自省式的藝術形式與新文化思潮之間存在的根本沖突,古琴也在理論層面受到了新知識分子的質疑和批判。往日的光環(huán)逐漸暗淡,琴人群體也隨之減少,無論彈琴者還是聽琴者都寥若晨星。古琴藝術陷入了空前的沉寂中,幾乎面臨著斷絕的危險。
新世紀以來,隨著中華民族的日趨強盛,傳統(tǒng)文化也逐漸復興,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古琴藝術在這片土地上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全國相繼成立了各種琴社、琴會。煙臺琴家們順應這一趨勢,于2009年成立了煙臺市古琴協(xié)會,在煙臺開展古琴教育和推廣工作,并在短短幾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培養(yǎng)了眾多古琴愛好者,舉辦多場古琴演出。分別于2008年和2013年邀請中國古琴演奏家,中國古琴協(xié)會副會長,秘書長楊青先生在煙臺大學舉辦古琴講座,并成立了煙臺大學古琴社,在高校中推廣古琴,讓當代大學生認識古琴。煙臺古琴藝術逐漸興盛了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蓖苿由鐣髁x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就必須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保護,古琴藝術作為中國傳承久遠,古代地位崇高的藝術形式,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古琴精神的弘揚將能沖淡社會濁氣,凈化人們心靈,提升公民的道德自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非遺的“活態(tài)繼承”,古琴藝術作為非遺代表,其“活態(tài)繼承”不僅要注重在藝術層面的繼承,還要注重其精神層面的繼承,更要賦予其時代特色 。
[1]許建.琴史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7).
[2]查阜西.歷代琴人傳[M].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1965.
[3]朱江書.歷代道教琴人述略[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2,(2).
[4]彭昭倩,詹仁忠.嶗山道教宮觀古琴發(fā)展回眸[J].中國音樂學,1995,(1).
[5]劉振濤,冷高波.論膠東道樂藝術對當地民歌、戲曲的影響[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9,(4).
高昱(1994—),男,漢族,山東菏澤人,煙臺大學人文學院2014級本科生,漢語言文學。
該論文為煙臺大學大學生科技立項結項成果,(項目編號: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