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盈 盈
(南陽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及培養(yǎng)路徑
鄭 盈 盈
(南陽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是建設法治中國的迫切需要,然而綜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還存在著法律知識不足、法律觀念模糊、缺乏法律意識、違法犯罪現象不斷增加等問題。解決上述問題應從法律傳統(tǒng)、社會、學校和家庭四個方面了解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原因,優(yōu)化社會、學校、家庭環(huán)境,深化課程改革、開展法制實踐、加強網絡宣傳等,努力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
(一)法律觀念模糊,意識淡薄
作為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觀念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和標準。法律知識的欠缺直接導致大學生法律觀念的模糊,例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分不清楚違法與犯罪的界限,認為違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違法。還有部分學生混淆了法律和道德,把道德規(guī)范等同于法律規(guī)范,認為只有社會主義道德無法約束和調節(jié)的矛盾,才需要訴諸法律。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唯我獨尊,與他人相處時一言不合即惡語相向,大打出手;或者漠視他人權益,無事生非,惡意中傷。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因此,培養(yǎng)權利意識對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學生對權利的概念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根據一項針對大學生訴求法律維護權利意識的調查,有42.67%的學生同意“只有私下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應求助于法律”,15.41%的學生遇到法律糾紛選擇“托人私了”,有52.54%的學生買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認倒霉”[1]。由此可見,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大學生意識不到要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或者雖然知道可以訴求于法律維權,但是缺乏相應的指導和保障,導致他們在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表現不夠積極,私下解決問題是大部分大學生的首選途徑,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于忍氣吞聲,甚至用不合法的手段解決問題。
(二)法律信仰缺乏,意志薄弱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文明古國。雖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家的引導,法律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但是權力至上等傳統(tǒng)政治和法律文化仍然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法律尚未成為權力運作的真正依據。加上現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等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大學生便過分夸大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的影響,降低了法律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找關系、有熟人才能辦事”,嚴重制約了其對法律的認同,使之崇尚金錢和權力地位而缺乏法律信仰。
(三)高校的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
大學生曾經被視為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已日漸突出,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犯罪案件數量和犯罪人數自1995年開始上升,2001年比1995年增加了54.5%,2002年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呈現出廣泛性、隱蔽性、智能性、突發(fā)性、兇殘性、知法犯法性等特點。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馬加爵案、藥家鑫案和林森浩案等大學生嚴重刑事案件的相繼發(fā)生,大學生犯罪問題已經引發(fā)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2]。
(一)深化法制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法制教育質量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計劃時,應將培育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納入其中,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重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作為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載體作用,一是要配備合格的師資,任課教師需具備法學專業(yè)背景,定期參加專業(yè)培訓,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其法律素養(yǎng)。二是要優(yōu)化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專業(yè)需要,提高其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突出法律意識教育,結合實際生活和時政熱點引導學生從法律的角度,用法律的思維和觀點去思考問題,將法律意識內化于心,自覺成為行動的先導。三是要改善教學模式,從單一枯燥的“說教式”“填鴨式”向生動形象的“啟發(fā)式”“實踐式”轉變;從對法律條文的講解和識記向形式多樣的網絡視頻、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轉變,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樹立問題導向,引導學生探索和發(fā)現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與事實材料之間的關系。通過課堂活動的觀察和參與,提高學生用法律意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其在情境中體驗法律,在現實中懂法用法的目的[3]。
(二)打造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優(yōu)化家庭教育模式
高校應做到“依法治?!?,建立健全并嚴格執(zhí)行各項規(guī)章制度。繼續(xù)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有關學生教育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廣泛征詢、合理采納學生的意見建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其法律主體地位,自覺地以各項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同時,在學生較為關注的黨員發(fā)展、評先評優(yōu)、獎助學金評定等事關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嚴格遵守相關制度,公開、公平、公正地處理,不搞特殊化,使廣大學生對法律的情感和對正義的信仰相互契合,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尊重和遵守法律,從而達到法律意識的升華。另外,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肅清社會上一些不良文化的消極影響,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邀請專業(yè)律師、法官、檢察官到高校定期開展專題講座,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演講、辯論賽,開設校園普法宣傳欄,組織模擬法庭和法律援助等,在校園中營造一種濃厚的法治氛圍。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注意教育模式的科學化、合理化。平時與孩子多溝通交流,和學校共同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fā)現并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引導其正確看待和處理現實問題[4]。
(三)開展法制社會實踐,加強網絡陣地普法宣傳
法律是一門專業(y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應當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參加多種形式的法制社會實踐。例如在校內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和辯論賽、設置模擬法庭,使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真實地感受到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廣泛應用;組織學生參觀監(jiān)獄、聆聽現身說法報告,到法院參加庭審,與律師或公檢法人員座談等,感受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進一步深化對課堂上所學法律知識的認識,培養(yǎng)其自覺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帶領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債權債務糾紛、未成年人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婚姻家庭矛盾等問題的社會調查、政策宣講和法律咨詢[5]。
網絡的迅猛發(fā)展,為高校法制教育拓寬了渠道,提供了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現代化手段。要充分發(fā)揮《今日說法》《法治時空》等專題欄目的作用,利用典型案例,分析案情,解釋法理,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應注意在法律知識的傳播過程中,要注意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以及公安機關的偵查思路等不宜過細展示和渲染,以免造成負面影響。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對網絡上大量的信息進行甄別和篩選,引導學生關注法律院校、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微信、微博,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各種媒體的正面普法教育。
[1]劉旺興.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陳大文,王一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新任務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5(2).
[3]劉涌.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法制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法治與社會,2014(6下).
[4]張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yǎng)[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2006.
[5]趙興宏,張玉麟.高等學校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銜接的若干思考[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責任編輯:譚笑珉]
2016-04-11
鄭盈盈(1987—),女,河南省南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D920.4
A
1002-6320(2016)05-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