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慶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法律援助制度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林國慶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摘要:隨著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作為人權保障和法治建設重要保障的法律援助制度正受到社會輿論,特別是法律界的廣泛關注。從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至今,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暴露出諸多問題。本文筆者通過對法律制度的起源與其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的探究,論證了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現(xiàn)實問題,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解決建議,謹希望能對我國法治進程作出綿薄之力。
關鍵詞:法律援助制度;困境;解決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起源
法律援助最早起源于英國。蘇格蘭曾將窮人登記在冊,在冊者若提起訴訟,則可免費得到幫助。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英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最先進和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其他國家許多做法均是學習和借鑒于英國。到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一些國家開始通過專門立法建立起一各受到國家資助的正式的法律援助體制,但是這種初期的法律援助提供服務的范圍和程度比較有限,并且主要提供者為私人律師,法律援助仍被看作是一種慈善性行為而非權利,因此被稱為“以慈善為基點的法律援助”,或“作為恩惠的法律援助”[1]。
二、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發(fā)展歷史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國的發(fā)展主要經(jīng)歷了萌芽和發(fā)展兩個主要階段。
(一)萌芽階段
1954年的《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認為必要時,可以指定辯護人為被告人辯護,這是新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有關于法律援助制度的萌芽。之后的諸多法律均規(guī)定有法律援助,為后來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3]這是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國的萌芽階段。
(二)發(fā)展階段
1994年初,時任司法部部長肖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的設想。1996年以修訂的方式在《刑事訴訟法》第34條,對刑事法律援助作出原則性規(guī)定:“人民法院可制定法律援助律師對公訴案件中由于經(jīng)濟或其它方面的原因而無力請辯護人的被告人提供辯護服務。”至此,“法律援助”概念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在我國確立下來[2]。2003年7月21日國務院第一次在全國以專門立法的形式頒布了《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切實保障了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完善了法律援助制度。
三、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問題
盡管60年來,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比之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起步晚,實踐經(jīng)驗和物質基礎相對薄弱,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還有許多問題:
(一)法律援助制度責任主體不明確
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法律援助制度更應該是政府義務,而非律師或民間法律工作者。然而,我國《法律援助條例》中第三條雖有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責任提供法律援助,應當積極采取措施,提供財力方面的支持給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得到保證。但是,卻又在第二十七條、二十八條模糊了這一條文的意義[4]。
(二)缺乏明確、統(tǒng)一的法律援助程序
1.民刑行三大訴訟中法律援助程序并未區(qū)分。雖然在《法律援助條例》中規(guī)定有提出法律援助申請所需的材料及法受理后審查申請等相關事宜,但模糊籠統(tǒng),并未細化。
2.缺乏統(tǒng)一的法律援助申請程序?!斗稍芬?guī)定瑣碎繁雜,針對五種事項,做出了不同規(guī)定,這大大加重了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的負擔,這與法律援助制度設計的目的相反。
(三)法律援助制度發(fā)展不平衡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足夠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導致“重刑輕民”仍然突出,民事行政訴訟法律援助較之刑事法律援助發(fā)展更顯落后,然而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群體性事件頻發(fā),若不能及時得到妥善處理,往往造成嚴重后果。
四、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困境的解決
(一)明確“以政府為主體,以法律服務者為補充”的責任主體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公民人權的重要途徑,理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社會組織相比,政府作為執(zhí)政者,在組織能力和經(jīng)濟基礎等多方面均處于優(yōu)勢地位,因此,政府也理應肩負起這一責任。同時,作為法律工作者,我們也應促進法治建設,法律援助,我們義不容辭。
(二)健全明確、統(tǒng)一的法律援助程序。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對推進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構建意義重大,政府必須承擔起管理者的責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作為一件國家大事,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扮演好管理者這一角色。中央和個省級政府要從宏觀著眼,制定詳細的計劃和方案,各省、市應做好監(jiān)督工作,各市、縣應從現(xiàn)實出發(fā),做好管理規(guī)劃,對法律工作者做好登記和委派工作,組織和培訓好法律援助志愿者。
(三)加大法律援助經(jīng)費投入,改進經(jīng)費管理機制。2013年,我國法律援助經(jīng)費投入共計184197.43萬元,而人口僅有1500萬的荷蘭,1991年用于法律援助的經(jīng)費就達2億美元[5]。同時應管理好法律援助律師,有很多律師拿錢不辦事,對當事人各種推諉,很難起到理想的援助效果。因此應當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
[參考文獻]
[1]高貞.中國法律援助制度從創(chuàng)建到發(fā)展[J].中國法律:中英文版,2004.40.
[2]周春華.中國法律援助制度評述[J].中國司法,2015.63.
[3]顧永忠.中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發(fā)展研究報告(上)[J].中國司法,2013(1):24.
[4]劉楊.法律與道德:社會公平正義的標準及其實現(xiàn)方式[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7,12(3):23.
[5]姚鷺.我國法律援助經(jīng)費的籌集方式[J].法學研究,2006(1):68.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17-01
作者簡介:林國慶(1991-),男,漢族,黑龍江綏化人,黑龍江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