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沛 陳知刊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
法律解釋的理性
黃曉沛陳知刊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司法實踐顯示,法律解釋結(jié)論之間往往存在沖突,法律解釋結(jié)論往往因人而異、莫衷一是、眾說紛紜。受到法律語言之模糊性、解釋方法之多樣性、目的價值之沖突性的影響,某些情形下,導致解釋者對概念之理解不同、對方法之選擇不同、對立場的選擇不同,并由此引發(fā)了法律解釋結(jié)論之間的沖突。雖然如此,但不可否認,法律解釋之理性仍然存在。法律解釋的理性并不等同于百分之百的確定性。該理性需要法官本其學養(yǎng),虛心參酌解釋方法的位階關系、參考行政法比例原則之利益權(quán)衡方法,使法律解釋最終達至理性。
關鍵詞:法律解釋;利益權(quán)衡;比例原則;理性
一、法律解釋的客觀理性
即使把所有法律解釋學家首位相接地排成一對,他們也達不成一個共識。這源于法律解釋者對法律事實的實證的觀點不同,同時在法律評價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滲入了各自的主觀的價值判斷。正因如此,不同法官等法律適用者等所得出的結(jié)果可能并不相同,甚至同一個法官也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兩種解釋結(jié)論的的可采性,難分伯仲,帶有不確定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解釋就是非理性的,沒有客觀性,是純粹主觀的產(chǎn)物。
需要指出的是,人文社科領域不同于自然科學領域,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客觀的實驗的研究基礎上,不可能完全摒棄價值判斷。只要涉及價值判斷,就不可能有絕對意義上的確定性。由此,在人文社科領域情景下說強調(diào)的理性并不等同于百分之百的確定性。由此,我們應當承認解釋者之間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應當夸大這種分歧。在許多情況下,解釋者們的看法還是一致的,且共識程度往往遠遠超出人們有時認為的那樣。因此,法律解釋之客觀理性是存在,且可以達至的。
二、法律解釋理性化路徑
既然法律解釋具有客觀性,且可以達至,那么我們就應當尋找一些方法,使法律解釋最大程度得以客觀化,法官等法律適用者在法律解釋時才能擺脫恣意,趨于理性,從而使得法律解釋理性化。但需要指出的是,無論什么方法,包括下述的方法在內(nèi),都法達不到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絕對確定性,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對解釋理性的達至具有的重要意義。“方法上的提示提供了方向上協(xié)助,可以審查思考過程中是否遺漏重要的觀點,可以強制解釋者說明解釋過程”。
(一)參酌法律解釋位階
依據(jù)解釋方法的位階來進行衡量和配置,不失為一種便捷途徑,在某些情形下,的確能夠幫助法官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衡量。但正如博登海默在論述權(quán)利利益的所論述的那樣,“人的確不可能憑據(jù)哲學方法對那些應當?shù)玫椒沙姓J和保護的利益作出一種普遍有效的權(quán)威性的位序安排”。解釋方法的位階也并沒有整體的確定性,不可能形成像“化學元素表”那樣先在的圖譜”。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位階排序確實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首先,對所有解釋方法的位階進行排序是不可行的。法律解釋方法具有數(shù)量和種類繁多的特點,很難期望解釋者能夠提出一種關于解釋方法位階確定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位階。這也逾越了解釋者的能力范圍,畢竟這是由解釋者的有限理性決定的。其次,即使確定出解釋方法的位階排位順序,但需要指出的是,位階在前的解釋方法并不具有絕對的優(yōu)先性。即便固執(zhí)的認為某些解釋方法與其他解釋方法相比具有優(yōu)先性,這也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那些解釋方法都具有優(yōu)先性,畢竟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法律解釋方法的位階排序也不可避免的會發(fā)生變化。
對此,王澤鑒教授采用折中的立場,不認為各種解釋方法具有一種固定不變的位階關系,但亦不認為解釋者可任意選擇一種解釋方法,以支持其論點。認為法律解釋是一個以法律意旨位主導的思維過程;每一種解釋方法各具功能,但亦受限制,并非絕對;每一種解釋方法的分量,雖有不同,但須相互補充,共同協(xié)力,始能獲致合理結(jié)果。
(二)遵循適當性與必要性原則
法律解釋應當遵循適當性原則,圍繞立法旨趣展開。在法律解釋過程中不能偏離法律本身的立法旨趣或者說是立法目的。解釋者所作的法律解釋,必須有助于達成目的,這里的目的不僅包括客觀化的法律意旨,也包括立法者具體的規(guī)范意思、價值判斷及利益衡量,從而實踐正義。
法律解釋應當遵循必要性原則,對不同的解釋結(jié)論進行衡量,盡量使解釋結(jié)論不超出文義“射程”的“預測可能性的范圍”。當解釋者運用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解釋結(jié)論,經(jīng)過審查,發(fā)現(xiàn)各解釋結(jié)論,均能滿足立法旨趣時,就要選擇距離核心意義最近的解釋結(jié)論,采納得出改結(jié)論的解釋方法。以凱爾生的“框”的理論來說,就是解釋的結(jié)論要盡量接近“框”之中心,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法官等解釋者的自由裁量權(quán),從而使得司法實踐中的法秩序的安定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障。
(三)仔細權(quán)衡各方利益
對解釋結(jié)論造成的利弊進行衡量,盡量做到衡平,以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法的公平價值,不致偏失。法律的解釋不能脫離實際,不能固步自封,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上,必須要顧及到解釋結(jié)論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不同的解釋方法,必然對法庭上雙方的利益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影響,如果經(jīng)過解釋發(fā)現(xiàn)有多種解釋結(jié)論,且都符合立法旨趣,這是就要,對各種解釋結(jié)論對雙方的影響,進行一一對比,力求找出最符合雙方的解釋結(jié)論,使得雙方的比例不致失衡,達到衡平,實現(xiàn)公正這一法的價值。
三、結(jié)語
古語有云:“文無第一。”意思是,同樣優(yōu)秀的文章,很難決定誰更勝一籌,因為沒有公認的清晰明確的可以量化的評價標準。同樣的,受到法律語言之模糊性、解釋方法之多樣性、目的價值之沖突性的影響,某些情形下,導致解釋者對概念之理解不同、對方法之選擇不同、對立場的選擇不同,并由此得出不同的法律解釋的結(jié)論。這些法律結(jié)論之間也并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沒有優(yōu)劣之分。由此不能將法律解釋的客觀性與自然科學所謂的客觀性相提并論。因此,對于法律解釋的理性的評判,我們要采用異于自然科學客觀性的衡量標準。法律解釋,只要當其解釋的結(jié)論符合社會的現(xiàn)實需求,具有妥當性和可接受性時,我們就應當認為,解釋不是錯誤的。
雖然如此,但法官等解釋者不能以此為由,任意解釋法律,而是應當本其學養(yǎng),認真尋找一些方法,虛心參酌法律解釋方法之位階,參考比例原則之利益權(quán)衡,使法律解釋最大程度得以客觀化,法官等法律適用者在法律解釋時才能擺脫恣意,趨于理性,從而使得法律解釋達至理性。
[參考文獻]
[1][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林來梵,張卓明.論權(quán)利沖突中的權(quán)利位階:規(guī)范法學視角下的透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6).
[4]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180-02
作者簡介:黃曉沛(1991-),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云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陳知刊(1992-),男,漢族,浙江義烏人,云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