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排斥的結果:對象與影響因素

    2016-02-01 21:56:09張登浩
    心理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被試金錢范式

    李 森 張登浩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北京 100872)

    社會排斥的結果:對象與影響因素

    李森張登浩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北京 100872)

    社會排斥損害個體對歸屬需要的滿足。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不僅會對被排斥者帶來影響,而且對排斥者和無關他人也會產生影響。而影響社會排斥結果的因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個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未來的研究應該從排斥者、被排斥者和無關他人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慮,同時既考慮個體因素也要更加強調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另外還要注意社會排斥的不同階段、社會排斥產生的原因以及社會排斥的研究范式等在影響社會排斥結果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社會排斥;被排斥者;排斥者;排斥敏感性

    社會排斥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校中的欺負行為,工作中對女性的歧視,家長要求孩子面壁思過以及伴侶之間的冷戰(zhàn)等等。由于社會排斥現(xiàn)象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目前還沒有對它形成一個統(tǒng)一、明確的定義。心理學界主要將社會排斥分為排斥、拒絕和放逐三類,但是在具體研究中,這些術語存在交叉混用的現(xiàn)象[1]。國內研究者杜建政、夏冰麗對社會排斥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并將社會排斥定義為個體被某一社會團體或他人排斥或拒絕,一個人的歸屬需求和關系需求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2]。雖然,許多研究表明社會排斥會給排斥者與被排斥者帶來多方面的影響,甚至會影響無關他人的心理與行為,但大量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社會排斥的結果并不一致。理解這些不一致產生的各種影響因素,有助于我們有效地對社會排斥的消極結果進行干預。

    1 社會排斥對不同對象的影響

    1.1社會排斥對被排斥者的影響

    社會排斥對被排斥者的影響最顯著也最直接。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可能給被排斥者帶來不同效價的影響。首先,社會排斥不利于被排斥者心理與行為的健康發(fā)展。Williams指出,社會排斥會損害人們的四種基本需要的滿足:歸屬需要、控制需要、自尊需要和存在意義感[3]。大量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社會排斥對被排斥者的行為、認知、情緒等方面所產生的負性影響[2]。

    其次,社會排斥可以增加被排斥者的適應性行為。社會排斥可能會導致被排斥者的友好行為增加[3]。遭遇排斥后,個體會更喜歡熱的食物與飲料[4],同時被排斥者會更多地進行自動積極情緒調節(jié)[5]。Knowles等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會導致被排斥者歪曲人際距離判斷,被排斥者將接納自己的人以及社會目標(他人)判斷為距離自己更近[6]。Pitts等的研究也證實,排斥組的被試將自己與他人的距離判斷為更近,從而使自己獲得一種心理安慰[7]。Bernstein等人在實驗中利用回憶范式,將被試隨機分為排斥組、接受組與控制組,并分別讓其判斷20張面部微笑表情圖片,其中有10張圖片是真實的微笑,10張圖片是虛假微笑。結果發(fā)現(xiàn),排斥組被試比另兩組被試更準確地對真假微笑進行了判別[8]。

    1.2社會排斥對排斥者的影響

    對他人的排斥也會影響排斥者自身歸屬需要以及情感需要的滿足。Poulsen等人在實驗中,將被試隨機分配到排斥組與控制組,每組四人,并一起進行問題討論。研究者要求排斥組被試中的三人去排斥另一個人,而對控制組的被試沒有要求。最后對被試進行一系列心理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對排斥雙方均有不利影響,對于排斥者來說,其排斥行為越嚴重,對自身的影響越消極[9]。因此,排斥他人也會使排斥者自身付出心理代價。一些學者研究了社會排斥對排斥者情緒以及四種基本需要滿足的影響。他們首先測量了被試的情緒與四種需要的基線水平,接下來利用網絡投球范式,要求實驗組被試去排斥“投球者B”,隨后對被試的情緒與基本需要進行了后測。結果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會通過阻礙排斥者心理需要的滿足而導致消極情緒。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由于人們具有自主感、關聯(lián)性等需要,排斥他人的同時,排斥者自身也付出了極大的心理代價[10]。

    另一方面,社會排斥對排斥者也有積極影響。社會排斥可以增加排斥者的權力感與控制感[11]。Bastian等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社會排斥會導致排斥者不道德感增加,從而使自我去人性化 (self-dehumanization),但是,這種去人性化的自我感知會增加排斥者的親社會行為與自我犧牲,他們更愿意幫助實驗者無償做接下來的實驗[12]。Feinberg等也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有助于增加群體合作行為。當個體可以通過流言傳播一些名譽信息時,信息接收者會利用這些信息線索去排斥自私的個體,從而促使被排斥者增加合作行為[13]。因此,排斥者通過社會排斥而得以維護群體的利益,進而有助于維護排斥者自身的利益。

    1.3社會排斥對無關他人的影響

    社會排斥不僅會影響排斥者與被排斥者的心理活動,也會給無關他人帶來影響。大量研究已經發(fā)現(xiàn),被排斥者的攻擊行為會涉及無關他人。與接受組被試相比,受到社會排斥的個體給他人(并不是排斥者)提供了更多的辛辣食物,以及施加強度更大、時間更長的噪音刺激[14]。

    除此之外,社會排斥也會影響無關他人對排斥者與被排斥者的態(tài)度與行為。Wesselmann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網絡投球范式中,當被試覺察到其他兩名游戲者均排斥另一名游戲者,并且沒有任何理由時,會自發(fā)地更多投球給被排斥者,即呈現(xiàn)一種補償行為;但是,當被試發(fā)現(xiàn),是由于被排斥者本身投球速度太慢而導致其他兩人產生排斥行為時,被試給被排斥者的投球數(shù)量也有所減少,即加入到排斥者的同盟中來[15]。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會根據公平原則采取相應的行為。當無關他人知覺到被排斥者是無辜受害者時,傾向于對其進行補償;但當無關他人知覺到是被排斥者的行為影響了團體的運作,進而受到他人排斥時,不僅不會出現(xiàn)補償行為,反而會加入到排斥過程中來,一同去懲罰被排斥者。因此,無關他人既有可能被動地受到社會排斥的影響,甚至是成為無辜的受害者,也可能主動地采取策略與行為去干預社會排斥的過程。

    2 影響社會排斥結果的個體因素

    2.1性別

    被排斥者的性別不同,對排斥事件的反應也有所差異。Romero-Canyas等研究了在什么情況下,社會排斥會導致被排斥者出現(xiàn)討好行為。實驗發(fā)現(xiàn),當社會排斥引起被試的地位威脅時,高排斥敏感性的男性更容易產生討好行為;當社會排斥引起親密關系威脅時,高排斥敏感性的女性更容易出現(xiàn)討好行為[16]。Benenson等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女性被試更擔心自己受到社會排斥,在面對排斥威脅時,會比男性更積極地選擇與他人結盟,以避免自己被孤立與排斥[17]。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男性更看重自己的社會地位,更愿意為了保持一個較高的社會地位而做出努力;而女性更在意情感需要的滿足,會盡全力去保證親密關系的存在與良好運行。

    Wittenbaum等證實了群體的性別構成對社會排斥的結果具有調節(jié)作用,當目標被試被由一個與自己同性別和一個與自己不同性別的人所組成的混合群體排斥時,會比被均與自己不同性別的兩人所組成的外群體排斥產生更多的受傷感[18]。這是因為我們將與自己同性別的人知覺為內群體成員,與自己不同性別的人知覺為外群體成員。而當內群體成員選擇與外群體成員共同排斥自己時,會更大程度地損害我們的歸屬感。

    2.2預期

    預期不僅可以緩沖社會事件對個體產生的影響,也可以激發(fā)人們的行為動機。Moor等研究了無預期的社會排斥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在實驗中,實驗者在正式實驗前幾周要求被試上交一張自己的照片,并告知被試他人會根據這張照片對其做出評價。在正式實驗中,給被試呈現(xiàn)他人的圖片,要求實驗組的被試猜測圖片中的人會喜歡自己還是排斥自己,被試可以回答“是”或“否”,主試隨機給予其猜測正確與否的答案,并對被試的心跳頻率進行測量;要求控制組的被試判斷圖片中的人年齡是大于21歲還是小于21歲,被試可以回答“是”或“否”,主試隨機給予其判斷正確與否的答案,并對被試的心跳頻率進行測量。根據被試回答與主試反饋的不同,每組實驗條件均有四種情況:“是”——“正確”;“是”——“錯誤”;“否”——“正確”;“否”——“錯誤”。結果發(fā)現(xiàn),當被試預期自己是被喜歡,而收到的反饋是被拒絕時,其心跳最慢,也就是說,無預期的社會排斥比意料中的排斥給個體帶來的消極后果更嚴重[19]。除此之外,大量研究表明,被排斥者在預期自己有機會給排斥者留下好的印象,使自己被重新接納時,會出現(xiàn)更多的親社會行為[16]。DeWall等人也指出,被排斥者反社會行為與親社會行為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他人接納的預期,即是否認為有被重新接納的可能性[20]。Sommer等人在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在被排斥者對他人的友好性評價中,社會期望與對人際關系的擔心起到重要作用[21]。

    2.3自尊

    自尊作為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對個體的心理與行為有較大的影響。DeWall等人對個體在受到急性社會排斥后的自動情緒調節(jié)以及這一積極情緒調節(jié)存在的邊界條件進行了實驗研究。在實驗7與實驗8中,分別要求被試想象一個苛責的人或者進行單詞分類任務的閾下啟動 (快速呈現(xiàn)與排斥有關的單詞)進行排斥操作,然后通過評價決策任務(判斷呈現(xiàn)詞匯的正負效價)進行自動情緒調節(jié)的測量。結果表明,個體受到急性的社會排斥后,會增加無意識的積極情緒調節(jié),并且,這種積極情緒調節(jié)在心理健康的被試身上更容易出現(xiàn),而高自尊就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相比于低自尊的人來說,高自尊被試更多地出現(xiàn)了自動積極情緒調節(jié)[5]。

    但是,也有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自尊的調節(jié)作用。Twenge等在研究社會排斥與攻擊性之間的關系時,并未發(fā)現(xiàn)自尊水平與受排斥后所表現(xiàn)的攻擊行為有關[22]。這可能是由于實驗測量的指標與方法存在差異:DeWall測量的是被試的無意識情緒調節(jié),而Twenge測量的是被試的有意識攻擊行為。

    2.4排斥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

    排斥敏感性代表了個體對社會排斥的不同感知閾限,個體之間感知閾限的差異會影響對社會排斥的感知以及受排斥后心理與行為反應的強烈程度。Romero-Canyas等人研究了處于浪漫關系中的個體在受到社會排斥后的反應,并對他們愿意為接下來的約會花錢的數(shù)目或者所選禮物的價值進行了評估。結果發(fā)現(xiàn),高排斥敏感性的人比低排斥敏感性的個體傾向于付出更多的金錢,更容易表現(xiàn)出逢迎與討好的行為[16]。Maner等在研究社會排斥對個體生理指標黃體酮的影響時,也發(fā)現(xiàn)排斥敏感性具有調節(jié)作用。在有機會獲得接納的情況下,高排斥敏感性個體的黃體酮含量呈現(xiàn)一個上升的變化,代表其親和動機增加[23]。這些結果充分說明,排斥敏感性是影響社會排斥結果的一個重要調節(jié)變量。

    Bernstein等專門研究了排斥敏感性對社會排斥產生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之所以社會排斥可能導致受傷感或者情感麻木的矛盾結果,是因為在不同的排斥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范式進行排斥操作。孤獨終老范式引起的排斥感更嚴重,會降低疼痛敏感性而導致情感麻木;網絡投球范式引起的排斥感相對較弱,因而會導致被試的排斥敏感性提高而增加受傷感[24]。我們認為,這一排斥敏感性的變化具有適應意義。個體在受到較低程度的社會排斥時,排斥敏感性增加可以使自己提高警惕,以防被進一步排斥;在受到嚴重排斥的情況下處于一種麻木狀態(tài),有利于個體的痛苦暫時降低,從而有能力來應對排斥事件[1]。

    2.5歸因

    歸因差異反映了個體對事件的不同理解,而這種認知方式的差異會進一步影響個體的心理與行為。當被試將排斥事件歸因于他人的無意操作時,個體的攻擊行為顯著降低。Jones等研究了歸因對受信息排斥個體的影響。結果證實,雖然信息排斥阻礙個體基本需要的滿足,信任感與對群體成員的喜歡程度等,但是,相對于無意的信息排斥,有意信息排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更大;進一步實驗發(fā)現(xiàn),雖然歸因為有意的信息排斥帶來的消極影響更明顯,但是,當個體知覺到排斥者是出于建設性的動機(如:為了增加趣味性而故意提供較少的線索)時,可以緩解社會排斥帶來的消極影響;與此相反,雖然無意的信息排斥給個體帶來的消極影響較小,但是,當個體將這一排斥現(xiàn)象知覺為本可以避免(如:由于搭檔在相互了解階段對自己了解不足而使自己獲得較少線索)的時候,排斥的消極影響會增大[25]。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社會排斥會增加個體的不誠實行為,但是,當被試認為排斥會給自己帶來有益影響時 (被試閱讀一篇關于描述排斥對個體有利性的文章),能夠有效減少不誠實行為的發(fā)生[26]。另外,在社會排斥損害自我控制的研究中,Burson等也發(fā)現(xiàn),相比于無意排斥組,被有意排斥的被試吃了更多不利于身體健康的餅干,說明其自我控制能力更差[27]。

    3 影響社會排斥結果的環(huán)境因素

    3.1金錢

    金錢有助于保障與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加人們的掌控感。因而,對受排斥個體進行一定的金錢補償有助于緩解社會排斥的不利影響。Lelieveld等發(fā)現(xiàn),金錢對社會排斥所引起的社會疼痛具有補償作用。在實驗中,研究者利用網絡投球范式,比較了個體在受到社會排斥后,分別在收到金錢補償與沒有收到金錢補償情況下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神經活動的差異。結果表明,相對于無金錢補償?shù)谋辉?,被排斥者在有金錢補償?shù)那闆r下,自我報告的抑郁水平較低,且前額葉扣帶回的腦電活動減弱,從而證明了金錢可以緩解社會排斥導致的社會疼痛[28]。Zhou等對金錢與社會疼痛及生理疼痛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的結果:(1)個體在受到社會排斥后,對金錢的渴望增加(將硬幣畫得更大);(2)生理疼痛導致對金錢的渴望增加;(3)金錢能夠減少社會排斥帶來的不利影響;(4)金錢能減少生理疼痛;(5)金錢的支出會增加被排斥者的抑郁水平;(6)金錢支出會增加生理疼痛[29]。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即金錢并不具有對社會排斥的補償作用。Van Beest和Williams研究了個體受到社會排斥后的即時反應是否會因為金錢的給予而有所不同。結果表明,即使在排斥導致個體有金錢的收益,而接受會導致金錢的損失時,排斥仍然會使個體產生受傷感[30]。這也證明了在社會排斥的反射階段,是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響的。因而,我們認為,金錢對社會排斥確實存在影響,只是這種影響不會在反射階段呈現(xiàn)。

    3.2藥物

    大量研究已經發(fā)現(xiàn),社會疼痛與生理疼痛具有相同的生理機制,兩種疼痛都會引起前扣帶回皮層(dACC)和前腦島(anterior insula)等腦區(qū)的變化[31]。我們有理由相信,一些可以緩解生理疼痛的藥物也可以減輕社會排斥所帶來的社會疼痛。

    Eisenberger研究了生理疼痛與社會疼痛的相似性。發(fā)現(xiàn)對生理疼痛更敏感的人對社會疼痛的敏感性也較高;社會支持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社會疼痛,還可以減少生理疼痛及相應腦區(qū)的活動,而社會排斥會導致前額葉扣帶回與前腦島的活動增加;更為重要的是,研究發(fā)現(xiàn),阿片類藥物不僅可以減輕生理疼痛,還可以減輕個體的抑郁癥狀[32]。DeWall等直接研究了藥物對社會疼痛的緩解作用。在實驗一中,分別要求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被試早晚各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與安慰劑三周,并且在每天晚上測量受傷感以及積極情緒。結果發(fā)現(xiàn),相對于服用安慰劑的被試,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被試雖然沒有提高積極情緒,但是其日常生活中的受傷感卻顯著下降。在實驗二中,在被試服藥三周后,實驗者采取了網絡投球范式進行了社會排斥的操作,并同時對被試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對乙酰氨基酚可以有效降低社會排斥引起的對應腦區(qū)(前額葉扣帶回、前腦島)的神經活動[33]。從而驗證了對乙酰氨基酚不僅可以減少生理疼痛,還可以減少由社會排斥引起的社會疼痛。

    3.3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滿足人們歸屬需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個體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因而能夠緩沖社會排斥帶來的不利影響。DeWall等通過實驗證明了他人接納可以有效減少社會排斥引起的攻擊行為。在實驗中,分別被1人、2人……接納的被試,提供給他人辛辣食品的數(shù)量以及對他人施加噪音的強度與時間均顯著低于完全受排斥的被試。也就是說,他人的接受可以減少被排斥者的攻擊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只有一個人接受了被試,被試的攻擊行為也有顯著下降[14]。除此之外,大量研究表明,受到社會排斥后,在有機會獲得接納的情況下,被試會更多地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6,20]。Chen等研究了溫度對歸屬感的影響,實驗發(fā)現(xiàn),喝冷水可以降低歸屬感,但是這一結果只出現(xiàn)在具有較低社會支持的群體中,證明了社會支持的調節(jié)作用[34]。

    在受到社會排斥后,除他人之外的一些事物同樣具有社會支持的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會增加人們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宗教信仰者攻擊水平更低[35]。宗教作為一種精神的寄托,可以對被排斥者起到一定的社會支持作用。Aydin等研究了寵物狗對被排斥者的作用,并證明一只寵物的陪伴能夠有效緩解社會排斥對被排斥者心理產生的不利影響。在社會排斥后的各心理指標測量中,有寵物狗陪伴的被試的情緒顯著高于無陪伴組,并且社會接受感起到中介作用[36]。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僅僅是非生命的擬人化物體,如毛絨玩具,也可以有效緩解社會排斥帶來的心理受傷感,提高被試的親社會行為[37]。

    3.4文化

    文化對人們行為以及反應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同,導致個體對事件的看法不同,因此對社會排斥的反應會有所差異。Pfundmair等人的研究表明,個人主義傾向的被試在受到社會排斥后會出現(xiàn)更多的反社會行為以及回避行為傾向;而集體主義傾向的被試在不同條件下的行為沒有顯著差異[38]。Garris等對社會排斥進行了跨文化研究,選取了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日本被試與個體主義文化下的美國被試進行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對不同文化下的被試有不同影響。具體來說,在排斥組中,日本被試比美國被試報告了更多的消極情緒,更少的積極情緒;受到排斥后,美國被試的存在意義感顯著高于日本被試,而日本被試的歸屬感顯著高于美國被試;另外,日本被試具有更高的排斥敏感性以及更多的被排斥經歷,而且更容易受到無關他人排斥的影響 (無論排斥者地位的高低),而美國被試則更容易受到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的排斥影響[39]。

    4 小結與展望

    總之,社會排斥不僅會對被排斥者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排斥者自己以及無關他人。而眾多的個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對社會排斥的結果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傮w來看,個體因素受到的關注較多,環(huán)境因素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社會排斥作為人際互動過程中的重要現(xiàn)象,無論是引起排斥行為還是在減少排斥的消極影響方面,環(huán)境因素都應該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一系列的組織因素可以增加工作中有意與無意社會排斥的發(fā)生,如高壓力的工作環(huán)境、不同工作群體之間的排斥、較低的任務依存性等等[40]。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影響社會排斥結果的環(huán)境因素研究。

    同時,現(xiàn)有的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從排斥者、被排斥者或無關他人的單一角度對社會排斥進行研究,很少考察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帶來的影響。被外群體成員排斥與被內群體成員排斥對被排斥者的影響程度不同[18]。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在陌生人之間的社會排斥與發(fā)生在親密關系雙方之間的排斥相比,無論是對排斥者還是被排斥者以及無關他人,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梢哉f,社會排斥的結果既是多維度的,又是多水平的。多維度是指社會排斥不僅影響排斥者與被排斥者,還影響無關他人的心理與行為;多水平是指社會排斥不僅對排斥所涉及的不同對象有不同影響,對同一類對象的影響水平也存在差異。這是因為,存在各種可以影響社會排斥結果的調節(jié)因素。這啟示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全方位的對社會排斥進行分析,即同時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的作用,這不僅有利于對社會排斥的深入理解,而且也更接近現(xiàn)實中的社會排斥現(xiàn)象,生態(tài)效度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按照Williams提出的社會排斥的需要—威脅模型,在反射階段,被排斥者的反應不受個體差異和情境因素的影響,類似本能反應。而在反省階段,個體會對所遭遇到的排斥的原因和重要性進行評估,究竟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取決于個體哪方面的需要受阻[3]。按照這一模型,在即時反應階段并不存在調節(jié)變量。因此,未來研究中,需要我們能夠對社會排斥的各個階段進行測量,在此基礎上,探索不同變量或者同一變量在社會排斥的不同階段所發(fā)揮的不同作用。另外,社會排斥經歷了反射階段、反省階段以及退避階段等多個階段,每一階段所持續(xù)的時間究竟多長,社會排斥的影響究竟會持續(xù)多長時間,這需要更多縱向的研究對此進行探討。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研究更多的是關注社會排斥對被排斥者的影響以及相應的影響因素,而對于排斥者和無關他人的影響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關注很少。已有的研究已經證實,社會排斥所帶來的傷害不僅僅是對于被排斥者,也會傷及無辜[14],同時也會對排斥者自身帶來傷害[10],這應該引起研究者更多的思考和關注。同時,本文所回顧的研究主要是從減少或消除社會排斥的角度進行的,這些因素雖然可以為發(fā)展相關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但主要針對的是對結果的應對而不是對結果的預防。探索社會排斥產生的原因并由此而發(fā)展相關的干預措施,可能更能發(fā)揮到“治本”的作用。

    有趣而且特色鮮明的研究范式是心理學領域中社會排斥研究的重要特點。這些范式在推動社會排斥研究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很多研究中實驗范式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自變量[24],這一方面固然是反映了社會排斥現(xiàn)象本身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們在分析和討論社會排斥的某種結果或某個影響因素的時候,必須高度重視研究者所使用的實驗范式,而不能一概而論。社會排斥領域的研究者應該采用不同的實驗范式對同一假設進行驗證從而確保結論的可靠性。

    1程蘇,劉璐,鄭涌.社會排斥的研究范式與理論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11,19(6):905-915.

    2杜建政,夏冰麗.心理學視野中的社會排斥.心理科學進展,2008,16(6):981-986.

    3Williams K D.Ostracism.Psychology,2007,58(1):425.

    4Zhong CB,Leonardelli G J.Cold and lonely does social exclusion literally feel cold?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9):838-842.

    5DeWall C N,Twenge J M,Koole S L,et al.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after social exclusion:Tuning to positivity.Emotion,2011,11(3):623.

    6Knowles M L,Green A,Weidel A.Social rejection biases estimates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Social PsychologicalandPersonalityScience,2013:1948550613491972.

    7Pitts S,Wilson J P,Hugenberg K.When o ne i s o stracized,o thers l oom s ocial r ejection m akes o ther p eople a ppear c loser.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3:1948550613511502.

    8Bernstein MJ,Young SG,BrownCM,et al. Adaptive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rejection improves detection of real and fake smiles.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10):981-983.

    9Poulsen J R,Kashy D A.Two sides of the ostracism coin:How sources and targets of social exclusion perceive themselves and one another.Group P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ions,2012,15(4):457-470.

    10Legate N,DeHaan C R,Weinstein N,et al.Hurting y ou h urts m e t oo t he p sychological c osts of c omplying w ith o stracism.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4):583-588.

    11Zadro L,Gonsalkorale K.Sources of o stracism t he n ature and c onsequences of e xcluding and i gnoring o thers.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2014,23(2):93-97.

    12Bastian B,Jetten J,Chen H,et al.Losing our humanity the sel f-dehumanizing consequences of social ostracism.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3,39(2):156-169.

    13Feinberg M,Willer R,Schultz M.Gossip and ostracismpromote cooperationingroups.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25(3):656-664.

    14DeWall C N,Twenge J M,Bushman B,et al.A little acceptance goes a long way applying social impact theory to the rejection-aggression link.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0,1(2):168-174.

    15Wesselmann ED,Wirth J H,Pryor J B,et al. When do we ostracize?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3,4(1):108-115.

    16Romero-Canyas R,Downey G,Reddy K S,et al. Paying to belong:When does rejection trigger ingrati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99(5):802.

    17Benenson J F,Markovits H,Thompson M E,et al. Under threat of social exclusion,females exclude more thanmales.Psychological S cience,2011,22(4):538-544.

    18Wittenbaum G M,Shulman H C,Braz M E.Social ostracism in task groups:The effects of group composition.Small Group Research,2010,41(3):330-353.

    19Moor B G,Crone E A,van der Molen M W.The heartbrake of social rejection:Heart rate deceleration in response to unexpected peer rejec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9):1326-1333.

    20DeWall C N,Bushman B J.Social a cceptance and r ejection t he s weet and the b itter.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0(4):256-260.

    21Sommer KL,Bernieri F.Minimizing the pain and probability of rejection evidence for relational distancing and proximity seeking within face-to-face interactions.Social Psychological andPersonalityScience,2014:1948550614549384.

    22Twenge JM,Campbell W K.“Isn’t it fun to get the respect that we’re going to deserve?”Narcissism,social rejection,and aggress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2):261-272.

    23Maner J K,Miller S L,Schmidt N B,et al.The e ndocrinology of e xclusion:Rejection e licits m otivationally t unedc hanges inp rogesterone.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4):581-588.

    24Bernstein M J,Claypool H M.Social exclusion and pain sensitivity:Why exclusion sometimes hurts and sometimes numbs.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2,38(2):185-196.

    25Jones E E,Carter-Sowell A R,Kelly J R,et al.I’m out of the loop:Ostracism through information exclusion.Group Processes&Intergroup Relations,2009,12(2):157-174.

    26Poon K T,Chen Z,DeWall C N.Feeling e ntitled to m ore o stracism i ncreases d ishonest b ehavior.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3,39(9):1227-1239.

    27Burson A,Crocker J,Mischkowski D.Two types of value-affirmation implications for self-control following social exclusion.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2,3(4):510-516.

    28Lelieveld G J,Moor B G,Crone E A,et al.A penny for your pain?The financial compensation of social pain after exclusion.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3,4(2):206-214.

    29Zhou X,Vohs K D,Baumeister R F.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6):700-706.

    30Van Beest I,Williams K D.When inclusion costs and ostracismpays,ostracismstill hurts.Journal of P er-sonality and S ocial P sychology,2006,91(5):918.

    31Deckman T,DeWall C N,Way B,et al.Can marijuana reduce social pain?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3:1948550613488949.

    32Eisenberger N I.Broken h earts and b roken b ones a n eural p erspective onthe s imilarities b etweens ocial and p hysical p ai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21(1):42-47.

    33DeWall C N,MacDonald G,Webster G D,et al.Acetaminophenreducessocial painbehavioral and neural evidence.Psychological S cience,2010,21(7):931-937.

    34Chen Z,Poon K T,DeWall C N.Cold t hermal t emperature t hreatens b elonging:The m oderating r ole of p erceived s ocial s upport.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5,6(4):439-446.

    35Aydin N,F(xiàn)ischer P,F(xiàn)rey D.Turning to God in the face of ostracism: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religiousnes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0,36(6):742-753.

    36Aydin N,Krueger J I,F(xiàn)ischer J,et al.Man’s best friend:Howthe presence of a dog reduces mental distress after social exclus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1):446-449.

    37Tai K,Zheng X,Narayanan J.Touching a teddy bear mitigates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to increase prosocial behavior.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1:1948550611404707.

    38Pfundmair M,Graupmann V,F(xiàn)rey D,et al.The different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collectivists and individualists in response to social exclus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5:0146167214566186.

    39Garris C P,Ohbuchi K,Oikawa H,et al.Consequences of i nterpersonal r ejection a c ross-c ultural e xperimental s tud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1,42(6):1066-1083.

    40RobinsonSL,O’Reilly J,Wang W.Invisible at work an integrated model of workplace ostracism.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0149206312466141.

    The Result of Social Exclusion:Objects and t he Influencing Factors

    Li Sen,Zhang Dengh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Social exclusion prevents individuals from meeting the need to belong.The related esearch has verified that social exclus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excluded people,but also affects excluders and the irrelevant ones.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 exclusion results can be devided into two parts:I ndividu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udy social exclus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including excluders,the excluded and irrelevant ones.Meanwhile,researchers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individual factors but also emphasize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Finally,researchers nee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different stages,reasons and research paradigms about social exclusion on its results.

    social exclusion;the excluded;excluders;rejection sensitivity

    張登浩,男,副教授,博士。Email:zhangdenghao@126.com

    猜你喜歡
    被試金錢范式
    多級計分測驗中基于殘差統(tǒng)計量的被試擬合研究*
    心理學報(2022年9期)2022-09-06 07:56:06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錢的“心結”?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12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比金錢更值錢的
    小讀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二則
    領導文萃(2018年17期)2018-10-30 11:11:22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Positive Solu tions of Non linear Ellip tic Prob lem in a Non-Sm ooth Planar Dom ain
    民族雜居區(qū)大專生學習社會化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
    兴化市| 新乐市| 德江县| 乌拉特后旗| 得荣县| 东乡族自治县| 梨树县| 湖北省| 时尚| 雷波县| 万宁市| 宁晋县| 江北区| 连江县| 运城市| 莱西市| 神池县| 右玉县| 秦皇岛市| 新野县| 齐河县| 萨嘎县| 柳江县| 嘉峪关市| 庆安县| 柳江县| 衡南县| 句容市| 三亚市| 凌源市| 新泰市| 剑阁县| 广灵县| 怀柔区| 福安市| 信丰县| 彰武县| 合水县| 贞丰县| 竹溪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