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晏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論合同詐騙罪涉案民事合同的效力認定
楊 晏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司法實踐中,常出現(xiàn)合同詐騙犯罪案件與民事合同糾紛案件交織在一起的情況,對涉案民事合同效力認定上存在諸多沖突。目前實踐中對于該類合同效力認定主要有有效、無效、可撤銷、不予認定四種結果,各有其利弊、不得一概而論,應遵循民刑區(qū)分原則和民刑并重原則和保護受害人的民事訴訟權益。
合同詐騙罪;民事合同;法律效力
刑事和民事交叉案件中一般民事合同法律效力認定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實踐工作的難題,其中合同詐騙罪在實踐中是典型的一類民刑交叉案件,涉案合同效力如何認定,在審判實踐中可能由于審理法院、法官的不同,類似的或者同樣的法律事實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決結論。
如張玉梅訴西安海城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確認合同效力糾紛案,兩審法院均以被告涉嫌合同詐騙罪、原告的起訴不屬于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為,駁回原告的起訴;井彬建、李益訴訴朱智祥、曹春燕確認合同效力糾紛案,審理法院認為被告朱智祥因合同詐騙罪被科以刑罰,不能認定為合同有效。張桂旺訴趙守勤、李躍凡確認合同效力糾紛案,審理法院認為被告趙守勤與原告張桂旺、被告李凡躍就同一房屋簽訂的兩份房屋買賣合同,均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合法有效,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上述三起確認合同效力糾紛案中,同為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合同相對人均存在欺詐行為,相對人均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構成合同詐騙罪,當被欺詐方作為原告主張合同無效時,審判結論卻截然不同。我國《合同法》雖對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的法律效力有明確規(guī)定,但此類案件因涉及到公法因素,合同的私法效力究竟為何,誠如上述案例所述,審判實踐中意見紛紜。
(一)認定合同有效
將涉及合同詐騙罪的民事合同認定為有效合同,目前理論界雖暫無學者持此觀點,但根據(jù)對《無訟案例丨無訟名片》公布的相關裁判文書統(tǒng)計,19.7%涉案民事合同法院均認定為有效合同,理由大多為符合相關民事法律規(guī)定的有效要件、系雙方真是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不具有無效或可撤銷情形、沒有證據(jù)或證據(jù)不足以證明當事人主張合同無效的事實等。
認定合同有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體現(xiàn)了民刑區(qū)分原則。在合同糾紛中涉及刑事犯罪的,應當按照《刑法》的規(guī)定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合同效力的認定則應當依據(jù)《民法》以及《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但當合同內(nèi)容本身不利于被騙人而有利于詐騙人時,不僅無法保護被騙人的合法權益,反而為詐騙者提供了保護傘。
(二)認定合同無效
結合實踐和理論,認定涉及合同詐騙罪的民事合同無效,大多基于如下理由:因涉案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認定無效;因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認定無效;因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認定合同無效;因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認定合同無效;因合同的簽訂、履行非基于受害方真實意思表示認定合同無效。
對涉及合同詐騙罪的民事合同,僅僅依據(jù)《合同法》和《民法》有關規(guī)定認定其效力,民刑區(qū)分是可取的。但部分案件以行為人實行的合同詐騙犯罪行為違反強制性的法律規(guī)定,損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所簽合同當然無效,有失妥當。評價合同效力時,評價對象是合同這種法律行為本身,而非其他。
(三)不予認定合同效力
從本次統(tǒng)計的122份相關裁判文書中,19份判決中審理法院均以以案件不屬于民事訴訟受案范圍、當事人權利應當在刑事訴訟中得到保護、應通過刑事追贓途徑主張其遭受的損失等為由,對合同詐騙罪涉案民事合同的效力不予認定,此種做法值得反思。合同詐騙犯罪雖觸犯刑法,但不能因此否定簽訂履行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合意。
(四)認定合同可撤銷
有學者認為,此類合同原則上應定性為可撤銷合同。刑事犯罪中的合同詐騙包含了合同欺詐,只是合同詐騙要求更為嚴格,合同詐騙犯罪行為本質(zhì)上依然屬于欺詐行為,損害的是合同相對方或第三人的利益,應根據(jù)《合同法》將涉案合同宜認定為可撤銷合同。但據(jù)統(tǒng)計,鮮有人通過主張撤銷合同來維護合法權益、幾乎沒有法院對合同效力作撤銷處理,故對于此觀點應慎重對待。
(一)民刑區(qū)分原則
認定合同詐騙罪涉案民事合同的效力,應當遵循民刑區(qū)分原則,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民法和刑法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行為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由《刑法》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進行認定,合同詐騙罪涉案合同效力的認定應當歸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范疇,涉案合同效力如何評價應主要依據(jù)《合同法》等相關民事法律規(guī)范關于合同效力的條款予以確定,即便行為人合同詐騙行為符合《刑法》第224條合同詐騙罪的犯罪構成要件,該犯罪行為亦不應當影響涉案民事合同的效力。此外,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的審判適用規(guī)則不同,特殊情況下民事案件適用證據(jù)會參考刑事案件的證據(jù),但不得套用刑事審判思路。
(二)民刑并重原則
行為人承擔了刑事責任并不意味著可以否定民事責任的承擔。刑事責任的懲罰性與民事責任的補償性可以共存,合同詐騙行為在刑事領域被評價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在民事領域其本質(zhì)上屬于違反民事義務行為,所以合同詐騙罪既是一種刑事犯罪行為,也是一種民事違法或違約行為,要受到刑事法律規(guī)范和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雙重調(diào)整。
(三)保護受害人的民事訴訟權益
如前所述法院則以案件存在刑事犯罪,不屬于民事訴訟受案范圍為由,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對合同效力不予認定,并認為應當先啟動刑事程序。事實上,對于民事案件符合什么條件應當予以受理,在《民事訴訟法》第119條關于起訴條件的法律規(guī)定中已經(jīng)作了明確。即只要民事糾紛當事人的民事訴訟請求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就不得拒絕受理,這是對當事人民事訴訟權益最起碼的保障,也符合《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1]葉名怡:《涉合同詐騙的民法規(guī)制》.《中國法學》.2012年第1期.
[2]程宏:《民刑交叉案件中合同效力的認定》.《學術探索》.2010年第2期.
[3]柳經(jīng)諱:《意思自治與法律行為制度》.《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4]孫鵬:《論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行為之效力一兼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第5的理解與適用》.《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