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艷,姜玲海,朱愛軍
?
苯磺酸氨氯地平致血管源性水腫一例
姚丹艷,姜玲海,朱愛軍
作者單位:201508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 藥劑科
男性,79歲,因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納差、乏力、體重下降、右上腹疼痛1月余,于2014-11-25來我院心內(nèi)科就診。2014-11-3超聲心動圖檢查提示:二尖瓣前葉脫垂伴重度反流,二尖瓣前葉贅生物形成、腱索斷裂可能;主動脈瓣鈣化伴主動脈瓣輕度反流;左室舒張功能減退;肺動脈高壓伴三尖瓣輕度反流。血培養(yǎng)提示:綠色鏈球菌陽性。外院診斷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等治療。
入院后查體:體溫36.5℃,心率80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壓108/70 mmHg(1 mmHg=0.133 kPa)。除心尖部聞及全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其余查體無明顯異常。
患者高血壓病史7年,最高收縮壓160 mmHg,服用依那普利10 mg,1次/d,未規(guī)律測血壓。腦梗死病史7年,胃竇炎病史多年,未服藥。否認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有青霉素皮試陽性、頭孢菌素類致面部浮腫過敏史。吸煙、飲酒史30年,均已戒半年。否認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
臨床診治經(jīng)過:入院后診斷為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高血壓病2級(極高危組),腦梗死后。繼續(xù)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0.6 g,1次/d,靜滴)抗感染,注射用環(huán)磷腺苷葡胺(150 mg,1次/d,靜滴)改善心肌代謝,馬來酸依那普利(10 mg,1次/d,口服)降壓。2014-11-26因腎功能較半月前明顯下降,考慮左氧氟沙星致腎損傷可能性大,改用莫西沙星抗感染。2014-12-5至2014-12-12期間,患者血壓一直在160/90 mmHg左右波動,予2014-12-12 15:00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口服,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40436068)降壓,其余治療不變。當晚約24:00左右,患者右面部突發(fā)腫脹,第二日右面部及上唇均質(zhì)性腫脹,色粉紅,無波動感,口內(nèi)無牙齦腫脹不適,口腔科會診考慮血管源性水腫,遂停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其余治療不變,2 d后腫脹自行消退。2014-12-16馬來酸依那普利加量(10 mg,2次/d,口服),并陸續(xù)加用呋噻米(20 mg,1次/d,口服)、螺內(nèi)酯(40 mg,1次/d,口服),血壓控制150/80 mmHg左右。直至2014-12-24患者病情穩(wěn)定出院,未再出現(xiàn)上述癥狀。
血管源性水腫為Ⅰ型變態(tài)反應,可由藥物、食物、吸入物或物理刺激等因素引起?;颊甙l(fā)生過敏反應前,飲食規(guī)律,也無吸入物及其他物理等刺激,僅在加服氨氯地平而其他治療未變情況下突發(fā),患者病情穩(wěn)定無法解釋此次過敏的發(fā)生,且僅停氨氯地平,其他治療未變,2日后腫脹自行消退,故本患者血管源性水腫 “很可能”為氨氯地平所致。苯磺酸氨氯地平是長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具有擴張血管、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被廣泛用于各類高血壓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是潮紅、疲勞、水腫、眩暈、頭痛、腹痛、惡心、心悸和嗜睡,血管源性水腫為其罕見過敏反應。在ALLHAT研究的9 048例受試對象中,僅有3例發(fā)生血管源性水腫。其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刺激緩激肽和一氧化氮的生成有關(guān),但以上作用僅見于動物研究,有待更進一步的臨床研究證實。此外,本患者有青霉素和頭孢類藥物過敏史,也可能與患者的特異體質(zhì)有關(guān),如可能存在C1酯酶抑制劑基因缺陷等。
(編輯:朱柳媛)
綜述
收稿時間:(2015-02-02)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614(2016)01-0097-01
作者簡介:姚丹艷 藥師 大專 研究方向:藥物不良反應 Email:754949182@qq.com 通訊作者:朱愛軍 Email:zaj2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