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上海市徐匯區(qū)上海小學,上海 200231)
?
初探語言性理答與教學效果之間的化學反應
——基于一年級數(shù)學《進位加法》教學過程的評析
陳英
(上海市徐匯區(qū)上海小學,上海 200231)
摘要:教師都在尋找使課堂高效的方法,以希望能改進教學效果。在眾多方法中,課堂上對學生提出問題和作答后的處理,即智慧理答,值得教師觀察和實踐。在智慧理答過程中,教師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并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課堂上,智慧理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教師幫助學生一步一步走進知識殿堂的過程。
關鍵詞:理答;高效;課堂;小學數(shù)學
一、引言
“理答”是指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后,圍繞教學目標,為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作出的評價以及合理的、科學的反應技巧。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或作答后的即時處理,能夠激發(f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識地為他們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一步步走進知識的殿堂。在新課程改革中,作為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師理答,如何在提高課堂實效性方面發(fā)揮作用,這引起越來越多教師的關注。針對這一點,筆者結合一節(jié)數(shù)學課例《進位加法》教學進行分析。
二、觀察方法
1.觀察對象
本文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是一位有20余年教齡的校骨干教師,該教師多年從事低年段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工作,對低年段學生和教材較為熟悉。筆者對《進位加法》進行課堂實錄,觀察課堂前30分鐘教師的理答狀況。《進位加法》系一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數(shù)與代數(shù)的一個內容。
2.觀察工具
使用《數(shù)學教師語言性理答思維導圖及量表》(見圖1),對教師理答的類型進行分析。
圖1數(shù)學教師語言性理答思維導圖
3.記錄方法
觀察課堂實錄,采用手工記錄方式記錄教師的問題、觀察教師的理答行為,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見表1)。
表1 教師語言性理答觀察量表
三、觀察結果與分析
1.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本教學實錄中,該教師共理答了41次,筆者對每個觀察指標的出現(xiàn)頻次作了分析,詳見表2。
表2 教師語言性理答各類指標頻數(sh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2.分析
教師在30分鐘內共理答41次,其中診斷性理答占26.8%,目標性理答占31.7%,發(fā)展性理答占31.9%,激勵性理答占9.6%(見圖2)。教師在四項理答行為中,數(shù)量多偏向于目標性理答和發(fā)展性理答。
圖2 教師理答類型分析
1.發(fā)展性理答的使用
從教師理答比例的統(tǒng)計信息看,該教師為了突出重點“湊十法”的進位加法,采用發(fā)展性理答進行追問、探問和反問(見表3)。
表3 教師發(fā)展性理答各項頻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圖3 發(fā)展性理答比例
記錄片段1:
學生完成連加題,9+1+4,8+2+5,7+3+6,6+4+1。
教師追問:“為什么連加題也算的那么快?”
學生回答:“前兩個數(shù)合起來是10,10加幾就是十幾?!?/p>
新授知識:“9+3=?”
學生:“9+1=10,10+2=12”。
記錄片段2:
教師出示一個盒子,請學生觀察盒子。由于一年級學生的整體觀察和有意觀察的能力不強,為了幫助學生觀察盒子的特點,教師采用探問的方式:“盒子分成了幾格?”
在幫助學生觀察盒子的特點后,教師又播放媒體,教師探問:“放進去6個,又放進去3個,現(xiàn)在有幾個?”
學生回答。學生通過教師剛才的探問,已經能明白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記錄片段3:
于是學生進行討論,全班達成一致結論,分出來的1給9湊成10,所以應該寫在9的邊上。
記錄片段4:
在交流把9湊成10的方法后,教師探問:“還有其它方法嗎?”
學生沉默。
教師:“你們看,剛才把9湊成10,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把3湊成十?”
學生:“可以?!?/p>
教師:“3和幾可以湊成十?”
學生:“7?!?/p>
教師:“7哪里來?”
學生:“9?!?/p>
教師:“那請你們用這種方法試一試?!?/p>
追問,是為了使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往往在一問之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教師根據(jù)答問、討論等學習活動的情況,對學生思維作即時的疏導、點撥,因而“追問”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導策略。
該教師在知識關鍵處,追問“為什么”、“你怎么想”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求知識,使學生的聽課注意力處于良好狀態(tài),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師的追問下,“湊十法”的方法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方法,學生從無意識的學習轉為有意識的學習,從而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細節(jié)處突出“湊十法”,引導學生觀察“湊十法”書寫格式,進一步強化了“湊十法”的計算方法。
課堂上,若學生由于知識欠缺,或問題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難度等原因無法回答問題時,教師變換角度,或化大為小,或化難為易,或化虛為實,讓學生換一個路徑接近問題的答案,即使用分解問題的策略。本節(jié)課上,教師在引導學生用計算盒子解決問題的時候,先通過探問來幫助學生使用計算盒子。在當學生沒有想到拆大數(shù)、湊小數(shù)的方法時,教師也是通過探問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的探問猶如給學生鋪了一條小道,但路都是學生自己走的。當學生的思維被一種拆數(shù)方法所禁錮的時候,通過教師的探問計算多樣性的教學目標得以達成。
小學一年級新生,語言表達和主動觀察的能力尚處在啟蒙階段,教師的提問需要關注他們的知識基礎,也要適合一年級新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該教師的“反問”使用比例較少,這符合一年級新生的特點,如果教師在低年級課堂上過多使用反問,容易導致學生聽不明白教師的語言,學生因聽不懂教師的語言而思維變得模糊。所以本堂課教師多使用追問和探問,是一種合適的選擇,從而幫助學生厘清算理。
2.目標性理答的使用(見表4、圖4)
一年級新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教師代答和引答的比例較高。小學低年級,引答是不錯的方法,能引導學生走向有序的、有目的的學習內容和思考路徑。但是代答的比例有些偏高,教師提供答案,在理答方式中這是最無奈的選擇。如果教師估計這位學生經過努力能回答這個問題的,可作探問,盡量以正反饋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如果認識到學生實在沒能力回答的,則只能轉問其他學生。課堂上教師一般會用“誰還有補充?”“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等方式將問題轉向另一位學生,使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
表4 教師目標性理答各項頻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圖4 目標性理答比例
3.診斷性理答和激勵性理答的使用(見表5、表6)
從表中可見,“簡單”肯定式診斷性理答的使用比例偏高,如果這一比例偏高,學生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思維階段。教師可以考慮把簡單的肯定改為特定的表揚,如表揚學習習慣好的學生,或是思維中有獨特之處的閃光點。以鼓勵性語言為主,為學生營造積極探索、求知創(chuàng)造的氛圍,建立愉快和諧、心理相融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以更加積極良好的學習求知心態(tài)投入到快樂的學習中。
如果當學生答對問題時,教師只說“嗯,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愛動腦筋!”、“表揚你!”等,低年級學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只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長此以往,學生的固定思維模式就是“我的答案對了就是好的”,不利于以后的學習和思維的發(fā)展;如果學生答錯了,教師只說“是嗎?”、“請你再想想”、“不對,我們來聽聽別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等,學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缺少深刻有效的反思,繼而無法經歷修正自己思維的過程。
教師理答時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真誠的表揚會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起到激活思維觸動靈感的作用,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表5 教師診斷性理答各項頻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表6 教師激勵性理答各項頻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為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在教學關鍵處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可以利用發(fā)展性理答為學生打開思維寬度,挖掘思維深度,通過轉換提問方式,不斷引導學生走上深入探究的道路。由此,學生會更有效地思考為什么探究及如何探究;目標性理答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并且?guī)椭鷮W生總結歸納,深化理解,反思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師的目標性理答的引領下,知道自己要學什么;學生的思考方法、思維角度、知識掌握程度,都需要有課堂智者的鑒定和指點,教師就可以充當這一角色,所以教師需要為學生的方法和思維進行診斷,此時智慧型的診斷性理答尤為重要。并且,整堂課中,學生學習的熱情,需要教師的激勵不斷催化生成。情真意切的鼓勵語言,恰到好處的具體表揚,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或別人的方法和思維、習慣與狀態(tài),在激勵學生的同時,又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
“理答”是一門藝術,它能引領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qū),也能給課堂帶來精彩而有效的生成。在此次進行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堂語言性理答的個案初探中,筆者體會到,教師的理答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一種“物理變化”,而是“化學變化”,教師的智慧理答能夠催生出學生的靈感火花。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Smart Response
in Language and the Teaching Effects
——《Carrying Addition》 as the Example
CHEN Ying
(Shanghai Primary School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1)
Abstract:Teachers are looking for the ways to make their class efficient, hoping for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One of the various ways is the smart response to the students’ questions and answers. If the teachers deal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appropriately, the students’ spark of thinking and thirst for learning will be arou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helping the students discover the questions and solve them in class, teachers are trying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step by step.
Key words:smart response, efficient class, primary mathematics
作者簡介:陳英,上海市人,上海市徐匯區(qū)上海小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shù)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