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宋陽 孫瑞陽 魏正宜 秦麗榮
摘 要:明末,海西女真烏拉部統(tǒng)治期間,在沿用前代城堡的基礎(chǔ)上,以烏拉城為中心,在轄地內(nèi)廣筑城池,用以治理地方,兼進攻與防御。大體可梳理為三類:都城、平地城和山城。這些古城凝聚著烏拉人智慧的光輝,是明代女真燦爛文化的代表之一。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今人可在全面保護其遺址風貌的基礎(chǔ)上,將其作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
關(guān)鍵詞:海西女真;烏拉部;古城;防御;保護利用;旅游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K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076-03
吉林市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域內(nèi)分布著眾多海西女真烏拉部古城。有些古城久經(jīng)風雨剝蝕,已不見往日蹤跡;有些僅剩下斷壁殘垣,依舊散發(fā)著曠古的馨香;有些則保存完好,斑駁蹤跡卻遮不住曾經(jīng)的輝煌。這些巍峨的堡寨承載著烏拉部昔日的雄心和夢想,記錄了烏拉部塵封已久的往事。
一、烏拉部古城的歷史淵源
廣袤的東北大地,曾聳立著眾多海西女真烏拉部古城,星羅棋布。這些古城承載著海西女真烏拉部兼并擴張的偉業(yè),記錄著烏拉部與建州女真激烈爭斗的硝煙,演繹著女真人走向統(tǒng)一的輝煌。
滿族是一個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吸收部分漢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朝鮮人等組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所以,清入關(guān)以后,視吉林等地為“龍興之地”,加以封禁。由此可見,烏拉部女真人在滿族共同體中占有重要地位。
烏拉部,又作烏喇或兀喇,是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也稱烏拉國。扈倫國初建時,吸附招納大批女真部落衛(wèi)所,組成了統(tǒng)一的部落聯(lián)盟集團。隨著形勢發(fā)生變化,扈倫國逐漸解體,分裂為四大軍事政治集團,即哈達部、烏拉部、葉赫部和輝發(fā)部。
史書記載:烏拉部原居松花江下游,其始祖納齊卜祿時遷于呼蘭河流域(今松花江支流,位于黑龍江省中部)。明嘉靖年間,第五代王古對珠延率塔山衛(wèi)部民南移,傳至第七代布顏時,因不堪西部蒙古族侵擾,再南遷,避居烏拉河濱,筑城稱王?!肚迨犯濉ち袀魇蜂浻校骸安颊继?,烏喇部長,太祖婿也。烏喇亦扈倫四部之一,與哈達同祖納齊卜祿。納齊卜祿五傳至克什納、古對■顏兄弟??耸布{之后為哈達部。古對■顏生太蘭,太蘭生布顏。布顏收附近諸部,筑城洪尼,濱烏喇河,因號烏喇,為貝勒。”
布顏稱王時,哈達部正強盛,為扈倫女真之首。傳至第十代滿太(布占泰之兄)時,烏拉國勢漸強,征服了松花江南北、牡丹江以西女真各部,向東征服了長白山女真。1588年,烏拉滅錫伯部,并蘇完部,蘇完部長率眾投奔建州。
二、烏拉部古城的分布概況
烏拉部自立國后,獨霸一方,疆域甚廣。資料顯示:烏拉部的疆域,東臨朝鮮,南接哈達,西為葉赫,北達牡丹江口以北。其古城的分布與軍事防御和行政機構(gòu)設(shè)置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分布規(guī)律:1)以都城烏拉城為中心,周邊呈輻射狀建有守衛(wèi)城;2)以征服招撫部落所在地為分支機構(gòu)中心,構(gòu)筑城寨;3)以管理日常生產(chǎn)、世俗生活為目的,修筑平原城,每個城內(nèi)以一個或幾個氏族(滿語“哈拉”)血緣單位組成,駐軍屯墾。其目的,一是用于防御,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三是考慮到社會經(jīng)濟、民俗等實際需求。
烏拉部在行政機構(gòu)上實行部、路、城、屯四級管理體系?!俺?,烏拉國的城堡,多建在都城周圍的江河岸邊或山上。城設(shè)城長,又叫城主?!辈?、路、城、屯構(gòu)成了烏拉部地方管理體系,在其所在地周圍逐漸形成了城寨。
關(guān)于烏拉部古城的具體名稱,在《吉林通志》《永吉縣志》《盛京通志》《清史稿》《吉林史志》《吉林外記》中有所記述。東北著名考古學家李文信先生在《吉林市附近之史記遺物》中曾提到過幾座烏拉部古城的名稱。現(xiàn)代滿族學者尹玉山在《長白叢書·烏拉全書》中也有過論述。滿族學者傅寶仁在《吉林名勝古今譚》一書中提出了烏拉部“五城連環(huán)”一說。烏拉部貝勒布占泰后裔趙東升和文史工作者宋占榮著述的《烏拉國簡史》,有關(guān)于部分烏拉部古城的描述?!鹅鑲悅髌妗芬粫J為:“烏拉國在境內(nèi)沿松花江修筑了大小城堡二十余座,有的利用古時候留下的廢棄城堡復修,有的則為新筑。從洪熙年間劉清設(shè)廠造船的地方阿什(哈達)摩崖起,到下游毗連蒙古科爾沁地方止,城堡雖多,但多在南面。北部同科爾沁友好相處,基本不用設(shè)防,重點防御在南面,主要城堡有尼什哈、依拉木、郭多、鄂漠、遜札泰、富爾哈、伏勒哈、西蘭、薩爾達、金州、羅齊、古漢通、汪拉瑪?shù)龋@些城堡,分布在松花江兩岸?!边@些關(guān)于烏拉部古城的只言片語,為我們探究其真實面目,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幫助。實際上,烏拉部古城的實際數(shù)量要多得多。以下是現(xiàn)今能夠了解到的烏拉部古城有。
(一)都城
烏拉城,明代烏拉部都城,在今吉林市龍?zhí)秴^(qū)烏拉街滿族鎮(zhèn)。《永吉縣志》記載:“烏拉城,在縣城北七十里,混同江之東,舊為布占泰貝勒所居。(盛京通志三十一)城周十五里,四門。內(nèi)有小城,周二里,東西各一門,中有土臺臨江,江邊有庵曰保寧?!?/p>
(二)衛(wèi)城
由于烏拉城作為國都,位置極其重要,其安危事關(guān)部之存亡,故在其周邊及交通要道,依山筑城,因江而池,呈輻射狀修建了若干軍事戍衛(wèi)城堡,形成南北東西連環(huán)互應(yīng)之勢,層層拱衛(wèi)京師。
1.東部衛(wèi)城——富爾哈城。富爾哈城,也叫佛兒哈城、伏爾哈城,在今吉林市龍?zhí)秴^(qū)烏拉街滿族鎮(zhèn)南5公里的萬家與富爾之間。《永吉縣志》記載:“富勒哈城,在縣城北五十里,舊志作福兒哈,周圍八十步,門一?!?/p>
2.東北部衛(wèi)城——西蘭城。西蘭城,在都城東北10里,金代筑?!队兰h志》記載:“西蘭城,在縣城北八十七里,周圍二里,西一門。”
3.西部衛(wèi)城——官通城。官通城,在都城西岸。古漢通可能也指此城。
4.北部衛(wèi)城——薩爾達城。薩爾達城,在都城北30里江心島上,今查里巴屯。
5.西北部哨所——哈達城。哈達城,位于都城西北松花江對岸哈達山上,今九臺市莽卡滿族鄉(xiāng)錦州屯。
6.駱起古城。駱起古城,也叫羅齊?!队兰h公署查報鄉(xiāng)土志資料》:“駱起屯古城,在距縣城七十五里,寬長各百八十弓?!?/p>
7.土城子屯土城。土城子屯土城,《永吉縣公署查報鄉(xiāng)土志資料》:“土城子屯土城,距縣城七十里,寬長各二百弓。訪之鄉(xiāng)老,均為烏拉舊城,百花點將臺要塞地?;蜻|或金均無徵(征)矣?!?/p>
8.宜罕山城。宜罕山城,也叫伊漢山城。宜罕,滿語專家劉厚生教授(東北師大博士生導師)認為是滿語“?!钡囊馑肌9室撕焙?,即今■牛河。有學者認為宜罕山城在吉林市■牛河畔牛頭山附近?!都滞ㄖ尽贰都址盅驳涝焖蜁漯^清冊》《盛京通志》皆認為在“吉林城東北三十里,周圍一里,在伊漢山上?!睆摹妒⒕┘趾邶埥忍帢俗?zhàn)跡輿圖》中也可以判斷,其位置在宜罕河北岸。
9.伊罕阿林。伊罕阿林,也稱宜罕(伊罕)和林、宜罕河麟,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明代設(shè)有伊罕河衛(wèi),治所可能即在此城。它與宜罕山城可能不是同一座城,而是互為雙城。疑為是柳樹村三家子古城,位于大屯鄉(xiāng)柳樹村三家子屯東700米處,其北有■牛河自西向東流去。古城周長120米,正方形,為正南北向,城墻夯筑,高約2米。
10.鄂謨城?!都滞ㄖ尽酚涊d:“鄂謨城,舊志作俄磨城,在縣城東北三十里,周圍二十里,門一。(盛京通志三十一)清太祖癸丑春正月,平烏拉國攻克之。(開國方略四按:通志于尼什哈城云即鄂摩城,摩、謨音相同。不應(yīng)二十里間,兩城同名。)考開國方略,癸丑年平烏拉國,有鄂謨城而無尼什哈城?!?/p>
11.架子山山城。《永吉縣文物志》中記載:金珠架子山山城,位于龍?zhí)秴^(qū)金珠鄉(xiāng)安達木屯南半面山群峰之中,海拔288米。西接南砬子陡壁,距松花江僅一里許,依半面山主峰;南連猴石山群巒,可謂天然屏障。不僅可扼守江面,又可俯瞰江西廣大平原,堪稱軍事要塞。明末曾為烏拉部所用。
12.烏拉街三家子古城。烏拉街三家子古城為烏拉部沿用前代的城池,屬沿江衛(wèi)城之一?!队兰h文物志》中記載:該城位于烏拉街三家子村西南。古城略呈方形,外墻周長380米,墻基皆為勢頭壘筑,城墻分為內(nèi)、中、外三道。其北有一舌頭狀土墩,與墻等高,由城北正中連接三道城墻。應(yīng)為遼金時所建的沿江軍事城堡。
(三)松花江西六城
公元1606年,布占泰復背盟,秋九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率軍攻取烏拉河(松花江)西五城,又取金州城(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xiāng)永興村土城子古城),共計六座城。
《扈倫傳奇》一書認為:這六城分別是“乜司馬、金州、巴爾琥、洛齊、古漢通、敖畢拉。此六城相距很近,遠者十幾里,近則二、三里。城小、人少,除金州城較大外,均無防御設(shè)施,多數(shù)都是居民聚居點?!?/p>
金州城,滿語專家劉厚生教授(東北師大博士生導師)認為,其滿語意思為“字畫”,或引申為“像畫一樣美的地方”,并非遼寧金州?!队兰h公署查報鄉(xiāng)土志資料》記載:“金州城,屬烏拉國,在布占泰貝勒所居大城河岸以西,距城西門二里許,為武勛王楊古利攻克,今吉林城北,猶有金州山、金州站?!薄队兰h文物志》記載:“土城子古城(今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xiāng),位于吉林市昌邑區(qū)北部,距市區(qū)35公里,東臨松花江,與烏拉街鎮(zhèn)隔江相望,北與九臺市接壤),位于烏拉古城西二里許,距離松花江一里許。故應(yīng)為明末金州城。”
(四)松花江東五城
公元1613年春正月,清太祖努爾哈赤派領(lǐng)兵沿松花江自南向北連續(xù)攻下孫扎泰(今吉林市南部)及郭多(也叫郭羅城、一拉木城,今東團山城)、俄謨(尼什哈城,今龍?zhí)渡匠牵┤恰?/p>
俄謨城,滿語為頭城;一拉木城,滿語為第三城;孫扎泰城,滿語為第五城。那么,期間必有第二城和第四城??紤]到俄謨城和一拉木城皆為山城,平時駐軍并不方便,特別是一拉木城,周長僅二里,屯兵必有限。而俄謨城和一拉木城都曾為遼金元所使用,遼金元古城修建的特點是多子母城,或稱雙城,一大一小,大城修筑在地勢平坦的川地或平原,小城則修筑在離大城2~3里的地勢高聳的地方。故認為俄謨城和一拉木城不會單獨存在,應(yīng)為雙城:頭城與第二城互為雙城,應(yīng)為今天的龍?zhí)渡匠呛凸俚毓懦?;第三城與第四城互為雙城,應(yīng)為東團山城和東團山平地城。
1.頭城——俄謨城。俄謨城,也叫尼什哈城,今龍?zhí)渡缴匠恰6碇兂?,滿語專家劉厚生教授認為是滿語“頭城或湖泊”之意,也可解釋為“池子、湖、蓮花泡子”等?!队兰h志》記載:“尼什哈城,在城東十二里尼什哈山上,周二里,南一門,北二門。城西一井,木生其中。有鯽魚池三,石砌?!盵20]
2.第二城——官地古城。官地古城,位于今濱江東路龍?zhí)渡交疖囌疚鱾?cè),在龍?zhí)渡轿髂?,第二松花江右岸約250米處的漫崗上。古城城墻大部分已不存在,僅西北角保存尚好。經(jīng)考古學家鑒定,城墻南北長200米,東西長380米,周長1 160米。城內(nèi)外散布著大量陶片,分屬于西團山文化、漢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遼金文化。
3.第三城——郭羅城。郭羅城,今東團山城。郭羅城,滿語“江心島子、山谷、省”之意,也稱為“一拉木城”、“依蘭茂城”?!耙捞m”,滿語專家劉厚生教授認為是滿語“三”或“第三個”之意。故“依蘭茂城”即“第三城”。
4.第四城——東團山平地城。東團山平地城位于東團山東南麓,俗稱“南城子”,為一座黃土跌筑的土城。城墻橢圓形,東南墻保存較好,高5~6米,頂寬1米許,墻外可見護城河遺跡。城有南北二門,南門寬16米,北門寬44米。南門附近有一長方形高地,高出地面1~1.5米,東西寬73米,南北長150米,似為點將臺或■望臺。
5.第五城——孫扎泰城。孫扎泰城,也叫遜扎泰城,滿語專家劉厚生教授認為是滿語“第五城”之意?!肚迨犯濉泛汀稘M洲實錄》中都記錄了努爾哈赤派兵沿松花江一日連攻下孫扎泰、郭多、俄謨?nèi)?,可知三城距離較近?!鹅鑲悅髌妗分袑懙剑骸皩O扎泰城失陷,鄰近的郭多、鄂漠(俄謨)兩城驚恐萬狀,棄城逃走。”故判斷孫扎泰城應(yīng)位于烏拉城與郭多、俄謨城之間。從《烏拉國簡史》之“扈倫四部分布圖”中可以看出,孫扎泰城應(yīng)為吉林市江北公園土城子古城。
(五)其他城寨
1.鄂佛羅城。鄂佛羅城,滿語專家劉厚生教授認為,是滿語“鼻子、隆起的地方、山頭”之意。疑為是九站三道嶺子山城,位于九站鄉(xiāng)與沙河子鄉(xiāng)之間三道嶺子大砬子山上,海拔272米,高出地面120米。東南為山間盆地。隔松花江與東團山、龍?zhí)渡较嗤?;北面緊鄰松花江,正北方為開闊的沖積平原。這里地處吉林盆地的北口,地理形勢十分重要。
2.薩爾巴禪城?!队兰h志》記載:“薩爾巴禪城,在縣城北七十里,舊志作撒兒八哈,周圍一里,門一?!?/p>
3.佛勒和城?!队兰h志》記載:“佛勒和城,在縣城北三十三里,舊志作佛兒哈,周圍三里。舊為佛索赫貝勒所居,門一?!?/p>
4.蘇斡延島城?!队兰h志》記載:“蘇斡延島城,舊志作刷煙島,在縣城北一百一十里,混同江中蘇干延島上,周圍一里,門一。”
《永吉縣志》記載:“蘇斡延島古城,在鄉(xiāng)一區(qū)錦州屯西。有山脈自西蜿蜒而來,至是崛起,東南兩面瀕松花江,石壁矗立,名蘇干延島。北面稍坦,亦山嶺綿互,則哈達山支脈也。上有古城,足以扼烏拉國北路咽喉。島高度約一千營造尺,其極巔有哈達城。南北長百二十營造尺。城周土墻,高八九尺。相傳謂為遼主洪基所建,用以鎮(zhèn)守烏拉國云?!?/p>
5.噶哈城?!队兰h志》記載:“噶哈城,在縣城北一百七十里,周圍一里?!?/p>
6.哈勒費延城?!队兰h志》記載:“哈勒費延城,舊志作哈兒邊城,在縣城東北,混同江中哈勒費延島上,周圍二里,門一?!?/p>
7.綏哈城。《永吉縣志》記載:“綏哈城,在縣城西五十里,周一里。”
8.七家子屯古城。《永吉縣志》記載:“七家子屯古城,今已荒蕪。屯北七里許有山,俗呼為高麗城山。相傳明時,有韓人屯兵于此,清初始棄城而去?!?/p>
9.天泰古城。天泰古城,位于龍?zhí)秴^(qū)原天泰楊木林子屯西1華里許,建筑在龍?zhí)渡铰箞鲅厣铰啡ヌ焯┐箨牭膸X東側(cè)上頭上,西北距龍?zhí)渡街聘唿c800米,西北兩面為陡坡,東南面為緩坡,海拔300米。古城長方形,周長518米,夯土筑墻,由兩個小城組成,當?shù)厝朔Q為“頭城”“二城”。正南北向。頭城設(shè)有兩個門,西門寬9米,東門寬12米;二城也設(shè)有兩個門,南門寬12米,北門寬10米?!邦^城”“二城”間無門。城內(nèi)出土過細泥陶片等遺物,為遼金古城,可見輪廓。
(六)今吉林市以外的烏拉部古城
烏拉部古城有:1)尼瑪察路富爾丹城——綏芬河流域;2)鄂多哩城——今吉林省敦化市敖東城。明朝屬海西女真扈倫族境,又在此地設(shè)置了兀也五、赫什赫河等衛(wèi);明朝末年為窩集部的赫席赫路;3)寧古塔舊城——今黑龍江寧安市西海林河南岸。
《烏拉國簡史》中烏拉國大事記中有:“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努爾哈赤出兵掠奪屬于烏拉國的窩集部那木都魯、綏芬、尼馬察、寧古塔四路?!薄叭f歷四十三年(1615)乙卯,烏拉國原屬窩集部的額赫庫倫抗擊建州入侵,城破,人畜被殺、被俘?!敝悄径剪敗㈩~赫庫倫城也曾屬于烏拉部。
待查的烏拉部古城還有:優(yōu)哈爾——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木倫路。
三、烏拉部古城的建筑特點
烏拉部的城,最早是作為防御、保衛(wèi)功能出現(xiàn)的,之后衍生出其他功能。其一是新增修建,二是沿用前代古城加以修繕,故遺留前代城堡諸多特點??偨Y(jié)歸納,大體可分為都城、平地城、山城等幾大類。其形制與特征如下。
以都城為中心,周邊呈輻射狀建有多個小城堡,層層圍繞,起到拱衛(wèi)和戍守的作用。
以各部落的世襲地為區(qū)域,部、路、城、屯為分支中心,形成系統(tǒng)的城堡群。
以軍事防御為目的,在重要交通沿線、交通交匯點上修建堡寨要塞,用于戍守交通要道,監(jiān)視外敵進入腹地。
以防御南面建州女真入侵為目的,依托松花江為天然屏障,沿江兩岸建有一系列軍事城堡,形成南北東西連環(huán)互應(yīng)之勢。
以民俗生活為目的,在部民聚居地方修建城寨,為人們在進行生產(chǎn)活動中提供便利的條件和保護作用。
以漁獵、畜牧、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商品交易為目的,在平原上修筑城堡。
古城外側(cè)經(jīng)常掘有1~3道護城壕、護城河,可有效降低騎兵的強大攻擊。
古城的城垣基本為夯土版筑,墻體的堆土往往是就地挖掘壕溝疊筑城墻。
在平地城內(nèi)中央修筑高臺,作為■望臺或點將臺——指揮中心。
古城的城垣為土、石、木混筑,上建有甕城、馬面與角樓,這與戰(zhàn)爭中冷兵器不斷改進有關(guān),隨著火藥的發(fā)明,城墻的防御功能也隨之大為增強。
古城幾乎都臨近水源,除江河湖泊之外,有的附近有豐富的泉水及地下水資源。
修建雙城,或稱子母城,一大一小,大城修筑在地勢平坦的川地或平原,小城則修筑在離大城2~3里的地勢高聳的地方,為邊堡或戍守級城堡。
典型的烏拉部古城有:
1.都城——烏拉古城。烏拉古城位于烏拉街鎮(zhèn),南距市區(qū)35公里。其遠迎長白,近繞松花,地處南北交通要沖,為東北三大糧倉之一,戰(zhàn)略資源豐富,地勢險要。烏拉古城呈不規(guī)則回字形,西以松花江為天然屏障,分內(nèi)、中、外三道城墻,城外有護城河,夯土筑成,用土皆為挖護城河而來。外城周長約7 040米,中城周長3 531.4米,,內(nèi)城稱王城,周長786米,有一南門,城高4米。中有一橢圓形高臺,高7米,俗稱“白花公主點將臺”。
2.平地城——富爾哈古城。富爾哈古城,地處前富爾通河、后富爾通河與松花江夾角地帶的沖積平原上。
3.山城——龍?zhí)渡缴匠?。龍?zhí)渡缴匠?、東團山山城和九站南山城(三道嶺子山城),分扼松花江上下游的要隘處,形成拱衛(wèi)之勢。
四、烏拉部古城在歷史上的作用
烏拉部古城的修建,一方面因于軍事控制,一方面源自地方管理。
軍事方面,城作為一種防御性建筑,在明末冷兵器時代,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擋騎兵的快速攻擊,以確保自己的領(lǐng)地和財產(chǎn)不受侵犯。烏拉部的屬地主要在今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地區(qū),都城為烏拉城(今吉林永吉縣烏拉街鎮(zhèn)),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北商貿(mào)往來運輸必經(jīng)之路,扼南北交通要沖,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防御建州女真擴張的野心,烏拉曾以都城為中心修建了大量軍事城堡,尤其是山城,大多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能控制水路交通,對附近地域起到護衛(wèi)作用。事實證明,這些古城也確是在烏拉部抵御建州女真的軍事進攻中,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地方管理方面,由于烏拉部疆域擴展,人口增多,需要更多、更復雜的行政機構(gòu)體系來完成統(tǒng)治,行政上實行了部、路、城、屯四級機構(gòu)來管理地方。部、路、城、屯統(tǒng)一奉行烏拉部主的政令,戰(zhàn)時出兵,平時管理地方區(qū)域內(nèi)的軍事、經(jīng)濟和氏族生活等。
烏拉部在實行軍事擴張的同時,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貿(mào)易,開辟了多條交通道路,大批城鎮(zhèn)得到恢復重建,顯示其經(jīng)濟復蘇,有所發(fā)展,并出現(xiàn)繁榮,對外往來也日漸頻繁。
大型城堡及建筑的出現(xiàn),標志烏拉部在建筑規(guī)模、水平、藝術(shù)上出現(xiàn)質(zhì)的飛躍。
五、結(jié)語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烏拉部古城作為一種特殊的時代記憶,承載了過去幾百年的歷史積淀,見證了女真人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它們不僅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同時作為文化遺址本身,還具有顯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現(xiàn)實價值。在全面保護海西女真烏拉部古城遺址風貌的基礎(chǔ)上,本著“喚醒歷史記憶,再現(xiàn)人文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發(fā)展休閑經(jīng)濟”的宗旨,可將其作為吉林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開辟,以資源為基礎(chǔ),以經(jīng)濟為動機,以市場為標準,重新認識歷史,尊重歷史,傳承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梢渣c帶面,以烏拉部都城為依托,以沿江各古城為旅游線路,不僅使古城重獲新生,更創(chuàng)造了吉林市旅游與文化結(jié)合的典范,成為吉林市新的的歷史文化品牌、標志性名片。
聞江北公園正籌備“五城連環(huán)博物館”,希此文能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唐音.吉林省永吉縣遼金遺址述略[J].北方文物,1992(2).
[2]柳嵐.遼金古城研究——以吉林區(qū)域為中心[J].博物館研究,2001(3).
[3]王禹浪.中國東北古城文化遺跡概述[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5(4).
[4]永吉縣文物志[M].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
[5]吉林市郊區(qū)文物志[M].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