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部門職位分析》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基礎性內容,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導入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在《公共部門職位分析》課程內容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精心選取便于學生觀察調研的背景案例和崗位,鼓勵學生充分溝通、團隊協作,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職位分析 實踐教學 目標
職位分析是人力資源管理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內容之一,是人事管理的起點。職位分析主要是對組織中職位的設置目的、中心職責、工作內容、權限范圍、結構關系以及工作環(huán)境、工作條件等進行全面的分析、描述和記錄。因此,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中,它也是首先教授的實務性內容,《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也同樣以此為起點。然而,現實中諸如政府、事業(yè)單位、非營利性組織等類型的公共部門在職位設置、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權限條塊分配上的模糊和神秘感比較濃厚,使得《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上往往難以下手,語焉不詳。
此外,傳統(tǒng)課堂講授式的教學只注重理論方面的灌輸, 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考慮不足,因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難以很快勝任現場實務操作。通過構建《公共部門職位分析》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認真實施,可以有效緩解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相脫鉤的弊病。
一、《公共部門職位分析》課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目標
1.以貼近學生就業(yè)去向的案例激發(fā)學習熱情
職位分析需要在組織機構的環(huán)境中開展操作,但組織一個班幾十名的學生前往某個組織機構中開展調研的可能性不大,為了方便學生開展調查、訪談和觀察,要合理安排研究對象的選取。同時,教師感受到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因此在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要以學生為中心。
在當前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氛圍下,學生的學習熱情要么源自于感同身受,要么教授的內容傳遞出有利于未來就業(yè)的信息。因此反映在“職位分析”的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選取的案例大都是學生能觀測到的職位,以方便學生參與,如高校專職教師、實驗員、輔導員、醫(yī)院醫(yī)生、銀行大堂經理等能經常出現于在校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工作崗位,通過分析這些身邊的職位,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知識的熱情;或者從當前社會中一些常見的公共部門職位,如公務員、大學生村官、公益性基金會項目主管等等,通過“貼地氣”的案例,促進學生從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以實踐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采用實踐教學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在強調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并重,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使用。我們在《公共部門職位分析》的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入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工作分析的技術方法,編撰比較規(guī)范的《職位說明書》,體驗整個職位分析的流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印證、互化。這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能夠深刻體會操作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3.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將書本知識學以致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職位分析的基本理論。此時學生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是處于中心地位的,教師則主要承擔“引導者、旁觀者”的角色,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具體設計方案,執(zhí)行方案,并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從而使學生查找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方案論證的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二、《公共部門職位分析》課程實踐教學具體安排
在“工作分析”教學環(huán)節(jié)構建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使學生將平時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 把自己設定為操作工作分析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 能主動地去學習知識,發(fā)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要求學生積極走出課堂,去采集信息和收集資料。其操作形式可如表1進行安排。
表1 《公共部門職位分析》課程實踐組織形式
課程名稱 職位分析
學時 4
分組安排 以學號尾數相同的同學為一組
過程 第一步教師主講課程內容
第二步學生分組到位、開展破冰游戲
分配需要開展調研的職位、接受任務
第三步運用技術方法開展調研
第四步討論并形成職位說明書
第五步:教師總結
教學內容 1、職位分析的含義和作用
2、職位分析的基本程序
3、職位分析的技術方法
(1)觀察法
(2)訪談法
(3)問卷法
(4)工作日志法
4、職位說明書的構成要素和主要內容
5、職位說明書的撰寫規(guī)范(舉例說明)
考核方式 1、分組匯報,教師就全過程對小組表現點評
2、教師就各小組編撰的職位說明書進行點評
3、綜合評價
可見,在“職位分析”教學內容中引入實踐教學,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專題匯報、任務導向等方式, 學生可以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也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實踐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內開設好“職位分析”這一教學內容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下列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課程設置時間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程的設置應該放在大學四年中的哪一個學期,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大一的教學安排以公共基礎課為主,在為時不多的專業(yè)課程安排上,以增強了解國家制度和社會運行為主要目標,是認知性教學,因此一般會開設《政治學原理》、《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等課程,同時也成為本門課程的前置課程,在了解政治制度、掌握問卷設計的基本方法之后,可以大大節(jié)省本門課程講授的時間,把課時用在職位分析成果的撰寫上。
把本門課程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上學期,學生則可能已經通過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的實踐調查,掌握并可能運用相關技術方法,通過課程的再訓練,培養(yǎng)和提高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踐工作中遇到難題的能力。
就“職位分析”的課時安排上來講,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基礎性工作,“職位分析”這一內容的4個教學學時有些偏少,既要把理論講透,又要開設相應的設計性實踐,對教師是一個挑戰(zhàn)。
2.運用職位說明書,串聯后續(xù)管理環(huán)節(jié)
職位分析為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提供了與職位有關的各種信息,職位說明書即為職位分析的直接成果之一。本次實踐教學的最終結果也表現為撰寫出一份切實有用的職位說明書。
然而,我們看到在工作實際中,一些單位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開展職位分析,形成了一整套詳細的職位說明書,但完成職位說明書編寫后,將職位說明書視為單純的文書,用來裝點門面,而不是用它來指導其他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其實職位分析與后續(xù)的人力資源的規(guī)劃、招聘、薪資、績效等全過程都密切相關。
為避免學生將來在工作中出現類似狀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將后續(xù)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結合起來,在撰寫職位說明書的環(huán)節(jié)就要為接下來的課程內容埋下伏筆:如在職位說明書中為人力資源規(guī)劃和職位的增減變動提供必要信息;為招聘錄用新員工提供明確標準;為職業(yè)晉升途徑指明發(fā)展方向,為員工的生涯規(guī)劃提供依據;在確保薪酬的內部公平性的基礎上,確定不同職位的薪金水平區(qū)域;根據職位說明書為績效考核的側重點奠定基礎。只有把前后內容串聯起來,才能使整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更為順暢和富于銜接。
參考書目
[1]王丹.淺議職位分析在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性[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6)
[2]孫柏英.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劉正妙.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困境與對策[J].民辦教育研究,2009(2)
[4]陳宇.基于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J].才智,2012(12)
[5]王瑜,伍志廷.淺議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職位分析的重要性[J].消費導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