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甘西鼠尾草的生藥學研究
翁裕馨,劉占厚,陳湘宏
(青海大學醫(yī)學院藥學系,青海 西寧 810001)
摘要:目的進行甘西鼠尾草的生藥學研究。方法對青海省野生甘西鼠尾草和種植甘西鼠尾草進行組織切片、粉末鑒別、薄層鑒別。結(jié)果野生品種和種植品種的甘西鼠尾草微觀性狀相似。結(jié)論本研究對青海省種植甘西鼠尾草的進一步研究與利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其質(zhì)量控制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甘西鼠尾草;生藥學;薄層鑒別
基金項目:青海大學醫(yī)學院中青年科研
作者簡介:翁裕馨,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藏藥的化學成分和質(zhì)量,E-mail:daisywen@yeah.net
中圖分類號:R284文獻標識碼:A
Pharmacognostic studies ofSalviaprzewalskiiMaxim.
WENGYu-xin,LIUZhan-hou,CHENXiang-hong
(DepartmentofPharmacy,MedicalCollegeofQinghaiUniversity,Xining81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the pharmacognostic studies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alvia przewalskii of Qinghai province.MethodsThe pharmacognostic studies of Salvia przewalskii in Qinghai province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 morphological,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TLC.Resul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alvia przewalskii were observed by microscope and TLC.ConclusionThis study offered the base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Salvia przewalskii.
Key words:Salviaprzewalskii;Pharmacognosy;TLC
甘西鼠尾草(SalviaPrzewalskiiMaxim.)是著名的藏藥之一(藏文譯音:吉子恩保),藏文經(jīng)典《晶珠本草》記載該藥有“清肝熱、治口腔病”的作用[1]。甘西鼠尾草主要產(chǎn)于青海、甘肅西部、西藏、四川等地,在西南、西北地區(qū)使用極為廣泛,并在全國流通,由于丹參需求量逐年增加,具有成為主流商品的趨勢[2]。在甘肅、北京等地,甘西鼠尾草及其褐毛變種已作為丹參的代用品使用多年,川產(chǎn)甘西鼠尾草(藏藥紅秦艽)在四川作為秦艽的代用品[3]。1995年5月1日甘肅省衛(wèi)生廳將其正式收入甘肅省地方標準,并頒布試行[4]。在20世紀80年代,該藥材就已收入云南省地方標準[5]。從甘肅定西、臨夏、甘南、隴南采樣檢測表明:甘西鼠尾草根丹參酮Ⅱ A的含量為0.6%~0.8%,是藥典規(guī)定標準的3~6倍[6]?!捌呶濉眹抑攸c科技公關項目“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zhì)量研究”內(nèi)容之一“丹參類專題研究”也做出結(jié)論:綜合比較測定結(jié)果,以甘西鼠尾草的有效成分含量高,藥理作用最強,質(zhì)量最好[7]。為研究制定甘西鼠尾草的質(zhì)量標準,我們對青海省甘西鼠尾草進行了組織切片鑒別,粉末鑒別,薄層鑒別的研究。
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甘西鼠尾草樣品均于2012年12月采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xiāng),經(jīng)青海大學醫(yī)學院魏全嘉教授鑒定為甘西鼠尾草的根。
1組織切片顯微特征[8]
栽培品種與野生品種甘西鼠尾草的顯微特征比較,見表1、圖1~4。
表1 栽培品種與野生品種甘西鼠尾草藥材組織切片
續(xù)表1:
產(chǎn)地木栓層皮層與韌皮部形成層木質(zhì)部種植木栓層有10余列細胞組成,內(nèi)含紫褐色物質(zhì)。栓內(nèi)層3~4列扁平細胞脫落皮層有時存在,皮部寬廣,具大形間隙,韌皮部薄壁細胞放射狀排列,近形成層處排列緊密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類圓形導管大型環(huán)列,木纖維管散在于導管周圍
圖1 栽培品種根橫切面 1.木栓層;2.皮層;3.韌皮部;4.形成層;5.木質(zhì)部
圖2 野生品種根橫切面 1.木栓層;2.皮層;3.韌皮部;4.形成層;5.木質(zhì)部
圖3 野生品種甘西鼠尾草組織切片
圖4 栽培品種甘西鼠尾草組織切片
2粉末顯微特征[9]
甘西鼠尾草藥材粉末顯微特征,見表2,圖5~12。
表2 甘西鼠尾草藥材粉末顯微特征
圖5 野生品種粉末圖 1.木纖維;2.木栓細胞;3.導管;4.淀粉粒
圖6 栽培品種粉末圖 1.木纖維;2.木栓細胞;3.導管;4.淀粉粒
圖7 具緣紋孔導管
圖8 木纖維
圖10 內(nèi)含物
圖11 淀粉粒
圖12 石細胞
3薄層鑒別
3.1檢查丹參酮ⅡA成分取甘西鼠尾草藥材粉末1 g,加乙醚5 mL,置具塞試管中,振搖,放置1 h,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1 mL使溶解,作為丹參酮ⅡA成分供試品溶液。另取丹參酮ⅡA對照品,加醋酸乙酯作為對照品溶液。用毛細管各吸取上述溶液,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10],展開,取出,晾干。薄層檢識結(jié)果如圖13所示: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供試品顯相同的暗紅色斑點。
圖13 丹參酮ⅡA薄層色譜 1.野生品種;2.栽培品種;3.丹參酮ⅡA對照品
3.2檢查丹參酮Ⅰ成分取甘西鼠尾草粉末約50 mg,加10 mL二氯甲烷-甲醇(5∶1),放置2 h,并不斷振搖,取上清液8 mL,濃縮至約1 mL,揮干溶媒,加醋酸乙酯溶解,作為丹參酮Ⅰ成分供試品溶液。另取丹參酮Ⅰ對照品,加醋酸乙酯溶解作為對照品溶液。用毛細管各吸取上述溶液,分別點于同一高效硅膠GF254板。以苯-醋酸乙酯(19∶1)加入二氯甲烷-環(huán)己酮(8∶1)2滴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薄層檢識結(jié)果如圖14所示,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供試品顯相同的橘紅色斑點。
圖14 丹參酮Ⅰ薄層色譜 1.野生品種;2.栽培品種;3、4.丹參酮Ⅰ對照品
4討論
青海產(chǎn)甘西鼠尾草的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宏觀性狀非常相似,僅植株高度和分枝稍有差異,多年生野生品種植株較高,地上莖分枝多。藥材外形相似,野生品種根部呈瓣子狀或扭曲狀更為明顯。野生品種與栽培品種甘西鼠尾草組織切片的橫切面特征、粉末特征無明顯差異。二者均具有淀粉粒、木纖維、網(wǎng)紋導管、具緣紋孔導管、石細胞極少數(shù)等特征,可以作為甘西鼠尾草的顯微鑒別特征。實驗中薄層條件可作為甘西鼠尾草中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的展開條件。本研究對青海省種植甘西鼠尾草的進一步研究與利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其質(zhì)量控制提供理論依據(jù)。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藥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92-93.
[2]趙建邦.甘肅丹參(甘西鼠尾草)的研究與應用評價[J].中藥材,2003,26(7):529-531.
[3]史彥斌,薛明,崔穎,等.甘西鼠尾草的生藥學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2,13(7):438-438.
[4]甘肅省衛(wèi)生廳.甘肅中藥材質(zhì)量標準(試行)[S].1994:23.
[5]云南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志(第6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79-194.
[6]史彥斌,薛明.鼠尾草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1999,14(5):198-201.
[7]徐國鈞,余璐珊.常用中草藥品種整理和質(zhì)量研究[M].福州:福建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40.
[8]張貴君.常用中藥顯微鑒定[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148-149.
[9]趙奎君.生藥學實驗[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1:116-123.
[10]肖翔林.常用中藥薄層色譜鑒定[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