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艷
(沛縣人民醫(yī)院 江蘇 沛縣 221600)
手足口?。╤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
引發(fā)此病的病原體主要有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腸道病毒71型(EV 71)等[1]。手足口病患兒可出現(xiàn)發(fā)熱、皮疹、皰疹和潰瘍等癥狀。此病患兒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其病情會進一步發(fā)展,進而可導致其發(fā)生腦膜炎、肺水腫、心肌炎等嚴重的并發(fā)癥,從而危及其生命安全[2]。相關的臨床研究證實,用喜炎平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能夠有效地縮短其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和皮疹消退的時間,且安全性較高。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喜炎平和病毒唑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筆者隨機選取近期內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案將這100例患兒分成喜炎平組(n=50)和病毒唑組(n=50)。喜炎平組的50例患兒中有男33例,女17例, 其年齡在1.2歲至2.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6±0.2)歲。病毒唑組的50例患兒中,有男35例,女15例,其年齡在1.6歲至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8±0.3)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各項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可以進行對比。
1.2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 1)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標準[3],且均經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2)在入院時,這些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手足或口腔黏膜出現(xiàn)皰疹或皮疹等癥狀。
1.3 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 1)合并有腦膜炎、肺水腫或心肌炎的患兒。2)合并有語言障礙或意識障礙的患兒。
1.4 治療方法
1.4.1 為喜炎平組患兒采用喜炎平(由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為:50mg/支)進行治療。喜炎平的使用方法是:將10mg/kg的喜炎平加入到1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滴注1次,應連續(xù)用藥5天。
1.4.2 為病毒唑組患兒采用病毒唑(由江西環(huán)宇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為:100mg/ 支)進行治療。病毒唑的使用方法是:將10mg/kg的病毒唑加入到1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滴注1次,應連續(xù)用藥5天。
1.5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兒治療的效果、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皮疹消退的時間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1.6 療效評價標準 1)顯效:經治療,患兒的體溫完全恢復正常,其咽峽部的皰疹、手足部位的皮疹完全消失。2)好轉:經治療,患兒的體溫趨于正常,其咽峽部的皰疹、手足部位的皮疹基本消失。3)無效:經治療,患兒的病情未好轉,甚至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將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錄入到該數(shù)據(jù)庫中,然后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16.0對該數(shù)據(jù)庫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患兒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皮疹消退的時間用(±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的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的比較 喜炎平組患兒中治療結果為顯效的患兒有27例(占54.0%),為好轉的患兒有21例(占42.0%),為無效的患兒有2例(占4.0%)。喜炎平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0%(48/50)。病毒唑組患兒中治療結果為顯效的患兒有18例(占36.0%),為好轉的患兒有20例(占40.0%),為無效的患兒有12例(占24.0%)。病毒唑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0%(38/50)。與病毒唑組患兒相比,喜炎平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 間和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 與病毒唑組患兒相比,喜炎平組患兒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和皮疹消退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和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 ( ±s)
表1 兩組患兒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和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 ( ±s)
皮疹消退的時間(d)喜炎平組 50 2.34±1.25 3.01±1.46 4.89±1.86病毒唑組 50 4.72±1.41 6.71±1.38 7.27±1.97分組 例數(shù) 退熱的時間(d)皰疹消退的時間(d)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在用藥期間,喜炎平組患兒中有1例患兒發(fā)生了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有1例患兒發(fā)生了肝轉氨酶升高,有1例患兒發(fā)生了腹瀉。喜炎平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6.0%(3/50)。病毒唑組患兒中有3例患兒發(fā)生了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有2例患兒發(fā)生了肝轉氨酶升高,有1例患兒發(fā)生了腹瀉。病毒唑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12.0%(6/50)。與病毒唑組患兒相比,喜炎平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足口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此病的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病人群主要是年齡在1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喜炎平的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穿心蓮總內酯磺化物[4]。相關的藥理學研究證實,喜炎平具有阻斷病毒DNA復制、提升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和加快免疫球蛋白合成的作用[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病毒唑組患兒相比,喜炎平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更低,其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和皮疹消退的時間更短。
綜上所述,用喜炎平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能夠有效地縮短其退熱的時間、皰疹消退的時間和皮疹消退的時間,且安全性較高。
[1] 李碧清.喜炎平聯(lián)合利巴韋林、黃芪注射液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方面的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15(7):113-114.
[2] 張彥潔.喜炎平聯(lián)合阿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及對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處方藥,2016,14(9):40-40,41.
[3] 謝志軍.利巴韋林聯(lián)合喜炎平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4):294-296.
[4] 張玉鳳,鄧慧玲,符佳,等.喜炎平與雙金口服液配伍治療小兒手足口病200例對照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45(5):598-600.
[5] 方嵐峰,何永紅,司徒淑賢,等.喜炎平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