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在2015年新教育年度會議上,我們提出了“新生命教育”的理念——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提出,應該在學校教育中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并且與現(xiàn)有的體育、心理、安全、思想品德教育等課程進行有效整合,通過繪本課、閱讀課、電影課、生命敘事劇等課程開展生命教育。那么,如何有效地實施新生命教育呢?我們提出以下三項原則:
一、以尊重生命為根本,重視過程的幸福與完整
長期以來,我們對于教育中的愛特別關注。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沒有愛,就像池塘里沒有水。其實,真正的愛里本應該包含尊重。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以愛為名,行干預之實,甚至對生命的成長進行控制。因此,我們特別強調尊重的根本性。如果說教育沒有愛,就像池塘里沒有水,那么,如果沒有尊重,就等于根本沒有池塘。
愛是喜歡可愛的部分,包容不可愛的部分。所謂包容,則是一個人內(nèi)心已經(jīng)存有是非對錯的判斷后,在己對人錯的情形下,對自我的道德升華。
對于生命來說,愛當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對生命的尊重,愛就沒有了方向,就是沒有智慧的愛。
尊重則不同。因為生命無時無刻不在發(fā)展之中,因此,對生命的尊重,是對一個人未知潛力的尊重,對一個人未來可能的尊重。尊重是對不同甚至相反意見的認可,是對自我的挑戰(zhàn),是對差異化、多樣化、復雜化的敬畏。尊重是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飛躍。
只有尊重,才能產(chǎn)生敬畏。教師尊重生命,則能敬畏生命、敬畏童心,從而做到自身積極進取,對學生真正平等相待。學生尊重生命,才可能真正自省與尊師,從而主動汲取教育的養(yǎng)分,快速成長。這樣一種基于平等之上的尊重,是所有生命之間和諧共存的根本。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命教育中有著豐富的關于身體健康的內(nèi)容,這意味著食堂、宿舍、醫(yī)務室的工作人員,都是課程的實施者之一,而這些場所也同樣是開展新生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尊重為底色,我們將無法想象這樣的新生命課程該如何開展。
同時,新生命教育重視過程。我們認為過程的幸福完整本身就是一種結局,而通常意義上結局的幸福完整,則由每一段過程中的幸福完整體現(xiàn)和累積。幸福是人類的終極追求,因此,在進行新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加強調自主性和個體的自我感受,要指導、幫助教育中的每個人去追求幸福,因為追求幸福的過程也是獲得幸福的過程。
二、以身心舒展為前提,吻合生命節(jié)律,凸顯個性發(fā)展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當一個人在緊張恐懼時,無論是身體還是內(nèi)心,都會呈現(xiàn)出緊縮的狀態(tài);而在肆無忌憚時,又容易呈現(xiàn)出放縱不羈的狀態(tài)。顯然,這兩者都不是理想的生命狀態(tài)。而我們用“舒展”一詞描述我們認為理想中的生命狀態(tài),這是指經(jīng)過引導后,生命個體能夠在自由與紀律之間、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平衡狀態(tài),并自如展現(xiàn)。
生命的舒展,既不同于對生命的壓抑,也不同于對生命的放任自流。壓抑固然不利于發(fā)揮生命的潛力,放任自流也會導致對教育的廢棄。新生命教育遵循舒展的原則,就能讓每個生命通過一定的打磨,但又如前所示地展示出自己獨特的美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性,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從而避免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尤其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優(yōu)秀個體對一般個體的壓制甚至控制。
同時,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天有早、中、晚一樣,新生命教育應該遵循著相應的節(jié)律。這種節(jié)律對教學內(nèi)容而言,是不同學科的科學組合,是吻合認知規(guī)律的循序漸進;對教學方式而言,是符合學習心理的疏密得當;對學生的每一天而言,是身體和精神的動與靜、張與弛的錯落有致。新生命教育特別重視身體教育,新教育特別重視藝術教育,都是基于這樣的認識。
這樣吻合生命節(jié)律的舒展,就像不同種類的花朵有著不同的花期一樣,能夠讓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日益突出個體的特點,這時配合以合適的教育,就會培育出真正有個性的人。
三、以生命共同體為基石,強調師生共同成長,家校合作共育
新生命教育,需要生命喚醒生命。我們提出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里的“每個”,不僅指學生,同時包括教師乃至父母。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孩子的本質是互相依賴的生命,是共同成長的伙伴。教師、學生、學生父母三方所形成的關系不是對立而是統(tǒng)一的:沒有孩子的誕生,父母不是父母,只是普通的男女青年;沒有教師的出現(xiàn),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學生;沒有學生的存在,教師也就不會存在。這樣在教育中彼此依存的三方,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只有三方平等的協(xié)力,生命之間才能出現(xiàn)積極的碰撞、有效的交流、相互的促進,共同朝向“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一目標前行。因此,教師和父母一方面要積極學習,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教師、最好的父母,從而開展最好的新生命教育;但另一方面,人無完人,最好的永遠在明天,永遠不存在一個最好的自己,因此,教師和父母只有能夠與孩子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激發(fā)、共同成長,才會成為最好的教育者。
不僅孩子、教師、父母,從更大的視野來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又是人類整個命運共同體的一員。脫離整體,只觀察個體生命的成長,就像我們眼中只有一棵樹,而忽略了整片森林。人類這個命運共同體,不僅指的是在今天這個所謂的“全球化”時代,面對共同的生存困境而不得不如此看待,而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像源源不斷的河流一樣,從來就是一個“大生命”。我們每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都是這條生命河流中的一滴水。
因此,教育生活中一旦形成這種教師、學生、父母的生命共同體,家校合作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所有教育中的家校雙方合作,都會起到1+1>2的良好作用。在新生命教育中,“家校合作共育”這一點則是點睛之筆。生命是完整的,新生命教育因此必須在教育過程中實現(xiàn)完整,才能最大意義上體現(xiàn)出效用。因此,和新教育的其他課程相比,所有的新生命課程都更有必要贏得學生父母的支持,從而在校內(nèi)和家庭中同時開展、形成互補。應該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發(fā)揮學校教育優(yōu)勢的同時,協(xié)調家庭、社會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借助于“新父母學校” “家校合作委員會”等項目,將新生命教育的開展場所拓展到家庭,創(chuàng)設更多適合于家庭開展的新生命課程。
(作者系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