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背景為起點,剖析體育俱樂部的內涵,分析欽州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的政策、師資、場地基礎,闡述體育俱樂部教學的運行架構,探討其分層性、自由性、興趣性、分享性優(yōu)勢,最后提出管協(xié)共融、項目優(yōu)化、外向延伸、資源提升、宣傳助力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體育教學 廣西高校 俱樂部教學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71-03
現(xiàn)代化體育教學改革路徑探尋一直是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清華大學的“三自主分層教學”、北京大學的“完全開放式模式”、深圳大學的“俱樂部教學模式”、福建師范大學的“主副項制模式”等都成為了體育教學改革的典范,全新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的孕育并付諸實踐,為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體育俱樂部教學作為改革的熱點,頗受國外教育理念與管理體制影響,并在國內逐漸融透、革新、優(yōu)化,衍生出不同的發(fā)展軌跡。
為了順應教學改革浪潮,欽州學院體育教學部于2015年3月拉開了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的序幕,廣西新聞網、欽州日報等媒體相繼進行了報道。本文通過對欽州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剖析,旨在為廣西高校體育教育發(fā)展提供有益的探討。
一、改革的背景
2015年8月發(fā)布的《中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低于中學生水平,中學生身體素質在連年下跌后已止跌回升,而大學生耐力素質依然下降,而相似的研究結論在5年前《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就曾經出現(xiàn)。高校體育教學作為體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現(xiàn)狀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傳統(tǒng)體育教學存續(xù)問題激辯不斷,但無可置疑,其諸多詬病不容忽視,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身體素質未有效改善、教師中心論強勢盤踞、標準化考評體系橫行、填鴨式或注入式教學蔓延等。傳統(tǒng)教學過分關注課程外顯結構與邏輯表現(xiàn),而對非外顯的學生興趣愛好與心理健康發(fā)展有所忽略,逐漸疏離了“健康第一、終身教育”等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難以滿足體育教育教學發(fā)展的真正需要。欽州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開放性與自主性教學為原則,打開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自上而下的固化慣性思維枷鎖,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的最大滿足,不斷延伸體育教育的“質量鏈”。
二、體育俱樂部內涵
俱樂部(Club)肇始于歐美國家,常指某些社會團體的總稱,而體育俱樂部則可理解為體育相關社會團體的代名詞。體育俱樂部從性質上可分為“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和“業(yè)余體育俱樂部”兩種,而高校體育俱樂部屬于后者。人們熟知的美國哈佛常青藤體育俱樂部、耶魯大學劃船俱樂部無疑成為了國外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標桿。
浙江大學、深圳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中藥大學等于1994年作為首批采用俱樂部模式教學的高校,共同拉開了國內高校俱樂部教學探索的序幕。如今,北京、上海、深圳等俱樂部教學已走到了國內改革的前列,各省高校也緊隨其后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發(fā)展的雜糅式俱樂部發(fā)展模態(tài)。對于高校俱樂部的認識,秋林等提出:高校體育俱樂部是基于興趣與自我完善需要,自由選擇體育項目而結成的具有社團性質的體育團體,屬于一種體育文化表現(xiàn)與學校體育組織形式。劉建坤等認為:高校體育俱樂部以自覺鍛煉為基礎,以場館為依托,圍繞某一運動項目將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運動訓練、群體競賽等共融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隨著研究的推進,高校體育俱樂部內涵不斷得到豐富,人們也把更多的關注聚焦于俱樂部的實踐方式,形成了課內俱樂部教學、課外俱樂部教學、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教學三股改革主流。無論俱樂部形式多寡,內容豐瘦,優(yōu)化培養(yǎng)體系與教學模式,實現(xiàn)體育教學傳統(tǒng)三基(基本技術、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向新三基(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感、行為表現(xiàn))轉變的初衷未曾改變,高校體育俱樂部逐漸演變?yōu)榧喾N功能價值于一身的校園文化交流平臺。
三、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基礎
(一)政策基礎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關于鼓勵和支持學校創(chuàng)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大力發(fā)展體育教育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高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等文件的相繼出臺,不僅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俱樂部的開展與實施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背景。同時,欽州學院歷來重視教育教學工作,乘借創(chuàng)建“北部灣大學”與高校轉型的雙重歷史契機,依托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水平的全校共識,體育俱樂部教學發(fā)展具備了堅實的后盾。
(二)師資基礎
欽州學院體育教學部下設7個教研室,分別為: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研室、體育藝術教研室、休閑體育教研室、健身拓展教研室、理論教研室。共擁有教職工43人,其中35人為專職教師,正教授4名、副教授7名,中級職稱24人,分別占到專職教師的11.4%、20%、68.6%。28人為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22人,35人具備雙師型教師。大部分老師畢業(yè)于國內著名的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具備良好的專業(yè)教育素質與背景,對改革持支持態(tài)度,改革熱情高漲,形成人人參與改革的良好局面。
(三)場地基礎
欽州學院目前擁有標準足球場2片、籃球場24片(室內3片,室外21片)、排球場10片(室內2片,室外8片)、羽毛球場20片(室內10片,室外10片),同時健身房、體操房、舞蹈房、練功房、跆拳道館、沙灘運動場、活動操場一應俱全,為俱樂部項目的開展和發(fā)展提供了基礎保障。而2015年9月26開始,學校逐步啟動新校區(qū)的搬遷工作,搬遷之后,場館設施將實現(xiàn)“量”與“質”的雙提升,為俱樂部教學提供廣闊的延伸空間。
四、體育俱樂部的實施
(一)組織架構
俱樂部管理中心(下簡稱管中心):中心由體育教學部牽頭組建,主要由部分骨干教師與學生干事共同管理,還有“智囊團”(教師為主)協(xié)助其高效運行。中心主要負責俱樂部常規(guī)管理與監(jiān)督工作,包括俱樂部規(guī)程的制定與實施;課程及項目開設的確定;俱樂部教學質量的監(jiān)控;俱樂部整體化對外宣傳;俱樂部成果的展演及總結等等。中心根據需要設有中心主任和副主任等(由學生擔任)多名干事和外聯(lián)、財務、宣傳等部門。
單項俱樂部:中心下屬26個單項俱樂部,包括籃球、足球、排球、氣排球、健美操、健美、體育舞蹈、瑜伽、羽毛球、花樣跳繩、健身拓展、輪滑、跆拳道、毽球、珍珠球、太極拳、形體運動、拋繡球、荷球、網球、有氧健身跑、沙灘運動、散打、乒乓球、卡巴迪、爵士舞。單向俱樂部以服從中心為前提,對俱樂部擁有自行管理權。
單項俱樂部負責教師:每個單項俱樂部有一名負責教師,主要負責包括單項俱樂部干事的管理、助教管理、會員管理等工作,并直接參與學校層面的對接工作。
單項俱樂部干事:根據單項俱樂部的運行需要,設有主任、副主任、宣傳干事、綜合干事等職位,所有干事從單向俱樂部中選拔(既是干事也是會員),他們主要協(xié)助負責教師承擔俱樂部日常管理與執(zhí)行工作,比如俱樂部的宣傳、招新、活動組織等的開展。
單項俱樂部教學團隊:教學團隊主要由俱樂部負責教師、專項教師、學生助理教練員組成。
單項俱樂部會員:主要分為初級會員、中級會員、高級會員三種。首次參加俱樂部的學生全部為初級會員,在進行1個學期學習后教學團隊根據學習態(tài)度、技術水平、俱樂部競賽結果等綜合考量晉升部分初級會員為中級會員,高級會員再從中級會員中選拔。
(二)俱樂部教學及活動
教學時間:以選項人數(shù)為基礎進行分班,每班控制在30-35人左右,以參加會員100名為例,大概可分成3個班,就開設3次課,每次課為2課時,而3次課的具體上課時間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協(xié)商排定,學生根據排定時間每周至少參加1次(2課時)的學習,多參加不限。
教學內容:初級會員教授的內容以基本技術和與戰(zhàn)術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中級會員以基本技術提高與戰(zhàn)術的運用為主要教授內容;高級會員全面提升競賽中技術和戰(zhàn)術的綜合與靈活應用,最終能代表系、院、校參加各類的比賽。
考核方式:考評以興趣為導向,以基本技術為基礎,以各類賽事(俱樂部競賽、院際競賽、校際競賽等)為動力,每個單項俱樂部結合會員的日常表現(xiàn)與學習態(tài)度建立靈活機動的考評機制,是一種“大綜合觀”的考評思維,與傳統(tǒng)終末評價存在本質區(qū)別。
成果展示:每學期期末各單項俱樂部以展演的形式對本學期的教學成果進行展示,營造不同俱樂部之間的競爭氛圍。
五、俱樂部教學優(yōu)勢
(一)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體育俱樂部教學充分考慮到學生遺傳因素、學識積累、生活背景等客觀因素造成的個體差異,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需求,遵循因材施教與循序漸進原則,通過初級、中級、高級會員制將不同技能水平進行區(qū)分,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適合自己的水平層次內學習,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原有水平參差不齊與教學同步實施間的矛盾。同時,體育俱樂部教學打破了常規(guī)教學中教學統(tǒng)一無變的標準化軌跡,維護和尊重了學生自尊心的內在發(fā)展,降低“差等生”在統(tǒng)一化與標準化的考試中信心受挫,降低自卑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幾率,也有效解決了“優(yōu)等生”無處施展才華的窘境,最終人人實現(xiàn)“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跨越,獲得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全面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二)心得分享,相互促進
俱樂部成員由運動興趣與愛好相似的學生組成,他們共存同一聊題,有利于相互間的溝通與運動心得分享,形成一定范圍內的組織性學習互助圈,通過互動交流促成學識的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身的運動技能水平與社會交往能力,強化俱樂部內部凝聚力與團隊意識。同時,平等與自由的溝通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增進相互間的了解,使學生浸染于舒適與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俱樂部也逐漸發(fā)展成為情感宣泄、分享、交流的重要載體。此外,會員在學習中通過努力收獲知識和技能上的提高,晉升為中級會員或者高級會員,獲得更多的肯定和關注,滿足感油然而生,而這種內在的滿足感不斷地驅動自發(fā)性學習,最終形成不斷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良性發(fā)展循環(huán)。
(三)時間靈活,自由把控
俱樂部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體育課程教學中時段固定、學時固定的框架。上課時間根據場地開放條件、教師與學生閑暇等因素綜合考慮進行設置,包括了周末、晚上等在內的多個學習時段。每周至少完成1次的學習,而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每周可以進行多次的反復學習,通過強化式學習與練習提高自己的技術技能水平。這種“自由化”教學形式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文化需求,構建起靈活機動的“選時”機制,把學生參與校內外各種活動(勤工助學、學生會工作、班級活動等)的限制性考慮在內,營造了學生寬松的學習空間,進一步凸顯了“快樂體育”的教育理念,有效鍛煉了學生合理和科學安排時間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時間觀念與時間意識。
(四)項目多元,兼顧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知識獲取的強大內驅力,與知識提升呈現(xiàn)交融上升趨勢,簡而言之,興趣促進了學習的發(fā)展,學習的發(fā)展反作用于興趣的提升。體育俱樂部教學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著眼點,建立項目的準入體系,將現(xiàn)代時尚元素、濱海風情元素、民族文化元素等融入到項目的開發(fā)中,并經過俱樂部管理團隊、學術委員會、項目申報答辯等流程進行論證并敲定,嚴保質量關。體育教學部由2015年春季學期的14個俱樂部拓展為秋季學期的26個,較2015年前傳統(tǒng)體育教學項目增加近2倍,項目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得到不斷擴充,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個性化選擇空間,跳出項目單一、枯燥、不變等苑囿,興趣需求得到進一步的滿足,避免了學生“不想學,學不樂”的傳統(tǒng)體育教學首疾。
六、體育俱樂部教學完善措施
(一)管協(xié)共融
充分發(fā)揮俱樂部管理中心的“管”與“協(xié)(協(xié)調)”職能,進一步提升俱樂部的運行效率。首先,發(fā)揮中心優(yōu)勢,對俱樂部進行規(guī)范化、統(tǒng)一化、有序化管理,對現(xiàn)有的管理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進行階段復審與量化考評,對不合時宜的低率條款堅決摒棄,對利于俱樂部發(fā)展的制度堅決擁護并貫徹到位,不斷完善監(jiān)管體系。其次,明晰俱樂部中心的權責界線,避免中心“橫向”與“縱向”權責不明造成的職能交錯現(xiàn)象,剔除襟絆其高效運行的外在與內在因素,提升管理中心的服務意識與質量。最后,除“管”外,還需做好“協(xié)”工作,加強俱樂部管理中心和體育教學部、教務處、學工處等部門的溝通,突破故步自封獨立運作的不足,共同創(chuàng)建管理中心與各職能部門和諧共生共融模態(tài)。
(二)項目優(yōu)化
合理的規(guī)劃俱樂部項目的發(fā)展,努力創(chuàng)建學生滿意的項目系列。一是以調研與數(shù)據為基礎,結合自審、外審等形式進行有效論證,每學期末對實施項目進行再次優(yōu)化與篩選,在項目的寬度和廣度上有效控制,實施精品化戰(zhàn)略式發(fā)展,淘汰“次品”,做大“優(yōu)品”,引進并檢驗“新品”,從科學化的視角合理的安排與規(guī)劃項目。二是項目除在“新”、“特”、“奇”項目上有所傾向,更應該重視項目自身隱含的對性格品質的培養(yǎng),如團隊意識(足籃排)、心靜調息(瑜伽)、積極動感(體育舞蹈)等品質的滲透,以項目為依托積極探索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三是將更多廣西地方少數(shù)民族體育項目(如搶花炮等)等引入俱樂部,彰顯地方民族特色文化魅力,發(fā)揮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與價值,同時引進廣西和東盟共有、共享、共愛項目(如藤球等),構建與東盟高校體育文化交流發(fā)展新常態(tài)。
(三)外向延伸
就目前而言,欽州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主要以課內運行的方式存在,雖然在練習的次數(shù)上增設了1周多次的鍛煉時間,但缺乏對課后鍛煉的考慮。因此建議:一是提高學生的認識,強調體質的增強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鍛煉的不斷累積,從思想認識上形成課內俱樂部外向延伸,建立一體化交融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從行動上淡化課內外界線,在不斷完善與優(yōu)化課堂俱樂部機制的基礎上,有效將課外體育活動鍛煉與俱樂部進行接洽和融合,將其納入俱樂部管理體系,建立“俱樂部教學+課外俱樂部鍛煉”一體化雙軌模式,充分的發(fā)揮俱樂部的優(yōu)勢。三是摒棄課內外俱樂部同項目學習的機械邏輯,鼓勵學生在項目上進行差異化選擇,豐富學生的鍛煉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一專多能”的運動技能,利于學生多樣化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
(四)資源提升
師資和場地是體育俱樂部教學潛在發(fā)展的重要助推力。師資方面,目前雖有大批高學歷專任教師為俱樂部的開展與發(fā)展提供智力保障,但由于不同項目的師資水平良莠不齊,無法保障項目的教學質量,師資提升勢在必行。一是實現(xiàn)以教師培訓為主,人才引進為輔的提升機制,并建立動態(tài)化的學生評師反饋機制,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二是學校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加大扶持,鼓勵教師外出學習與交流,參加育局、體育協(xié)會等組織的教練員及裁判員培訓課程,營造“想出去、要出去”的積極學習氛圍。三是邀請同類院校、專業(yè)機構、改革先鋒單位等前來我校交流先進經驗,提高俱樂部管理與運作效率。場館建設方面,進行合理和高效的規(guī)劃,提倡多功能場館的建設,對潛在的發(fā)展項目留出間隙(備用場地),根據項目的特點與場地的需求,進行“錯項”或“錯時”利用,提升場地利用效率格局,使其在俱教學中真正發(fā)揮效用。
(五)宣傳助力
事物的正向發(fā)展往往需要宣傳助力,校內外一體化宣傳體系構建更有利其發(fā)展演進。校外,借助網絡、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媒體增強改革的外向宣傳,實施“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積聚影響力,尋求教學改革的認同,提升改革動力,借助教學俱樂部改革平臺鑄塑欽州學院形象,增加與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門、體育主管部門的交流頻次,并為俱樂部改革出言獻策,完善和提升俱樂部改革;校內,加強對體育價值和功能的宣傳,提升學生的鍛煉意識,依托校園廣播、論壇、博客、QQ群、微信群等平臺進行競賽(校內及校外)交流、溝通互動、技術探討、分享心得等,使學生感受運動文化的熏陶;通過期末俱樂部展演規(guī)模和層次的提升,彰顯俱樂部的風采,不斷擴大俱樂部的影響力。
總之,俱樂部教學改革符合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念,順應時代發(fā)展及素質教育的需求。但任何的改革探索都需要長期的修正與完善,在改革中也難免遇到問題,這就需要更多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者鼎力相助、出謀獻策,共同為體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舔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陳小蓉,顧淵彥,執(zhí)行主編.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張貴峰. 大學生體質何以不如中學生[N]. 四川日報,2015-08-18
[3]韓麗. 寧波高職院校實施體育教學俱樂部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yè)大學,2012
[4]吳秋林,茆飛霞.華東地區(qū)高校體育俱樂部現(xiàn)狀調查[J].中國體育科技,2003(3)
[5]劉建坤,王桂欣.我國普通高校開展體育教學俱樂部研究文獻的綜述[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
【作者簡介】黃東教(1983- ),男,廣西田東人,碩士,欽州學院體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