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接受視野下的微視頻課程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策略*
陳平,陳仕清
(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社科系,廣東 中山 528400)
摘要:微視頻課程資源開發(fā)和管理承載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理念,學習者對微視頻的接受程度是微視頻課程資源建設質量的反映。本文以廣泛應用于分析信息技術接受程度的技術接受模型(TAM)作為理論框架分析影響學習者對微視頻接受意愿的因素,并以此理據(jù)分析微課視頻資源開發(fā)和管理的策略,以期為微視頻建設的效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技術接受模型(TAM);微視頻;采納意愿;開發(fā)與管理策略
收稿日期:2015-03-27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 (14JXN035).
作者簡介:陳平(1973-),男,湖北鄖縣人,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利用信息技術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加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徑。然而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資源的開發(fā)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傾注了開發(fā)者大量心血的教育資源能否得到學習者的接受和采納事關資源開發(fā)的效益。研究者廣泛采用技術接受模型[1](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研究用戶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其中也包括伴隨現(xiàn)代移動通信技術發(fā)展而興起的承載了現(xiàn)代信息技術理念的教育資源——微視頻課程資源的接受和采納研究。本文以技術接受模型為理論框架,通過分析學習者對微視頻課程的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提出微視頻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策略和原則,以期為提高微視頻課程的開發(fā)和管理提供參考。
1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解釋和預測人們對信息技術接受程度的基礎理論,最先由它被廣泛應用于研究對各種信息技術的接受,其中其應用領域也包括在線學習系統(tǒng)的接受和各種網(wǎng)絡課程平臺教學資源的采用等[2]。
技術接受模型認為,人們對新技術的采納行為是由其采納意愿決定的,而采納意愿則是由使用者的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兩個關鍵變量和一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6種外部變量:自我效能、感知娛樂性、主觀規(guī)范、個人革新性、相關性和技術支持,它們通過調節(jié)變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采納意愿間接產(chǎn)生影響[3]。
在技術接受模型中,影響用戶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前置因素可以歸結為用戶個性和情感因素、社會因素和技術本身的因素,用戶個性因素包括用戶的自我效能、感知娛樂性、個人革新性等;社會因素包括主觀準則等,技術本身的因素包括相關性和技術支持。這些因素通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作用于用戶的技術接受意愿。技術接受模型的研究為微視頻課程資源的用戶采納意愿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微視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也應該以用戶為中心,認真分析影響用戶微視頻采納意愿和采納行為的因素,從而為微視頻課程資源開發(fā)和管理提供參考,提高微視頻資源建設的效用。
2微視頻課程采納意愿分析
技術接受模型提出了微視頻課程的開發(fā)和管理的標準,即微視頻課程要盡可能讓視頻的使用者感到有用、易用并且喜歡用,這樣才能保證微視頻的利用效率,體現(xiàn)微視頻資源建設的價值。
學習者對微視頻的有用性感知是指學習者對于使用微視頻能夠提高其學習成績的認識。在微視頻使用者(學生)、微視頻制作者和管理者(教師)以及視頻資源的內容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微課環(huán)境中,教師和學生所形成的團體是微課視頻環(huán)境的社會性因素,學生的主觀準則受其他學生和教師對待微視頻的態(tài)度影響,所以教師對微課視頻的關注和投入直接作用于學生對微視頻的有用性感知。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是從學生的認知心理的角度考慮微視頻的制作的,教師制作微視頻時要充分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在動機,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另外,微視頻資源的質量是學生使用微視頻的一個重要因素,微視頻的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的相關性、微視頻的主題特征和知識容量以及微視頻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等都影響著學生對微視頻有用性的判斷,并最終決定著學生對微視頻的采納行為。
學習者對微視頻的易用性感知是指學習者認為可以很輕易地得到自己想要學習的微視頻并學會其中的內容。微視頻課程資源系統(tǒng)的硬件和軟件都會影響學習者對微視頻的易用性感知。硬件指學生掌握的適合泛在化學習的手持移動終端和移動的網(wǎng)絡支持等,而這些往往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支持。軟件方面,微視微視頻的點播平臺和微視頻的易得性等都對微視頻的易用性感知有重要影響,而這些則需要教師對微視頻資源平臺功能以及微視頻知識圖譜精心設計。
微視頻的悅用性充分考慮學生采用微視頻學習時的情感體驗。微視頻的娛樂性和互動性是學生使用微視頻時產(chǎn)生愉悅情緒的重要特征。此外,微視頻設計的靈活性、多樣性、畫面的新奇性、學習任務的刺激性等都能使學生在學習時產(chǎn)生愉悅的情感。
總之,技術接受模型的研究對微視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作用,分析影響微視頻采納和接受意愿的因素,有助于我們弄清優(yōu)質視頻課程資源的評判標準,從而制定相應的策略,開發(fā)出滿足學習者需求的資源,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提高資源建設效用。
3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微視頻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策略
技術接受模型中影響學習者對微視頻資源的采用的因素既包括學習者個性心理、認知、情感和社會因素也包括微視頻資源本身的特質和資源開發(fā)和管理者的支持和服務。學習者對微視頻課程的接受和使用不僅僅是對微視頻本身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對有學習者、微視頻和微視頻課程資源開發(fā)和管理者所構成的整體微學習環(huán)境的接受。因此,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動態(tài)的過程角度來研究學習者使用微視頻學習時的認知以及心理活動和情感體驗,從而維持學習者、微視頻和微視頻資源建設者之間的和諧互動關系是微視頻課程資源建設需要考慮的問題。具體地說,微視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可采用以下幾個相輔相成的策略:
3.1 “微”、“?!被呗?/p>
微視頻之“微”,是指微視頻的內容必須“微”,時長短,內容聚焦,短小精悍。這一方面是為了確保數(shù)據(jù)傳輸流暢,減少使用成本,視頻材料容量應盡量微小,以適合現(xiàn)代移動通信網(wǎng)和便攜式設備的視頻傳播和接受特點;另一方面,短而精的微視頻符合學生的進行泛在學習時的認知負荷和注意特點。微視頻的“粒”性則是指單個微視頻內容意義的自足性。每個微視頻都是具有完整意義的知識模塊,目標明確、內容凝練、主題聚焦、不可再分的微型學習單元。每個知識模塊與鄰近知識模塊松散組成,學習者可通過聚合、遷移、管理這些微內容進一步組合成各種豐富的深層價值資源,從而大大提高學習者對微視頻資源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因此,微視頻制作的“微、粒”化原則是微視頻內容設計的首要策略。
3.2 “內容-技術”匹配策略
微視頻制作的“內容-技術”匹配策略指根據(jù)某一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的知識類型通過教學方法與視頻制作技術的優(yōu)化搭配,從而提高學習者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和愉悅性感知的策略。
根據(jù)廣義知識理論,廣義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狹義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技能)。程序性知識可進一步分為認知技能和動作技能;認知技能包括運用規(guī)則對外辦事的程序性知識(智慧技能)和運用規(guī)則對內調控的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動作技能指按一定的技術要求,通過練習而獲得的迅速、精確、流暢而嫻熟的身體運動能力[4]。微課視頻內容既包括描述客觀事實、解釋概念、闡述規(guī)律、講解理論等陳述性知識的展示,也包程序性知識展示,如語言、動作、書寫、操作等操作性示范。不同的知識類型的教學在方法上也有差異,根據(jù)微視頻短、小、精、透等特點,微課視頻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可歸納為兩類:口述講授法和操作示范法[5]。微課視頻的制作有多種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自由拍攝式、錄屏軟件錄制式、合成式。每一種制作方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有著優(yōu)勢與局限,教師根據(jù)知識內容的特點進行選擇,才能使知識點得到最好的呈現(xiàn),從而制作出高質量的微視頻。
3.3 開放生成策略
開放生成性指微視頻的制作的主體不局限于教師,學生受教師制作的微視頻內容的啟發(fā),可以通過修改和補充等形式重新生成帶有學生自己關于某主題或知識點的個性化的微視頻,并上傳至微資源中特定區(qū)域中,供其他學習者學習和評論,形成關于每一個微視頻的學習社區(qū),這樣不僅豐富了微課視頻類型和風格,還能提高學生使用微視頻資源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入境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克服泛在學習的缺乏深度的缺陷。而根據(jù)TAM模型,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對微課視頻資源有用性感知的最顯著的因素,而參與視頻創(chuàng)作的趣味性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有用性感知,也有益于學生易用性感知和愉悅性感知。
當然,微視頻資源真正實現(xiàn)開放與生成還需要教師在兩個層面做好微視頻資源的設計:一是在微觀層面,教師制作的視頻內容應具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二是在宏觀層面,即微視頻資源平臺應采用UGG(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使微課視頻資源的依托的平臺向學習者開放,要為學生生成自己的作品留有余地,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學習者和老師的充分互動,為學習者社會化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3.4 支架式介入策略
支架式介入原則指教師在學生利用微視頻學習時提供的及時有效的支持。這里用來形象地說明一種教學管理模式,指管理者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直至最后撤去支架。根據(jù)TAM模型的研究,教師行為是影響微視頻資源采納行為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有學習者、微視頻制作者和微資源構成的微課環(huán)境中,教師處于主導的作用,是微課程設計、開發(fā)和建設者,因此,在微課程的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和解惑,而且要開發(fā)學習資源、提供學習指導和評價學習效果等。如果教師對學生使用微課程較為關注并且投入的精力更多,學生會感受到微視頻課程很有用,會傾向使用該微視頻課程學習[6]。教師的有效介入包括及時反饋策略、“參與”激勵策、知識點的分層與聚合策、網(wǎng)眾生成資源質量的監(jiān)督與控制等策略,為學習提供支持,以保證資源的質量,增強學習者對資源的信任,提高了他們對資源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的水平,并帶給學習者愉悅的學習體驗。
3.5 系統(tǒng)策略
微視頻資源的建設必須考慮到微視頻的系統(tǒng)性,盡管單個的微視頻在知識點上具有“顆?!毙裕c其它視頻始終松散耦合的結構關系,但微視頻的課程化是微視頻資源建設的目標,最終是要為課程教學服務,微視頻只有按照一定的組織方式形成系統(tǒng)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教育教學功能,克服其碎片化弊端,促進學習者的知識、能力、態(tài)度和情感發(fā)展。除微視頻系統(tǒng)外,由微視頻學習者、微視頻資源的開發(fā)者(教師)和微視頻資源內容構成的微學習環(huán)境形成了一個大的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還同其更廣闊的外部資源環(huán)境一起構成更大的系統(tǒng),與其它在線學習系統(tǒng)進行“能量”交換。所以,微視頻課程資源庫的開發(fā)與管理應具備系統(tǒng)論的思想。
系統(tǒng)論有兩個重要的基本原則:整體性原則和動態(tài)性原則。微視頻資源建設整體性原則要求開發(fā)者和管理者要有整體思維觀念,全面考慮并巧妙利用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保證微視頻資源能激發(fā)學習者的有用性、易用性和愉悅性感知,增強其采納意愿,促使其接受行為。微視頻資源建設的動態(tài)性原則要求資源開發(fā)者和管理者要有開放的視野,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系統(tǒng),重視微視頻資源內容的進化,采取網(wǎng)眾互動生成策略,以保證資源系統(tǒng)的旺盛的生命力,贏得學習者的持久忠誠的采納意愿。
微視頻課程資源系統(tǒng)及基于技術模型的微視頻課程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策略可用圖1總結:
圖1 微視頻資源系統(tǒng)與基于技術模型的微視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管理策略
圖1展示了微視頻課程資源的系統(tǒng)性特征,以及基于技術模型的微視頻資源開發(fā)的策略,微視頻資源的系統(tǒng)性表現(xiàn)在微視頻資源內容的系統(tǒng)性,以學習中為中心的包括學習者、資源內容和資源開發(fā)者和管理者在內的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由其它泛在化學習資源構成的更大的外部環(huán)境。微視頻資源建設的出發(fā)點是用戶的需求,通過采取“開放生成管理策略、支架式介入管理策略、‘內容——技術’匹配的微視頻制作策略、‘微、?!O計策略”等提高用戶使用微視頻的有用性、易用性和愉悅性感知,促使其利用微視頻提高學習成績的動機水平,從而真正發(fā)揮微視頻資源的效用。
4結語
微視頻課程資源開發(fā)和管理承載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理念,學習者對微視頻的接受程度是微視頻課程資源建設質量的反映。本文以廣泛應用于分析信息技術接受程度的技術接受模型(TAM)作為理論框架分析影響學習者對微視頻接受意愿的因素,并以此理據(jù)分析了微課視頻資源開發(fā)和管理的策略,以期為微視頻課程資源建設的效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Davis, F. D.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Z].Ph. D.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1986.
[2]謝黎蓉.技術接受模型演變綜述[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 2014(3): 155-161.
[3]顏端武, 劉國曉. 近年來國外技術接受模型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情報, 2012(2): 167-177.
[4]孫敏.陳述性知識與英語認知[J].外語學刊,2007(1):134-137.
[5]王覓,賀斌,祝智庭. 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學,2013 (4):88-94.
[6]殷寶媛,于紀明.微課程采納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6):111-115.
(責任編輯侯中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