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用知信行理論評價社區(qū)糖尿病同伴支持健康教育模式較傳統(tǒng)醫(yī)患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方法 選取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診斷明確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醫(yī)患健康教育模式,由醫(yī)護人員授課;實驗組采取由社區(qū)糖尿病志愿者擔任組長。應用糖尿病健康教育知、信、行調查量表問卷進行教育前后評價?;灆z查對比兩組患者教育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情況。結果 實驗組參加糖尿病同伴支持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的知、信、行的影響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達標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 社區(qū)糖尿病同伴支持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可更好的改變患者的知、信、行,提高血糖控制及糖化血紅蛋白的達標率。
關鍵詞:知信行理論;糖尿??;同伴支持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評價;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們發(fā)生行為改變。但此種改變必須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即知識、信念和行為改變。知信行理論是有關行為改變的理論,該理論認為行為改變是目標,為達到行為改變,必須有知知(知識和學習)作為基礎,要有信(正確的信念和積極的態(tài)度)作為動力,行(改變了不良生活行為,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參與治療)是目的,患者對保持健康的行為已有明確的認識,并且積極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參與治療。只有人們了解了有關的健康教育知識,建立起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tài)度,才有可能主動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改變健康危害行為。本文就兩種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的知、性、行的影響觀察及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情況進行比較,以探討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 6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4.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血糖水平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40例,高中以下15例,文盲5例。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合2010年版中華糖尿病學會(CDS)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以及近6個月內并發(fā)心腦血管意外,排除惡性腫瘤、妊娠糖尿病等患者;②居住在本院轄區(qū)內;③確診糖尿病時間大于1個月;④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同伴教育活動。
1.2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醫(yī)患健康教育模式,在患者住院期間,由本院醫(yī)生、護士對患者進行相關糖尿病知識的講解。
1.3實驗組采用糖尿病同伴支持教育模式。實驗組同伴教育模式小組組長的選擇標準 ①患2型糖尿病病程大于1年,自身血糖控制良好, HbA1c <7.5%;②性格開朗、有奉獻精神,熱心傳播健康知識,自愿參加同伴教育;③高中以上文化,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口齒清楚,善于表達;④有一定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感召力;⑤有胰島素注射治療經(jīng)歷者優(yōu)先。篩選出3名同伴教育組長,由我院糖尿病??漆t(yī)、護士對其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糖尿病基本防治知識、健康教育的內容、同伴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并愿意為自愿加入糖尿病同伴支持健康教育小組的社區(qū)糖尿病患者授課。
1.4同伴支持教育模式的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30例患者分為3組,各有一位組長。利用我院健康教育室或當?shù)厣鐓^(qū)居民活動室進行交流活動;活動爭取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參與。活動內容由我院糖尿病管理小組選擇1個或2個主題進行;活動現(xiàn)場派1名糖尿病專科醫(yī)生或護理人員督導;采取觀看糖尿病教育影視資料、小組成員圍繞主題討論、交流血糖控制、飲食、運動經(jīng)驗等形式。
1.5兩組患者均每個月3次活動,活動60~90min/次,共6次的健康教育。
1.6健康教育內容[2] 兩組健康教育內容基本相同,包括①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識;②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運動注意事項、控制體重、戒煙限酒;③心理調適,消除消除患病之初的抑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并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④規(guī)律用藥、定期測量血糖⑤糖尿病足的預防,足部護理知識;⑥胰島素應用的意義、作用、應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
1.7觀察評價指標 我院自行設計糖尿病患者知信行量表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糖尿病防治知識:科學飲食、控制體重、規(guī)律運動、血糖監(jiān)測、規(guī)范治療及足部護理方面的30個選擇題,每題1分,共30分。該量表分為好、中、差三個檔次,其中好:得分>28分;中:21~28分;差<21分為差。對兩組患者教育前后進行評價。
1.8血液生化指標 空腹血糖(FBG)非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血糖達標的判定標準據(jù)《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控制目標: 空腹血糖達標標準為3.9~7.2mmol/L、非空腹達標標準為≤10mmol/L,HbAlc以<7%為治療達標標準,對患者相關血糖達標率進行計算。
1.9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數(shù)資料比較應用?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糖尿病患者經(jīng)過兩種不同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后,對知信行影響比較, 經(jīng)比較,實驗組患者糖尿病知信行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教育前后問卷得分、血糖達標率比較,實驗組患者問卷得分>28分及相關血糖指標達標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3]
隨著我國已漸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為9.7%,患者總數(shù)達9240萬,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 如何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促進糖尿病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實施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是當前醫(yī)護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而目前國內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仍以醫(yī)患健康教育模式為主,傳統(tǒng)的醫(yī)護人員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患者被動參與,服從醫(yī)生安排,患者的作用未重視,醫(yī)生很難做到連續(xù)性隨訪。
同伴支持教育模式教傳統(tǒng)的醫(yī)患健康教育模式,其對糖尿病患者知信行影響意義深遠,潛移默化更具優(yōu)勢。醫(yī)護人員全程參與監(jiān)督活動,與小組長一起備課選題,組員與醫(yī)護之間保持密切聯(lián)系,防止糖尿病治療的誤區(qū)和錯誤信息的交流,知:搭建了醫(yī)患間之間、患者之間交流和互動的平臺,更有助于對糖尿病防治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信:同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利于消除不良情緒,保持愉悅心情成員所獲得的進步將有助于提高改變行為的信心;行:通過同伴支持小組組員互相交流成功經(jīng)驗,有助于引導向周圍有經(jīng)驗的人學習,有利于發(fā)展社交的技能,有利于行為的效仿,有利于人際間的學習,有利于關愛他人和自己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依從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同伴健康教育后該組患者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控制率明顯提高,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明顯升高,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從而達到預防慢性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該模式無需太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技術,值得向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站和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鞠昌萍,孫子林,金暉,劉莉莉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3):2139-2142.
[2]招麗媼,譚曉雪,劉紅瑞.健康教育路徑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J] .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07):6-8.
[3]賴澤銳,張潔宜.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2,18(17):157-158.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