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101例艾灸盒溫灸治療腹部術后尿潴留的療效。方法 將101例患者按發(fā)生尿潴留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58例,對照組43例。觀察組予艾灸盒艾灸關元穴、氣海穴、中極穴15~20min;對照組予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0.5mg,分別注入雙側足三里穴;無效者則給予導尿。觀察2組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平均有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利用艾灸盒進行關元、氣海、中極等穴位溫灸法治療腹部術后尿潴留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艾灸盒;腹部術后;尿潴留
艾灸盒溫灸是指將艾絨或艾條點燃后置于艾灸盒內,艾灸的溫熱及藥物效應刺激局部穴位。尿液潴留在膀胱內,有尿意但排不出,經(jīng)聽流水聲、熱敷、按摩等措施能排尿,或排尿過程時斷時續(xù),時間>10min為排尿困難;有尿意,誘導30 min后仍不能自行排尿,膀胱處于充盈狀態(tài)稱為尿潴留。腹部手術后發(fā)生尿潴留在臨床上很常見,如不及時處理,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尿潴留過久還常引起膀胱炎。本院自2012年3月~2015年5月對普外科開始實行艾灸盒溫灸關元、中極、氣海3個穴位,治療腹部術后尿潴留,效果良好,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3月~2015年5月行腹部手術,術前排尿正常,術后發(fā)生排尿不暢,診斷為術后尿潴留患者101例。按發(fā)生尿潴留的先后順序,單號為觀察組,雙號為對照組;觀察組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齡22~85歲,平均年齡為(63.21±14.20)歲;其中疝氣手術22例,闌尾炎手術20例,膽囊手術16例。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25~86歲,平均年齡(62.85±14.10)歲,其中疝氣手術20例,闌尾炎手術14例,膽囊手術9例,2組患者在年齡、病情、手術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管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的診斷標準[1]:小便不利,或小便閉塞不通,小便脹痛,尿道無澀痛,判定為尿潴留。西醫(yī)診斷標準:①術后6~8h不能自行排尿;②有明顯的尿意感,下腹脹滿,膀胱充盈;體檢恥骨上區(qū)有膨隆腫物,按之有波動感,叩診呈濁音[2]。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 觀察組予艾灸盒艾灸關元穴、氣海穴、中極穴15~20min;對照組予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0.5mg分別注入雙側足三里穴;無效者則給予導尿。上述2種方法均由指定的2位中醫(yī)責任護士執(zhí)行,以保證定穴準確。
1.3.2取穴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2346-90)《經(jīng)穴部位》[3]中的穴位定位。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與臍中下3寸;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1.5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1.3.3操作方法
1.3.3.1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法 患者取平臥位,小腿屈曲取足三里,選用5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針0.5 mg,常規(guī)消毒后,直刺所取穴位(1.0~1.5寸),回抽無回血,患者自覺小腿酸麻脹重,直至足尖,即\"得氣\"后注入,同法注射對側穴位,每穴0.5mg。
1.3.3.2艾灸操作方法 ①操作者取約5cm長的艾條,放于4孔或2孔的艾灸盒,卡住艾條,再點燃,使艾條緩慢發(fā)熱。②患者取平臥位,暴露下腹部,注意保暖,取腹前正中線,從臍部下方開始平放艾灸盒,置于中極、關元、氣海三穴上方一起施灸,單次艾灸15~20 min,患者感溫熱舒適,皮膚略微潮紅為宜。治療結束30 min內無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再次干預。2次干預效果不理想者,給予導尿。③艾灸盒溫灸護理注意事項:艾灸時以患者感微熱為宜,施灸過程中盡量創(chuàng)造隱私環(huán)境,操作人員離開床旁,但需加強巡視,觀察局部皮膚及患者的主訴,患者全身放松。注意患者保暖,防止灸盒跌翻,必要時給予約束帶固定灸盒。為防止燙傷,在局部皮膚先涂以濕潤燒傷膏,并放一塊無菌紗布隔離,如果實施溫灸過程中患者仍感溫度過高,可適當抬高灸盒幾秒鐘后再放下。如果患者有泌尿系出血、腹部傷口等情況應禁止溫灸。
1.4療效評定 經(jīng)上述方法治療后30min內能自行排尿者為顯效;2h內能自行排尿者為有效;2h后仍不能自行排尿而腹脹難忍,需人工導尿者為無效[2]。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觀察資料采用SPSS 13.0軟件包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l
3討論
3.1尿潴留發(fā)病機理 尿潴留屬中醫(yī)學\"癃閉\"范疇,中醫(yī)認為其病因多因外傷致筋脈瘀滯,阻塞了膀胱水道導致氣化不利,故小便不通、腹脹疼痛而成\"癃閉\"。本病癥多因膀胱經(jīng)脈受損,經(jīng)氣郁閉,氣機不暢,下焦功能失用而致。
3.2利用艾灸盒溫灸中極、關元、氣海穴位治療外科術后尿潴留效果顯著,《本草正》:\"艾葉,能通十二經(jīng)脈,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艾灸溫熱效應,能刺激并作用于人體的經(jīng)絡腧穴,具有宣導氣血、調暢氣機、促進膀胱氣化、通利小便的作用。艾火的熱力和通陽功效,使熱透皮膚,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舒緩括約肌,加強傳導功能,使排尿通暢。中極穴是任脈上膀胱的募穴,具有調理膀胱,促進氣化的功效。關元乃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的交會穴,溫補下元,鼓舞膀胱氣化,以達啟閉通便之功。氣海是任脈的腧穴,有補氣行氣之功效。中極、關元、氣海3個穴位相鄰,分布于腹正中線膀胱區(qū)域,是任脈本經(jīng)穴,為治療癃閉癥之主要穴位。艾灸以上諸穴,能溫陽固腎、培補元氣、行氣利水,使膀胱氣化得利,達到小便自通的目的。本研究顯示,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尿潴留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艾灸易于操作、安全、患者痛苦少,在臨床實踐中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施灸過程中較穴位注射患者舒適度高,不受周圍環(huán)境干擾。該方沙取材方便,操作便捷,費用低廉,效果顯著,患者樂于接受。
3.3為盡早解除患者尿漪留的痛苦,減輕患者心理上的壓力,避免導尿可能導致的尿道損傷、尿道感染等并發(fā)癥。利用艾灸盒進行關元、氣海、中極三個穴位溫灸法治療腹部術后尿潴留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44.
[2]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經(jīng)穴部位[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0:21.
[3]韓勇.《傷寒論》以通為治思想初探[J].中醫(yī)雜志,2011,52(18):1615~161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