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對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人工氣道管理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月~6月在我院ICU建立人工氣道的82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ICU建立人工氣道的97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集束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發(fā)生率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為2.06%,明顯短于對照組的9.76%,VAP發(fā)生率為8.25%,也低于對照組的14.63%,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6.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ICU建立人工氣道患者采用集束化護理干預,能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干預;人工氣道;重癥監(jiān)護;并發(fā)癥
人工氣道是指通過 鼻腔或口腔或直接在上呼吸道 置入導管而形成的氣體通道,它是保證患者呼吸 道通暢、防止氣道堵塞的重要措施[1]。人工氣道的建立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在危重病搶救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維持人工氣道期間,往往會發(fā)生意外拔管和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 嚴重威脅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集束化干預(Bundles of care)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難治的臨床疾患[2]。我科自2014年初將集束化護理引入人工氣道的管理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選取2014年1月~6月在我院ICU建立人工氣道的82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ICU建立人工氣道的97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男58例,女39例;年齡18~72歲,平均(52.9±8.2)歲;其中氣管插管患者68例,氣管切開29例;原發(fā)病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25例,腦血管意外44例,心肺復蘇后12例,多發(fā)復合傷10例,其它6例。對照組男45例,女37例;年齡20~75歲,平均(53.7±7.9)歲;其中氣管插管患者57例,氣管切開25例;原發(fā)病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22例,腦血管意外35例,心肺復蘇后10例,多發(fā)復合傷5例,其它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人工氣道種類、原發(fā)病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治療與護理,嚴格無菌操作,嚴格洗手制度,妥善固定導管,保持氣道通暢;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集束化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①采取合理體位: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規(guī)定:為預防VAP的發(fā)生,應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45°;②加強人工氣道管理:包括注意氣囊壓力、合理氣道濕化、持續(xù)聲門下吸引等措施;③加強基礎護理,嚴格控制口腔護理質量:研究證明: 口腔衛(wèi)生狀況的好壞與VAP的發(fā)生有直接關系,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及良好的口腔護理可降低VAP的發(fā)生率。④嚴密生命體征監(jiān)測,觀察藥物療效及副反應,監(jiān)測血電解質、血液生化、血氣等各項指標;⑤注意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家屬交流和溝通,條件允許時可讓家屬探望或視屏通話,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⑥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加強對實習生、進修生、低年資者的培訓, 每月隨機進行2名醫(yī)務人員手消毒效果監(jiān)測。
1.3評價指標 在患者拔出人工氣道或轉出ICU時進行評價,比較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VAP發(fā)生率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情況。非計劃拔管依據人工氣道治療期間的記錄進行統(tǒng)計;肺部感染依據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判斷;滿意度調查參照張會芝等[3]編制的出院患者護理滿意度問卷,問卷分為5個維度共12個條目,該量表12 個條目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4,內容效度各條目CVI為0.8~1.0,全部條目的平均CVI為0.98。所有問卷均當場回收,共發(fā)放問卷179份,回收179份,回收率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VAP發(fā)生情況以及滿意度情況比較,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為2.06%,明顯短于對照組的9.76%,VAP發(fā)生率為8.25%,也低于對照組的14.63%,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6.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集束化護理是積極有效 實施循證實踐指南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充分應用已被臨床實踐 證實了的人工氣道管理方法,促進并落實循證實踐指南在臨床中的具體操作,從而達到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的目的[4]。人工氣道建立后,呼吸道正常的加溫、濕化、清潔、過濾等功能基本喪失,呼吸道 黏膜干燥,纖毛運動功能減弱[5],加上口咽部植入菌的增加和機體自身防御能力的降低,極易引發(fā)肺部感染。集束化護理從循證護理的角度出發(fā),對能夠引起肺部感染 的一系列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 干預措施,從而達到預防VAP的目的。
ICU處于隔離的環(huán)境,當患者因生理危機住進監(jiān)護病房時,家屬也同時陷入了心理危機。目前護理人員的照顧重點 大多是維持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忽略了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而和患者溝通、健康教育等隱性工作得不到落實或落實不到位, 易引起患者和家屬滿意度降低。在運用集束化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有助于我們主動去關注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需求,尊重患者及家屬的內心感受,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本研究中觀察組中高達93.81%的患者及家屬對我們的工作表示滿意,這說明我們的護士在工作中注意到了對患者及家屬心理需要的滿足并贏得了他們的認可。
參考文獻:
[1]何英,李曉娟,羅映紅.機械通氣患者人工氣道的集束化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5):98-100.
[2]陳永強.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與中心靜脈導管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0):889-891.
[3]張會芝,姬萍,葉芳.出院患者護理滿意度問卷初步編制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0,31(2):34-31.
[4]梅盤琴.ICU 人工氣道患者的集束化護理干預效果觀察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3,35(6):953.
[5]陳永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呼吸機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197-200.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