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897人次的真空采血總結(jié)影響真空采血成功率的常見問題,包括采血對象的血管情況、影響溶血的因素、標本量過多過少的因素、血液凝固的因素、血液污染真空管外因素、皮下血腫等,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有效提高真空采血的成功率。
關(guān)鍵詞:真空采血;常見問題;防范措施
目前,真空負壓采血系統(tǒng)已普遍應(yīng)用于臨床,血液標本的采集用真空采血系統(tǒng)已成為主流,其使用對提高檢驗質(zhì)量、防止生物污染、規(guī)范采血技術(shù)、提高工作效率等均有好處[1]。筆者對靜脈采血過程中發(fā)生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應(yīng)的對策,收到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3年1月~12月入住我科進行采血的患者897例,其中男527例,女370例,65歲以上老人198例,10歲以下28例。均采用真空負壓采血系統(tǒng)靜脈采血,為7號一次性靜脈采血針,雙向針頭,末端有一密封橡皮套,無菌、無毒、無熱源、BO滅菌且標有刻度的無菌真空采血管(江西益康醫(yī)療機器集團有限公司,規(guī)格為0.8×26,深綠色)
2 采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溶血 靜脈穿刺困難,由于患者本身血管彈性差,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靜脈充盈不良,靜脈塌陷,管腔變小,使血液流入負壓管內(nèi)緩慢,造成溶血;或由于采血時間延長,采血量小于試管指定容量,使試管仍殘留負壓,溶解在血液中的氣則溢出,造成紅細胞膨脹導致紅細胞破裂引起溶血;運輸過程中劇烈震蕩和顛倒混勻次數(shù)過多。醫(yī)護人員在為患者采集血樣時,將止血帶扎的時間過長或扎得過緊。止血帶扎得太緊或太長,都能增加患者血管的壓力,當真空采血針頭穿破血管時,血液注入真空管的速度會大大叫快,導致紅細胞短時間內(nèi)受到強烈沖擊而破裂,或者在注入試管時產(chǎn)生氣泡,因此產(chǎn)生溶血。
2.2標本量過多或過少 真空管內(nèi)負壓過高或過低甚至無負壓,臨床中我們會經(jīng)常碰到明明采血針頭已經(jīng)在血管內(nèi)且有明顯的回血,但是血液無法流入試管內(nèi)或流入量不足,這是真空負壓低或無負壓造成的,特別是采集血沉標本時,幾乎沒有一次能抽夠標準的1.6ml,反之標本量過多是因為真空管負壓過高血流速度過快,護士來不及分離針頭與真空管,造成血液浪費。在需要同時采集多管血液標本時,采集順序錯亂,致使負壓不過標本量過少。
2.3血液凝固 在抽血的過程中,有時因要同時采集多管血標本進行不同的實驗室檢查,含有抗凝劑的真空負壓管未能及時搖勻,或采集的血量不足都會導致血液凝固的發(fā)生。在采集年老體弱患者的血液時,由于血流速度過慢,導致未能使血液與抗凝劑充分接觸而造成血液凝固。
2.4血液污染真空管外的標簽或床單位 在采血結(jié)束由于真空管內(nèi)壓力不夠,拔出針頭時,由于頭皮針內(nèi)的血液未完全流入真空管內(nèi)或更換試管時針頭未完全刺入管內(nèi),血液均容易溢出,造成污染。
2.5皮下淤血 按壓時間少;按壓方法不正確;操作技術(shù)不過關(guān),穿刺過深或過淺,均可使針頭斜面1/2在血管內(nèi),1/2在血管外,血液流入皮下,造成皮下淤血。
3 防范對策
3.1正確選擇采集血液的靜脈血管部位,臨床上一般選擇肘正中靜脈,盡量不選擇太細的靜脈。對外周靜脈采血困難者采血前將局部熱敷,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局部靜脈充盈,易于穿刺。針頭斜面緊貼血管壁者,可稍變換針頭角度即可[2]。采血時止血帶不宜捆扎時間過長,使靜脈暫時充盈,加快抽血速度,防止溶血。標本運輸過程中及顛倒混勻時勿劇烈震蕩,盡量保持平衡。需要采集多管血樣時,要掌握好正確的順序,應(yīng)先抽血清管,再抽放有其它特殊抗凝劑的試管[3],并且及時搖勻,搖勻是動作力度要把握好,以輕柔為佳,切忌劇烈搖晃,以減少溶血機會。送檢標本要及時,放置時間不能超過1h,送檢要有專人負責,送檢過程中避免血液樣本發(fā)生劇烈搖晃。
3.2在抽血前準備多根試管或注射器 真空采血管由廠家生產(chǎn)時密封,使用時不可松動管蓋以防真空消失。但有無真空無法用肉眼識別,在應(yīng)用前也不可能先檢測管內(nèi)真空以排除廢管,因此存在穿刺成功但刺入采血管后卻采不出血或血量不夠的情況。應(yīng)對方法是在采血前檢查試管有無裂隙或試管塞是否松動,同時另備3~5個試管,在確定靜脈穿刺成功的情況下連接更換試管時動作應(yīng)迅速,瞬間刺入試管內(nèi),以免破壞試管真空,如遇無血液流出應(yīng)立即更換采血管或可以分離管塞穿刺針,連接注射器抽出血液,或者用注射器直接抽吸試管內(nèi)空氣,使之形成負壓以吸出血液。抽血時還應(yīng)主要多根試管的采血先后順序問題。臨床經(jīng)驗告訴我們像血沉、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經(jīng)常會碰到因試管內(nèi)負壓有限而導致血標本不足,所以在抽血時盡量先抽紅、黃試管,再抽上述這些試管,避免因真空采血真內(nèi)的血量損失。
3.3真空采血同時采集多管血標本為防止血液凝固,應(yīng)先采血清管,如紅頭管或黃頭管,后采抗凝試管,如血沉、血常規(guī)、凝血試管,采集完抗凝管后應(yīng)立即左右輕輕搖動,使血液和抗凝劑充分混勻,動作要輕柔。這點真空采血試管的先后順序是和我們平常用注射器采集血標本的順便是相反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單獨采集血沉標本時,主張直接用注射器進行采血,以保證獲得準確的檢驗血量。
3.4抽夠血量后 先松開止血帶然后將采血針頭軟管反折再拔針,將拔出的針頭呈一條直線抬高,待針頭管內(nèi)的血全部流入試管內(nèi)以后再分離針頭與真空管,這樣既避免浪費血液又可以避免污染床單位或管外標簽。
3.5做好健康教育,采血完畢后囑患者或家屬按壓時間大于5min;按壓方法正確,棉簽與血管走向平行,按壓針眼處以及上方,預防皮下出血。交代其壓迫時要稍有力度,中途不能松開,不能來回在穿刺部位揉,肘正中靜脈采血后不宜屈肘,屈肘會直接壓迫肘正中靜脈血管壁,使血液更容易從針眼流出,伸肘可使靜脈伸展不彎曲,穿刺點壓迫不移位,能有效防止穿刺點滲血[4]。不斷提高抽血技術(shù),掌握入針方法。如出現(xiàn)皮下淤血,早期冷敷,48h后可熱敷[5-7]。
4 小結(jié)
通過分析真空采血系統(tǒng)采血時出現(xiàn)的問題,積極探索并采取一系列應(yīng)對措施,以利于工作改進,為臨床真空采血提供參考,從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真空采血法是安全、簡單、快捷、準確、可靠的采血方法,我們只有在使用中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優(yōu)點,保證醫(yī)患雙方的安全,提高血標本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蔣斌.真空采血在臨床上的應(yīng)用及探討[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28):148.
[2]謝志萍.外周靜脈采集血標本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華現(xiàn)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6,9(5):434.
[3]郭英.真空采血器采集血標本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08.12(6):176.
[4]蘇寶香.靜脈抽血后減少皮下淤血的方法與探討[J].現(xiàn)代護理,2006,12(133):907.
[5]王偉,趙禎瑜,楊繼芳.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的巧利用[J].護理研究,2008,22(12A):321.
[6]韋亞琴.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針組件的妙用[J].護理研究,2008,22(10C):2811.
[7]吳紅霞,劉峰,徐小琳.介紹一種一次性采血、輸液多用針[J].護理研究,2010,24(2A):37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