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胸膜間阻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可行性及療效。方法 門診FD患者88例,按餐后不適綜合癥(PDS 24例)、上腹痛綜合癥(EPS 28例)和PDS重疊(EPS 36例)三個亞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帕羅西汀、甲氧氯普胺、奧美拉唑口服,療程8w,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肋膈隱窩入路胸膜間阻滯,1次/w,4次為1療程。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后1年分別對患者行視覺模擬評分(VAS)、餐后不適程度(Nepean Dyspepsia Index)、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療效評價。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疼痛均明顯減輕,餐后不適、焦慮或抑郁癥狀顯著改善,P<0.05,VAS及SCL-90明顯下降,以治療組療效為著,且持續(xù)時間較長,P<0.05。結論 經(jīng)肋膈隱窩入路胸膜間阻滯治療FD操作簡便易行,療效安全而持久。
關鍵詞:阻滯;胸膜間;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FGIDs),缺乏能解釋這些癥狀的結構性疾病的證據(jù)并除外胃食管返流疾病[1]。胸膜間阻滯(IPB)是治療胸背部及上腹痛的有效方法,而且IPB通過阻滯內(nèi)臟大小神經(jīng)明顯增加胃腸動力,促其排空,改善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等癥狀。本文探討經(jīng)肋膈隱窩入路胸膜間阻滯治療FD的可行性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6年6月~2013年8月門診收治FD患者88例,表現(xiàn)為上腹痛、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燒灼感等,男32例,女56例,年齡22~60歲,病史6個月~6年,平均18個月?;颊甙床秃蟛贿m綜合征(PDS)、上腹痛綜合征(EPS)和EPS疊加PDS三個亞型分組,其中PDS 24例,EPS 28例,PDS疊加EPS 36例。按亞型隨機分為兩組,即上腹痛(28例+36例)和餐后不適(24例+3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上腹痛每組各32例,餐后不適每組各30例,無肺氣腫、心肝腎功能不全,胃鏡及化驗均無異常。
1.2診斷標準[2] FD必須包括:①以下一項或多項:⑴餐后飽脹不適;⑵早飽感;⑶上腹痛;⑷上腹燒灼感;②沒有可以緩解上述癥狀的結構性疾病證據(jù)(包括胃鏡檢查);PDS診斷標準:必須包括以下一項或兩項:①發(fā)生在進食平常餐量后飽脹不適/每周發(fā)作數(shù)次;②早飽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進食,每周發(fā)作數(shù)次;EPS診斷標準:必須包括以下所有條件:①至少中等程度的中上腹疼痛或燒灼感,至少1次/w;②疼痛為間斷性;③不放散或不出現(xiàn)在腹部其它區(qū)域;④排便排氣后不緩解;⑤不符合膽囊或Odd括約肌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診斷前癥狀至少6個月,近3月符合上述標準。
1.3方法 ①對照組:帕羅西汀10mg,1次/d,口服,3d后改為20mg,1次/d;胃復安10mg,3次/d,奧美拉唑150mg,2次/d,口服,療程8w;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肋膈隱窩入路胸膜間阻滯?;颊呷〗扰P位,以患側腋中線第9肋上緣為穿刺點,以20ml7#針頭注射器緩慢垂直進針,以阻力消失法確定進入肋膈隱窩處的胸膜腔,深度為2~3cm,回抽無氣無血,將0.3%羅哌卡因18ml+利美達松1mg+維生素B12500μg共20ml消炎鎮(zhèn)痛液緩慢注入此腔,注畢頭側稍低平臥15min。1次/w,4次為1療程。
1.4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3](VAS),\"0\"分代表無痛,\"10\"分表示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臨床評定以\"0~2\"分為\"優(yōu)\",\"3~5\"分為\"良\",\"6~8\"分為\"可\",\"8\"分為\"差\";②餐后不適程度評價,采用尼平消化不良癥狀指數(shù)評分系統(tǒng)[4](NDI),根據(jù)其程度分為輕,中,重三等級;③精神癥狀評分:采用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5],量表由90個項目組成,分9個因子,每項按5級評分:0分無癥狀,4分嚴重。治療前由同一心理咨詢師指導患者填寫量表,文化程度低者由咨詢師念與患者聽,予以解釋并代填寫。
1.5統(tǒng)計分析 以SPSS17.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檢,計量資料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應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1個月兩組上腹痛、餐后不適均有緩解,但治療組改善更明顯,P<0.05;治療后1年治療組疼痛、餐后不適仍明顯緩解,P<0.05,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表2;治療后1個月和1年兩組SCL-90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治療后1個月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1年治療組SCL-90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3。
3 結論
FD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常伴抑郁和焦慮等癥狀,累及中樞內(nèi)分泌機制和自主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交感神經(jīng)阻滯術被認為是緩解慢性痛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胸膜間阻滯治療上腹痛的機理為阻滯胸交感神經(jīng)和內(nèi)臟大小神經(jīng),通過阻滯胸交感神經(jīng)和內(nèi)臟大小神經(jīng),降低了內(nèi)臟神經(jīng)敏感性,阻斷了中樞認知(焦慮、抑郁等)和外周感知(內(nèi)臟疼痛)等的聯(lián)系環(huán)路,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并緩解焦慮抑郁等癥狀。阻滯內(nèi)臟大小神經(jīng)的交感纖維后胃腸蠕動明顯增加,促進胃排空,進而緩解餐后不適癥狀。
經(jīng)肋膈隱窩入路胸膜間阻滯治療FD,治療后患者疼痛明顯緩解,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鎮(zhèn)痛效果更好,維持時間更長,P<0.05;抑郁和焦慮等癥狀均改善,治療后6個月治療組在此方面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此治療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可在門診實施。
參考文獻:
[1]Lacy BE,Talley NJ,Locke GR 3rd,et al.Review article: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and 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Pharmacol Ther,2012,36(1):3-15.
[2]趙卡冰,楊云生.羅馬Ⅱ與羅馬Ⅲ診斷標準的比較與體會[J].臨床消化科雜志,2010,22(1):3-5.
[3]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23(12):1925.
[4]Talley.Development of a new dyspepsia impact scale:the Nepean Dyspepsi Index[J].Alimentary PharmacologyTherapeutics,1999,13(2):225-235.
[5]王擁軍.神經(jīng)病學臨床評定量表[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5:112-11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