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腹腔鏡下胃局部切除術在治療胃良性腫瘤中的臨床療效,以此為臨床醫(yī)學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jù)。方法 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胃良性腫瘤患者,共50例,并以此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對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實驗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的開腹切除術進行臨床治療,實驗組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胃局部切除術進行臨床治療。比較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程三方面指標。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程三方面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腹腔鏡下胃局部切除術在治療胃良性腫瘤中,有其肯定的臨床應用價值性,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長與住院時程,進而減輕患者的病癥痛苦及其經濟負擔,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胃局部切除術;胃良性腫瘤;療效評價
據(jù)相關的臨床醫(yī)學研究顯示[1],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會給患者帶來眾多的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會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已然不能成為當今臨床治療中的最佳治療方式。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在治療臨床各類疾病中的臨床應用范圍也隨之廣泛,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應用價值[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胃良性腫瘤患者,共50例,并以此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對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實驗組。實驗組中有26例患者,男性患者占14例,女性患者占12例,年齡均在33~63歲,平均年齡(47.12±5.56)歲;對照組中有24例患者,男性患者占13例,女性患者占11例,年齡均在32~63歲,平均年齡(47.11±5.55)歲。所有入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上的腹部疼痛、嘔血、黑便等主要的臨床癥狀,且排除心、肝、腎等器官發(fā)生嚴重病變者。比較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jù)之間可以進行良好的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的開腹切除術進行臨床治療,實驗組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胃局部切除術進行臨床治療。其中,實驗組的具體治療措施,如下:患者以仰臥位的姿勢進行手術治療,臨床醫(yī)生用腹腔鏡置入臍部,并調整角度為30°,以左側上部為操作孔,右側上部為輔助性操作孔,使其病灶部位得以完全暴露,將腹腔鏡的氣壓值調為14 mmHg左右,觀察患者的病灶部位,并對其進行具體定位。若發(fā)現(xiàn)患者的病灶部位黏膜較為完整,則采用腫瘤剝離法進行切除[3];若患者的胃部邊緣有明顯病灶,則對其胃壁層進行切除。在手術之后,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性抗生素治療,如:對患者靜脈滴注劑量為100 ml的甲硝唑等。
1.3觀察項目 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程三方面指標。若患者上述數(shù)據(jù)均相對較低,則代表該組的治療方式相對越佳。
1.4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與對照組中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程的研究數(shù)據(jù),均在本次的研究結束之后,準確無誤的記錄于SPSS 17.0統(tǒng)計系統(tǒng)中,其中,統(tǒng)計方法主要以計量資料為主,并采用T檢驗,以(x±s)的形式進行表示,若P<0.05,則代表實驗組與對照組中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程之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程三方面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據(jù)相關的臨床醫(yī)學研究顯示[4],采用腹腔鏡胃局部切除術的方式治療胃良性腫瘤,有其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快的促進患者的康復速度,而在實施該種手術的過程中,臨床醫(yī)生應密切注意以下幾點:①全面掌握患者的手術適應能力,在手術進行之前,對患者的腫瘤病變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在患者的各項生理體征達到了手術標準之后,再予以實施腹腔鏡胃局部切除術[5]。②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應對患者的病灶部位進行精確的定位,充分利用腹腔鏡對病灶內部的結構粘連組織進行有效分析及切除。③根據(jù)患者的病灶類型選擇腫瘤的切除方式,盡量保證患者胃部黏膜的完整性。
根據(jù)本次的研究,可以得出: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程三方面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長為(60.13±12.33)min,平均術中出血量為(63.17±10.51)mL,平均住院時程為(5.01±3.01)d;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長為(110.16±12.31)min,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21.03±10.17)mL,平均住院時程為(7.91±3.11)d。這也由此證明了,與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胃局部切除術在治療胃良性腫瘤中,更具有其肯定的臨床應用價值性。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胃局部切除術在治療胃良性腫瘤中,有其肯定的臨床應用價值性,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長與住院時程,進而減輕患者的病癥痛苦及其經濟負擔,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屠惠明,費伯建,翁鳶,等.胃鏡及超聲胃鏡聯(lián)合胸腹腔鏡簡捷微創(chuàng)切除上消化道良性腫瘤[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04(6):461-466.
[2]王微,白楊,孔靜,等.經單孔腹腔鏡治療胃良性疾病患者的手術配合[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6):16-17.
[3]姜孔升.淺談胃腸外科手術中腹腔鏡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19(7):101-102.
[4]黃漢濤,張蓓,楊勇,等.內鏡輔助腹腔鏡胃腸道良性腫瘤切除術29例體會[J].臨床外科雜志,2012,20(5):335-337.
[5]蘇學良.腹腔鏡與內鏡聯(lián)合手術治療胃腸道腫瘤效果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7):561-562.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