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對長沙醫(yī)學院學生足癬患病情況的調查分析,了解長沙醫(yī)學院學生足癬的流行病學特點,指導足癬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對我院(長沙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320例皮膚科門診患者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患者基本資料、患病部位、患病時間、就診時間、既往用藥情況等。結果 調查320例足癬患者,男性患者210例,女性患者110例,男性患病率65.6%,女性患病率34.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患病部位多集中于第3、4腳趾間和第4、5腳趾間。結論 男性足癬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有待進一步加強足癬的防病意識,切斷足癬的傳播途徑,及時有效地治療。
關鍵詞:足癬;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皮膚科門診患者
足癬是由皮膚絲狀菌引起的一種最常見的淺部皮膚真菌病[1]。該病多發(fā)于青壯年,病程長、易復發(fā),瘙癢、脫屑、水皰、裂口等癥狀。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8月~2014年10月的320例湖南省長沙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門診科足癬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0例,女110例。年齡18~25歲,病程為2~5年,所有臨床觀察患者在年齡、病程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本人知情同意者入組。
1.2方法 自行設計表格,對每一位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就診時間,基本人口學資料如性別,年齡,職業(yè),教育水平和居住樓層,以及臨床特征如患病部位,患病時間,和是否堅持用藥。對調查對象足癬患病情況詳細詢問、檢査,如實填寫調查表。
1.3診斷標準 滿足西醫(yī)診斷標準并且鏡檢真菌為陽性。
1.4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皮膚性病學》第6版[2]確定:①趾間浸漬,覆以白皮,常伴惡臭?;蜃沲拧⒆憔壢杭?,干燥脫屑?;蜃愀?、足緣甚至整個足跖皮膚肥厚、干燥、皸裂。自覺劇癢,夏季尤甚;②足部多汗者易患本??;③真菌培養(yǎng)和鏡檢多為陽性。
1.5觀察指標 患病部位、患病時間、就診時間、既往用藥情況以及足癬患者的基本人口學資料
1.6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對本文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基本人口學資料分布 足癬患者以男性為主,男性患者約為女性患者的2倍數(shù);年齡集中于16~50歲的中青年,兒童和老人少見;職業(yè)分布以體力勞動者和學生為主,腦力勞動者很少;教育水平以大學水平為主,小學及以下最少;居住樓層以三樓以下為主,超過80%的患者居住在三樓以下的樓層。人口學資料分層的各項比較經χ2檢驗,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臨床特征分布 進一步臨床特征分析顯示,足癬患者的患病部位多集中于第3、4腳趾間(49.7%)和第4、5腳趾間(30%),兩者合計約80%;患病時間以2~5年為主(57.5%),其次是5年以上(32.5%),90%的患者病程超過2年;既往用藥情況顯示超過1/2的患者曾不規(guī)律地用藥(55.6%),30.6%的患者從未用過藥,而堅持用藥者不到20%(16.9%);就診時間主要集中于5~6月(47.8%)和9~10月(31.9%)。臨床特征分層的各項比較經χ2檢驗,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足癬是世界性多發(fā)病、常見病,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占門診病例數(shù)的7%~8%[3]。足癬是由癬菌引起的足部淺層皮膚病。作為條件致病菌,影響因素在癬菌致病中起著關鍵作用[4]。足癬患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夏天天氣炎熱,濕度較大,活動時出汗較多,這有利于真菌生長繁殖,促成足癬高發(fā)。年齡與足癬患病也存在密切關系。本調查中18~25歲青少年患者主要是學生群體,以集體生活為主,加之活動量大,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引起汗足,活動時穿運動鞋,使足部不透氣,造成局部潮濕,給真菌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我校畢業(yè)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將來是從事臨床工作的,故應提醒學生積極治療手癬,避免將來在工作中傳染給患者。主動到醫(yī)院就診的只有8.14%,而絕大多數(shù)學生(83.91%)則是到藥店買藥,自行處理,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用藥錯誤。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誤用抗生素軟膏進行治療。在用藥的過程中,能堅持用藥的只占12.11%,而79.93%的感染者斷斷續(xù)續(xù)用藥,造成治療不徹底,病情會反復。足癬的用藥時間相對要長,不間斷,堅持3個月[5],這樣才能真正地治愈。因此,讓學生獲得正確的防治措施是預防足癬發(fā)生的關鍵[6]。針對大學生的生理特點和集體生活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足癬預防可釆取如下措施:①加強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識,從而增強防治的及時性和主動性;②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努力做到不共用拖鞋、腳盆等可能傳播足癬的衛(wèi)生用具;運動后及時換鞋襪,保持足部干爽;盡量穿透氣的鞋襪;保持足部皮膚的完整性等;③依據(jù)發(fā)病特點,適時防治。及時了解大學生的發(fā)病情況,保證患病學生的用藥需求,并指導大學生及時正確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文獻:
[1]葉冬青.皮膚病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40-443.
[2]張信江,皮膚性病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3]鄔蜀軍,廖廷錫.足癬的臨床流行病學及病原學分析[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02,18(4):296-297.
[4]李源,韓金印.某部坦克乘員夏季足癬患病情況調査[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1(2):321-322.
[5]肖立國.腳癬治療要持續(xù)3個月[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2,8(4):104.
[6]黃賀梅,王玉紅,余惠明.大學生足癬患病情況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5,32(12):1711-171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