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腹針治療痔術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科混合痔術后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采用腹針療法,對照組采用體針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腹針療法組效果優(yōu)于體針組。結論 腹針治療痔術后尿潴留臨床效果較好,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腹針;體針;尿潴留
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又稱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適用于各類痔瘡,尤其是重度內痔和部分直腸黏膜脫垂患者。尿潴留是PPH術后較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52%[1],其屬于中醫(yī)\"癃閉\"范疇,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難,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癥的一種病癥。針灸對防治肛腸病術后尿潴留有一定的優(yōu)勢,特別是腹針[2]治療痔術后尿潴留療效顯著,自2012年以來,筆者運用腹針療法治療尿潴留40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2012年04月~2014年05月我院肛腸科PPH手術患者共160例,發(fā)生尿潴留80例。病例選自我院選擇在腰麻下行PPH術后痔病患者,均為PPH術后6~12h出現(xiàn)尿潴留的患者。全部病例均在誘導利尿、按摩、熱敷無效后接受針灸或腹針治療。將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腹針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2.6±3.1)歲。對照組(體針組)40例,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0.5±2.4)歲。兩組病例臨床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
1.2.1診斷標準 采用200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由石美鑫、張延齡主編的《現(xiàn)代外科學》中\(zhòng)"急性尿潴留\"的診斷標準。急性尿潴留為突然發(fā)生下腹尿脹難忍,恥骨上區(qū)可觸及或叩擊腫大的膀胱,用手按壓尿意感加重,有時可滴出少許尿,但不能排空膀胱內尿液。
1.2.2 采用[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zhòng)"癃閉\"診斷標準。
1.3治療方法 選擇PPH術術后6~12h出現(xiàn)尿潴留癥狀時,腹針療法組:取穴采用循經取穴、定位取穴(根據(jù)神龜圖取穴)和八廓辨證取穴3種方法配合使用。具體取穴及操作:
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據(jù)病位與患者體型選取薄氏腹針專用針,進針順序為:中脘(中刺,M)、下脘(中刺,M)、氣海(深刺,D)、關元(深刺,D);天樞(中刺,M)、中極(淺刺,S)、大赫雙(淺刺,S),歸來(淺刺,S)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緩慢進針到人部與地部,進針時首先應避開毛孔、血管及瘢痕,然后施術要輕緩,如針尖抵達預計深度時,一般采用只捻轉不提插的手法,施術分3步進行,即候氣、行氣、催氣,進針后停留3~5min為候氣,3~5min后捻轉1次為行氣,再隔5min再捻轉行針1次為催氣。留針20min,按進針順序起針,1次/d。
對照組采用體針治療:以關元、中極、三陰交、足三里為主穴配穴隨證加減。針具及局部消毒后進針,關元、三陰交、足三里進針1~2寸,中極進針0.5~1.5寸,中強刺激,得氣后留針20min,每3~5min捻轉行針1次,1次/d。
2結果
2.1療效判斷標準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肛門病術后\"癃閉\"的療效評定標準分3級評定:①顯效:治療后1h內自行排尿且能排盡尿液;②有效:治療后1h內能自行排尿,但膀胱內尿液排不盡,或1~2h內自行排尿且能排盡;③無效:治療后2h仍不能排尿。
2.2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對尿潴留的治療都有較好的效果,總有效率腹針組為97.5%,體針組為9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腹針組療效優(yōu)于體針組。
3討論
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PH)術后尿潴留是指在患者手術后8h內沒有排尿,而膀胱中充盈的尿量已經>600mL,或膀胱中的積尿無法自行排出,殘余尿量>100mL。PPH手術后尿潴留原因有:腰麻術后膀胱神經失調,引起排尿反射障礙,或膀胱平滑肌收縮無力;肛門部神經比較敏感,手術創(chuàng)傷后局部疼痛較劇烈;引起肛門內外括約肌痙攣,并引起尿道括約肌痙攣;患者精神緊張,不能自行排尿;敷料填塞過緊壓迫尿道等[3]。另外還有精神、心理、環(huán)境等因素。
中醫(yī)認為,尿潴留屬中醫(yī)學\"癃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此病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PPH術后尿潴留,系受刀圭之損致精血虧耗,元氣受損出現(xiàn)氣血兩虛,腎氣不足,命門火衰,陽氣無以化陰,膀胱氣化無權而發(fā)生癃閉,或因腹部手術出現(xiàn)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膀胱氣化無權,開闔無力則少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暢。再則由于出現(xiàn)尿潴留后,患者精神緊張,膀胱氣化不利,從而影響三焦水液的運行及氣化功能,使水道受阻影響尿液排泄而加重尿潴留[4]。
中醫(yī)學認為針刺穴位可以通過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暢氣機而達病所解決肛門病術后尿潴留的癥狀,術后尿潴留病位在膀胱,腎與膀胱相表里,均位于腹腔,離神闕系統(tǒng)最近,腹針療法的針刺部位特點決定了其治療術后尿潴留的相對優(yōu)勢,直接對腹腔內臟神經及周圍組織產生影響,隨著經脈的活動反饋到神闕經絡調控系統(tǒng),而神闕經絡調控系統(tǒng)又通過經脈調節(jié)脾腎、膀胱的功能;引氣歸元,經絡得疏,正氣得復,使膀胱氣化功能恢復正常。腹針是在腹壁刺激相關的穴位,減少了刺進內臟的危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東銘,王玉成.盆底與肛門病學[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4:664.
[2]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
[3]王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138例[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3,14(5):297.
[4]馬長江,李森柏,劉洋.艾灸神闕穴治療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4(2):209.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