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以中醫(yī)為特色的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模式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zhì)量方面的臨床療效。方法 12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常規(guī)服用西藥,并進行健康宣教和綜合健康管理,治療組予中醫(yī)藥輔助治療,比較入組后30 d、90 d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心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均有明顯改善,治療前后比較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90 d,治療組在改善生存質(zhì)量方面,療效更為明顯,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以中醫(yī)為特色的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模式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zhì)量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抗頹合劑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和終末階段,是由于任何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損的一組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乏力(活動耐力受限)以及液體儲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腫)。心力衰竭發(fā)病率高,是當今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死亡率最高的心臟疾病,并會造成患者生存質(zhì)量明顯下降[1]。我中心通過以中醫(yī)為特色的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模式,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zhì)量方面,取得滿意的效果,現(xiàn)整理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組患者為廣州市越秀區(qū)光塔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2011年3月~2013年3月門診就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共120例。治療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65~79歲,平均(72±5.14)歲,NYHAⅡ級27例,NYHAⅢ級33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4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10例,老年性心瓣膜病6例,風濕性心臟病7例,心肌病3例,甲亢性心臟病2例,左心衰32例,右心衰13例,全心衰15例。對照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65~78歲,平均(73±4.95)歲,NYHAⅡ級31例,NYHAⅢ級29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3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11例,老年性心瓣膜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8例,心肌病2例,左心衰29例,右心衰13例,全心衰1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心功能情況、相關心臟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2],②65~80歲,③NYHAⅡ-Ⅲ級,④中醫(yī)符合氣虛血瘀、痰瘀互結、陽虛寒凝等證型診斷[3]。
1.3排除標準 ①EF<45%,②28 d內(nèi)有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③全身疾病、酗酒引起的心力衰竭,④不穩(wěn)定失代償性心力衰竭(肺水腫、低灌注)。
1.4方法 ①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0例;②兩組均進行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訩常規(guī)服用ACEI、β-受體阻滯劑、血管擴張劑,有水鈉潴留患者加用利尿劑,并酌情應用正性肌力藥地高辛;?訪疾病及服藥宣教:監(jiān)督患者定時服藥,避免勞累、感染、便秘;?訫心理干預: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訬飲食干預:低鹽低脂,適量飲食;?設運動干預:鼓勵患者適當活動,以散步為宜,3~5次/w,30 min/次左右,以剛出現(xiàn)疲勞為適度;?訮每周進行體重監(jiān)測;正常情況下每月進行電解質(zhì)監(jiān)測,服藥利尿藥時,每周進行監(jiān)測;服用地高辛時,每日進行心率監(jiān)測。③治療組:每日服用我院院內(nèi)制劑抗頹合劑(粵藥制字Z20090024)10 ml,3次/d。
1.5 療效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入組時、治療30 d、治療90 d的LVED、6 min步行試驗、36條簡明健康問卷(SF-36)[4]。SF-36評分包括8個方面:生理功能(PF)、生理角色限制(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角色限制(RE)、心理健康(MH)。
1.6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均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
2結果
2.1兩組患者LVED、6 min步行試驗情況 兩組治療前LVED及6 min步行試驗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兩組具有可比性;治療后30 d、90 d,兩組LVED及6 min步行試驗較前明顯改善;治療后90 d,治療組的6 min步行試驗的水平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見表1。
治療前兩組間LVED及6 min步行試驗組間比較,P>0.05;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后30 d、90 d LVED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90 d治療組6 min步行試驗與治療前比較,△P<0.01;治療30 d后LVED組間比較,P>0.05;治療后90 d 6min步行試驗組間比較,**P<0.01。
2.2兩組患者SF-36計分情況 兩組SF-36評分,治療前8個項目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具有可比性;治療組,治療后30 d,RF、BP、GH、VT、SF、RE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治療后90 d,8個項目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對照組,治療后30 d,PF、RF、BP、VT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治療后90 d,8個項目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治療后30 d,兩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90 d,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RF、BP、VT、SF、RE、MH改善更為明顯,見表2。
SF-36評分,治療前8個項目組間比較,P>0.05;治療后30 d,治療組PF、MH與治療前比較,P>0.05;RF、BP、GH、VT、SF、RE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90 d,治療組8個項目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30 d,對照組GH、SF、RE、MH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30 d,對照組PF、RF、BP、VT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90 d,對照組8個項目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90 d,治療組和對照組RF、BP、VT、SF、RE、MH,組間比較,**P<0.05。
3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在我國的患病率為1%左右,且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慢性心力衰竭病情進展較為緩慢,但呈不斷的進行性發(fā)展的趨勢,并能導致患者日?;顒邮艿胶艽蟪潭鹊南拗芠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運動耐力受限,致使他們不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和社交,甚至出現(xiàn)抑郁、焦慮的狀態(tài),從而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6]?,F(xiàn)今\"生理-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逐漸取代舊的醫(yī)學模式,實現(xiàn)\"知信行\(zhòng)"模式的健康管理,比單純強調(diào)醫(yī)療和服藥的疾病管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管理顯得更為合適。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過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使患者及家屬能夠了解疾病相關知識,保證患者定時服藥,戒煙限酒,低鹽低脂,平衡膳食,適當運動,并進行心理干預,監(jiān)測體重,保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保持大便通暢,更能使其保持一個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減緩病情,控制醫(yī)療費用。我們的研究表明,通過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6 min步行試驗、36條簡明健康問卷(SF-36)的結果較前明顯好轉,提示通過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患者心臟的功能以及生存質(zhì)量較前明顯改善,社區(qū)健康綜合管理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
慢性心力衰竭屬中醫(yī)\"水腫\"、\"心悸\"、\"喘證\"等范疇。主要病機是以心氣虛衰,氣虛血瘀為基礎的,在七情或者外邪引動之下,氣虛進一步發(fā)展為陽虛,陽虛水泛,氣血津液代謝障礙,上凌心肺、外溢肌膚故出現(xiàn)\"水腫\"和\"喘證\"。《本經(jīng)逢源》稱其\"能通調(diào)血脈, 流行經(jīng)絡,可無礙于壅滯也\",治療上當以益氣活血為法。我院的院內(nèi)制劑抗頹合劑,是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化裁而來。以大量北芪益氣,使氣行而推動血行,并能起到溫陽散水的作用,兼以紅花、川芎、當歸活血行血。研究表明,加用抗頹合劑的治療組,治療90 d后,在60 min步行和36條簡明健康問卷的評分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在長期療效上,特別在改善患者運動耐力和生存質(zhì)量方面較對照組更為明顯。
本研究提示以中醫(yī)為特色的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管理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從而為以中醫(yī)為特色的社區(qū)綜合健康管理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更加確切的科學依據(jù),為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新的手段。
參考文獻:
[1]張鳳俠,李明子.北京市遠郊區(qū)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相關因素調(diào)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236-239.
[2]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7-2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指導原則[J].見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57.
[4]Ware JE Jr. Shebourne CD.The MOS 36-item shon-form health survey(SF-36).1.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rn~election [J].Med Care,1992,30(6):473-83.
[5]劉庚,李菀.慢性心力衰竭者生活質(zhì)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9,9(10):10-12.
[6]聶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發(fā)抑郁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09,7(4):117.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