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臥位是脊柱外科、腦外科及泌尿外科常用的體位。由于面部、前胸等部位并非正常情況下的承重面,所以該部位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該類患者的壓瘡更值得護理人員去關注。急性壓瘡是因身體局部短時間內多度受壓引起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其發(fā)生是以壓力為主、多種危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本文對俯臥位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旨在為俯臥位患者手術壓瘡的預防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進行俯臥位脊柱外科和神經外科胸腰椎部位手術,時間>2h的患者129例,男68例,女61例,年齡平均(53.99±14.55)歲;骨科胸腰椎腰椎手術97例,硬脊膜下腫瘤切除手術23例,其他(包括三踝骨折、經皮腎鏡等手術)9例。麻醉均采用靜脈復合麻醉,氣管插管,手術時間平均(3.76±1.27)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及俯臥位保護措施數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手術均采取俯臥位,面部朝下。進行受壓部位的保護,如使用硅凝膠墊、泡沫敷料、防潮及體溫保護等措施進行保護。胸腰椎手術時要進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手術時將會對患者產生額外的壓力,故將胸腰椎手術作為受外力組;硬脊膜下腫瘤切除手術、三踝骨折、經皮腎鏡等在手術過程中并不受到明顯的外力,所以將這些手術歸為一組(非受外力組)。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受壓部位的皮膚狀況。所有患者于手術過后由2名注冊護士進行皮膚檢查,記錄患者皮膚有無紅斑、硬結、水泡及破損等,以及全身受壓部位產生紅斑的數量,按照“全美壓瘡指導委員會”標準進行分期[2]。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資料分析,運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受壓部位出現皮膚損害表現的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出現皮膚損害數量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受外力組產生情況優(yōu)于受外力組,見表1。
2.2壓瘡患者情況匯總 出現壓瘡的患者均承受了除自身重量以外的額外力量,并且越靠近承重部位的受壓位置產生的壓瘡情況越重,見表2。
3討論
3.1手術時間 手術時間延長增加了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的時間,壓瘡發(fā)生率也會增加,苗素琴等[3]認為手術時間>2.5h是壓瘡發(fā)生的危險期。隨著時間的增加,壓瘡發(fā)生率也會增加。本研究中出現壓瘡的患者手術時間均>3h。
3.2外力因素 本組發(fā)生壓瘡的患者均在受外力組,即胸椎手術組。胸腰椎手術在進行時需要進行椎弓根螺釘固定,醫(yī)生在操作時,會對患者產生向下的額外壓力。額外壓力加上患者本身的體重,使得局部收到的壓力增加,加重了患者局部癥狀,Sundin等[4]認為壓瘡不僅可由短時間的高壓或長時間的低壓所造成,反復短時間的低壓也可形成壓瘡。腰椎手術進行椎弓根螺釘固定時會短暫多次的進行釘子植入,及多次給予患者施加外力;另外,俯臥位手術時,大家更多關注的是顏面部的保護,并且通過恰當體位安置以及加強巡視等有效阻止了俯臥位脊柱后路手術患者面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5],對于胸前區(qū)及髂前上棘區(qū)域,大家總認為受力面積大而關注較少。本組6例壓瘡發(fā)生有4例不在顏面部,而且程度較重,發(fā)生的部位和操作部位均較近,所以手術過程中預計有額外力作用于患者時,就近的受壓部位要加強保護。
3.3體位墊因素 本組壓瘡患者有3例壓瘡出現在髂前上棘位置,分析原因與使用的髖墊有關系。本組患者手術時使用的是Jackson手術床,該床的髖墊是左右各一塊,而且外側較內側高。在手術過程中,當外力施加在患者身上時,患者有一個滑動趨勢,勢必在受壓部位產生剪切了,影響血流,加重了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的癥狀。如果患者固定不牢,在搖動體位時,容易滑動,導致支撐面產生摩擦力,受壓部位內部產生剪切力,都容易導致壓瘡的發(fā)生。有一例患者胸前區(qū)細長條水泡,與擺放體位時體位墊上加蓋的柔軟布墊有關系。大家都知道,布類敷料都是鎖邊的且較硬,這個位置支撐在患者皮膚上,導致受壓局部壓力增大。所以在擺放體位時,應將髖墊調整到髂前上棘位置,并在患者髂前上棘位置使用保護措施(如泡沫敷料等);若要使用布類敷料,應避開布類的鎖邊;妥善固定患者;擺放好體位后進行檢查及時調整,術中加強觀察。
3.4術中壓瘡 術中壓瘡是在術后幾小時至6d內發(fā)生的壓瘡,以1~3d最多見[6]。本組數據觀察均在術后30min完成,所以本組壓瘡發(fā)生率并不能作為俯臥位術中壓瘡發(fā)生率。俯臥位患者手術后解除了顏面部、胸前區(qū)及髂前上棘等部位的壓力。但由于存在再灌注的損傷,所以要繼續(xù)關注患者壓瘡是否有進展。
綜上所述,俯臥位患者在擺放體位時應加強評估,根據手術時間、患者自身情況等進行相應防護,術后加強受壓部位皮膚的觀察,與病房做好交接,將壓瘡發(fā)生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Aronovitch S A.Intraoperatively acquied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A national study[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1999,26(3):130-136.
[2]Black J,Baharestani M,Cuddigan J,et al.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s updated pressure ulcer staging system[J].Dermat-Nurs,2007,19(4):343-349.
[3]苗素琴,張艷,張珣.神經外科俯臥位手術壓瘡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1):104-105.
[4]Sundin BM,Hussein MA,Glasonfer CS,et al.The role of allopurinol and deferoxamine in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 in pigs[J].Plas Reconstr Surg,2000,105:1408-1421.
[5]王巧桂,周亞昭.俯臥位脊柱后路手術患者術中面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原因及護理對策[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8,28(12):866-867.
[6]韓斌如,王欣然.壓瘡護理[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201.
編輯/馮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