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近5年來岳麓區(qū)兒童細菌性腹瀉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中心2010~2014年被臨床診斷為細菌性腹瀉病患兒的118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結果 在5年中的568份腹瀉患兒糞便標本中檢測出病原菌118株,總檢出率為20.77%,其中志賀菌21株,占17.79%,大腸埃希菌56株,占47.45%,沙門菌6株,占5.08%,副溶血性弧菌11株,占9.32%,其他菌24株,占20.33%。在分離到的118例菌株中,其中2~6歲檢出率均較高,2歲內(nèi)大腸埃希菌感染最顯著,各年齡組檢出病原菌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離的腸道致病菌對四環(huán)素、氨芐西林的耐藥性均較高,對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氯霉素耐藥性較低;不同菌屬有不同的耐藥譜。結論 細菌性腹瀉病原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強,其中大腸埃希菌是兒童敏感性的抗菌藥物能夠有效降低腸道細菌耐藥率。
關鍵詞:細菌性腹瀉;病原菌分布;耐藥性
兒童腹瀉病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持續(xù)性腹瀉易導致營養(yǎng)不良,治療不當或者病情嚴重者可致患兒死亡[1]。引起兒童腹瀉的因素較多,主要致病因素可分為兩大類: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臨床常見多為感染性腹瀉,因其發(fā)病率高,影響較廣[2]。感染性腹瀉基本均由致病菌引起,因此抗生素是治療其的有效措施之一[3]。此外,抗生素的耐藥性存在明顯的區(qū)域差異,明確本區(qū)域兒童感染性腹瀉的常見致病菌種類和其耐藥性情況非常必要。本研究對2010~2014年在我中心診斷的細菌性腹瀉病患兒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568份兒童細菌性腹瀉病糞便標本進行了病原菌檢測。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2014年5~11月我中心共收集到568份糞便標本,患兒均來自于岳麓區(qū),以嘔吐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主因就診的24 h腹瀉≥3次,糞便性狀異常(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等)且未服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品的腹瀉患兒便標本,通過Cary-Blair半固體培養(yǎng)基保存,并送至檢驗科檢測。男306例,女262例,男:女為1.16:1,年齡在0~7歲,平均年齡為(2.54±1.23)歲。
1.2試劑 大腸埃希菌、沙門菌、志賀菌診斷血清由寧波天潤提供,培養(yǎng)基均購于中國陸橋技術有限公司,所用藥敏紙片為CLSI-2012版推薦,選用英國Oxoid公司產(chǎn)品。質(zhì)控用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宋內(nèi)志賀菌CMCC(B)51105、副溶血性弧菌ATCC 27519、腸炎沙門菌ATCC 14208、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購自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方法 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不同菌屬病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生化鑒定。用麥康凱平板和SS平板接種糞便標本,篩選出病原菌后應用三糖鐵培養(yǎng)基和血清學等進一步鑒定到血清型,上述分離培養(yǎng)基上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進行革蘭染色,并做氧化酶試驗和觸酶試驗,選用相應的API生化板條做系統(tǒng)生化鑒定,結果用APILAB PLUS軟件判定。生化鑒定后用玻片凝集法對上述菌株進行血清分型。每次實驗均用標準菌株做平行對照進行質(zhì)控血清學試驗采用玻片凝集法。藥敏試驗采用K-B法,以CLSI標準為結果判斷依據(jù)。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包,計量數(shù)據(jù)行χ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病原菌的種類及分布 在5年中的568份腹瀉患兒糞便標本中檢測出病原菌118株,總檢出率為20.77%,其中志賀菌21株,占17.79%,大腸埃希菌56株,占47.45%,沙門菌6株,占5.08%,副溶血性弧菌11株,占9.32%,其他菌24株,占20.33%。各年度間檢出率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77、3.09、1.56、0.158,P=0.052、0.079、0.211、0.691),見表1。
2.2不同年齡、性別組病原菌分布與構成 在分離到的118例菌株中,年齡40d~7歲,其中3~6歲檢出率均較高,2歲內(nèi)大腸埃希菌感染最顯著,各年齡組檢出病原菌差別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性別病原菌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女性病原菌檢出率更高,見表2。
2.3病原菌藥敏情況 把分離的腸道致病菌對四環(huán)素、氨芐西林的耐藥性均較高,對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氯霉素耐藥性較低;不同菌屬有不同的耐藥譜,見表3。
3 討論
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性狀改變與大便次數(shù)增多為特點的綜合征,統(tǒng)稱為腹瀉?。╠iarrheal disease)。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臨床上許多重癥的發(fā)育障礙和營養(yǎng)不良兒童均有長期的腹瀉疾病史[4]。腹瀉病的致病因素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其中最常見的致病原為細菌和病毒[5]。臨床常見的腹瀉致病菌多為大腸埃希菌、志賀菌、沙門菌及條件致病菌;而病毒性腹瀉以輪狀病毒最為常見病原,其次是腸道病毒,其他病毒也可引起感染性腹瀉[6]。研究小兒腹瀉病將會降低腹瀉病的患病率和提高治療成功率,增強小兒體質(zhì)。
本次研究收集了2010~2014年岳麓區(qū)568份腹瀉患兒糞便標本檢測結果分析顯示,岳麓區(qū)細菌性感染性腹瀉檢出率為20.77%[7],引起岳麓區(qū)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菌發(fā)布較為廣泛,其中以大腸埃希菌為主要流行型,志賀菌位居第二。從年齡分布看,2歲以內(nèi)以大腸埃希菌感染為主,大腸埃希菌隨年齡增長而下降,2~6歲組以大腸埃希菌和志賀菌感染為主,沙門菌在5~6歲小兒中檢出為多。大腸桿菌是常見細菌,在各種生活用品中可有少量存在,兒童活動較為廣泛,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接觸大腸桿菌,兒童免疫力較低,所以容易造成感染[8]。志賀菌感染主要發(fā)生在兒童攝食過程中,兒童處于認識事物階段,食物的辨別能力較差,可能會攝入污染的食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認識事物能力上升,發(fā)生感染的情況減少。
腸道病原菌的藥敏結果顯示,近年來腸道病原菌對阿莫西林、青霉素類、頭孢一代、二代、復方磺胺類抗生素普遍耐藥,因此不可作為細菌性腹瀉的常用藥。除了大腸埃希菌外,腸道病原菌對第三代頭孢的耐藥率較低,其中對頭孢他啶耐藥率最低,故是非大腸埃希菌感染的細菌性腹瀉治療首選藥物。耐藥的產(chǎn)生,與抗生素的濫用密切相關,也與細菌本身因素相關,但主要是由于產(chǎn)ES-BLs菌株出現(xiàn),ESBLs的產(chǎn)生通過質(zhì)粒介導,同時頭孢菌素可誘導ESBLs的產(chǎn)生,攜帶ESBLs的質(zhì)粒也可同時攜帶多種抗生素等抗菌藥物的耐藥基因,產(chǎn)生ESBLs菌株可表現(xiàn)為對其他抗菌藥物的多重耐藥性。
綜上所述,細菌耐藥日趨嚴峻,兒童腹瀉致病菌的耐藥性不斷提高,因此臨床醫(yī)師在選擇治療藥物時,藥敏試驗監(jiān)測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黃芳,鄧瑛,曲梅,等.2010年北京市感染性腹瀉病原學監(jiān)測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45(9):820-824.
[2]紀文靜,董芳,徐樨巍,等.兒童細菌性腹瀉病原菌10年變遷與藥敏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12):934-936.
[3]李培勇,胡寶元,蘇漢良,等.1992-2005年瑪納斯縣志賀氏菌菌群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預防醫(yī)學論壇,2007,13(4):377-378.
[4]李培勇,蘇漢良,劉洪軍,等.2007年-2011年瑪納斯縣兒童細性腹瀉病原菌分布及耐藥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23(17):3444-3446.
[5]路曉梅,高進霞.237株腹瀉病原菌分布及耐藥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12):1210-1211.
[6]宋信兵.2009-2010年雎縣致瀉性病原菌監(jiān)測結果分析[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22(5):370-371.
[7]董曉根,耿榮,趙偉,等.北京市豐臺區(qū)2010-2011年感染性腹瀉致病菌監(jiān)測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2,19(6):887-888.
[8]朱德妹,張嬰元,汪復.2006年上海地區(qū)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7,7(6):393-399.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