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機械通氣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的選擇來自2012年4月~2015年4月于本院收治120例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是否并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分為兩組,研究組65例均為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無相關并發(fā),對照組55例患者在其基礎上并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對資料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 研究組多重耐藥菌與混合細菌感染情況均少于對照組;研究組機械通氣與ICU病房治療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預后氣管切開與病死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機械通氣患者預后的影響,可通過盡早診斷以及抗菌藥物治療予以降低。
關鍵詞: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機械通氣;預后;影響
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VAT)常易并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多數(shù)學者認為VAT是由下呼吸道內(nèi)細菌定植與VAP之間相互綜合而形成,且其早期多于VAP重合[1]。本研究將對其進行深入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的選擇來自2012年4月~2015年4月于本院收治120例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是否并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分為兩組,研究組65例患者,男女比例34:31,年齡45~78歲,平均(58.24±2.17)歲,其中病因為重癥哮喘13例、心源性肺水腫21例、重癥獲得性肺炎31例;對照組55例患者,男女比例27:28,年齡46~80歲,平均(60.82±1.03)歲,其中病因為重癥哮喘17例、心源性肺水腫23例、重癥獲得性肺炎15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無意義(P>0.05)。
1.2方法
1.2.1機械通氣方式 兩組患者均使用半臥位,進行氣管插管,采用基礎機械通氣模式,配合間歇指令通氣的同步以及壓力增加支持。當呼吸衰竭得以控制時,需進行撤機措施,使用自主呼吸中低水平PSV以及CPAP試驗予以證實,待氣管插管后應及時吸取下呼吸道性質分泌物以細菌培養(yǎng)與藥物敏感檢驗,3~5d/次。
1.2.2抗菌藥物使用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后使用抗菌藥物,主要為兩類:①恰當:使用的抗菌藥物應至少一種在患者機械通氣48h后,對其下呼吸道分泌物呈陽性敏感型細菌,并且藥物劑量與時間應以臨床療效性藥動學(PK)與藥效學(PD)參數(shù)為標準;②不恰當:使用的抗菌藥物均對機械通氣48h后,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呈陽性細菌無敏感反應,且耐藥性強;同時劑量以及時間未以藥物PK與PD參數(shù)為標準;若細菌反應呈陽性則應根據(jù)檢測結果,改為使用敏感性較強的抗菌藥物。
1.3觀察指標 兩組細菌學檢查情況;時間指標:機械通氣時間、ICU病房治療時間[2-3]。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具統(tǒng)計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細菌學檢查情況 研究組多重耐藥菌與混合細菌感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時間指標 研究組機械通氣與ICU病房治療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VAT發(fā)生率較高,且易引起VAP;除外患者自身危險因素,患有慢性肺部疾病或長期使用機械通氣均為并發(fā)原因[4]。其中長期機械通氣為其并發(fā)VAP主要原因,增加深層次肺部感染的可能[5]。本研究通過分析兩組細菌學檢查情況,結果顯示:研究組多重耐藥菌與混合細菌感染情況均少于對照組,表明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機械通氣患者多重耐藥菌與混合細菌感染情況具較小影響作用??赡茉驗椋ㄟ^氣管內(nèi)置導管的放置,使得口咽部位與胃內(nèi)定植性存在的細菌易被吸入至下呼吸道;雖然氣管內(nèi)置導管設有保護氣囊予以充氣,但微小的誤吸事件仍不能避免,其中尤其為上呼吸道定植性細菌的吸入發(fā)生率最高[6]。同時,由于氣管插管從而造成下呼吸道的損害,易并發(fā)VAP。
此外,通過分析兩組時間指標與預后情況,結果顯示:研究組機械通氣與ICU病房治療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預后氣管切開與病死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機械通氣患者時間指標與預后影響較小。分析考慮可能為:相關研究者證實VAT應為單純性細菌定植,而不需使用抗菌型藥物,常由于抗菌藥物使用過多而致使多重耐藥菌的增加[7]。通過本研究得出是否接受抗菌藥物治療,其機械通氣時間與ICU病房治療時間均無顯著差異,但使用抗菌藥物的研究者其病死率明顯較低,表明醫(yī)生應在早期診斷時及時給與相應針對性的抗菌藥物治療,能有效減少并予預防VAT并發(fā)為VAP,且能給與早期VAP患者予以治愈的可能[8]。
綜上所述,分析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機械通氣患者預后的影響較大,且易并發(fā)VAP,但此情況可以通過盡早診斷并予以針對性的抗菌藥物治療予以降低。
參考文獻:
[1]王小紅,董晨明,楊朝暉,等.多重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和肺炎患者常見致病菌的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2,24(7):423-426.
[2]晁靈善,閻婕,閻錫新,等.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J].國際呼吸雜志,2012,32(13):1035-1038.
[3]樊黎麗.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機械通氣患者臨床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1):6045-6047.
[4]王建中,李堅,魏建軍,等.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機械通氣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2,32(8):682-685.
[5]桑嶺,黎毅敏,何為群,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時間的影響因素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4,35(10):1560-1563.
[6]張靜,沈寧,周慶濤,等.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后的影響[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127-129.
[7]陳如杰,林孟相,王本極,等.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5,14(5):374-377.
[8]鞏健男,張雎?lián)P.呼吸機相關性氣管支氣管炎研究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2,32(8):614-617.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