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學后教”,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但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教師要像教練一樣對學生及時引導指正,如果教師指導自學不得法,精講中抓不住要領,教學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關鍵詞:教學模式;學生;質疑
隨著課改的不斷進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像一縷春風,吹遍了整個校園,被廣大師生認可。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滿堂灌”,它更注重學生自主參與。
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先學”,教師簡明扼要地提出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學生帶著思考題,憑借工具書,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自學相關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學生自學的形式多種多樣、靈活多變,可帶著問題看例題、讀課文、看注釋、發(fā)現疑難做記號等等。教師一般不做講解或演示。自學并不只是單純地看書,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這些活動中,讓他們親身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
二是“后教”,針對學生自學中出現的問題及練習中的錯誤而進行。首先是學生教學生。在先學基礎上,對學生沒有理解和掌握的問題,尤其是疑難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質疑、交流,掌握自學環(huán)節(jié)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其次是教師的教,主要針對“兵教兵”過程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由老師進行點撥引導,開展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后進生”作為主要關注對象,提問、板演,都重點關注“后進生”。
進來,我滿懷信心、認真學習,模仿并努力把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第一次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上的課是七年級語文《社戲》,我提前設計好該課的導學課,課堂上我把導學案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當堂檢測。對于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表現積極,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就連平時一上課就發(fā)呆的幾個學生也積極地參與進來。
可是,可能是因為我初次設計的導學案不夠完善,也可能是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不熟悉,這節(jié)課出現了很多問題,本來我準備讓學生自學課文20分鐘,可是有部分學生20分鐘還沒有學完,我只能延長時間,致使在交流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比較匆忙,不夠深入,還綴了堂。課后我做了反思,對導學案做了調整。
對第一次課改的不成功,我沒有放棄,接下來上了第二課《斑羚飛渡》,這一次我吸取前面的教訓,和同教研組的同事集體備課,研究怎樣的導學案更合理。這次我把導學案提前發(fā)給學生,課堂上先檢測自主學習的情況,然后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當堂檢測。由于學生提前已經根據導學案做了預習,這次進行的非常順利。
現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已經嘗試了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收獲,也有許多困惑,時間雖然短暫,卻讓我思考很多。
“先學后教”,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但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教師要像教練一樣對學生及時引導指正,如果教師指導自學不得法,精講中抓不住要領,教學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另外,我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真正的自學起來,因為有部分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任務視而不見,提問他時,他又很從容的說“不會”,這是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這關系到我們能否真正成功,我認為這樣的學生是思想情感出了問題,如果學生的思想情感問題不能解決,只是表面應對,那一切都是空談,如果學生的思想情感問題解決了,對學習就有了興趣,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但這是一項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下大工夫。
雖然我實踐的時間有限,我的專業(yè)水平有限,自己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理解可能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偏差,但我仍然愿意繼續(xù)嘗試,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它,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相信通過廣大教師的研究和實踐,可以找到一個真正適合我們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和學生都得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