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正逐步形成,對人、對事、對社會有了自己獨特看法,而這段時期他們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確指導的階段。中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同時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品格的培養(yǎng)、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教育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的重要時期,是人的情感熏陶的重要時期,是道德成長的黃金時期。換句話說,初中階段是人生中道德品質可塑性最強的時期。與家庭、社會、乃至新聞傳媒、影視作品對他們的影響相比,中學語文教學具有時間固定、受教集體固定、教學場所固定等諸多有利條件,同時,學生對教師的信任與尊重更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保證。語文教學如何結合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與心理需要,挖掘課文豐富的品德內涵、情感內涵,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的育德潛能,使學生全面發(fā)展,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能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地將智育與德育融于一個過程之中,就會使學生獲得知識與人格的同步發(fā)展。
一、聯系學生實際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的放矢。在課前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并分析產生這種思想狀況的個人、家庭、社會原因。教師要用全新的觀點來審視今天的學生的思想特點,發(fā)揮語文教學思想導向的積極作用,讓學生的思想擺脫庸俗淺薄的泥淖,跟上時代的步伐。初中學生的年齡段大致在13―16歲這個范圍內。這是一個特殊的年齡層次,在“身”和“心”兩方面都呈現出自身獨有的特點。語文課的思想教育必須重視這些特點,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在教學《陌上桑》時,有的學生可能會大膽直言:“那個羅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權有勢,嫁給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養(yǎng)蠶強多了嗎?”我們不要簡單地認為這種想法離經叛道、幼稚可笑,實際上,在現在的商品經濟社會中由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持有這種想法的絕非個別。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譏諷、訓斥,而應該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擺正他們的人生航向。巴爾扎克說:“感情是一種熏陶的力量”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創(chuàng)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師要用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巧妙地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其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正確的教學思想、教師觀。教師要有人格魅力,要有豐富的感情,為人師表,成為楷模。只有教師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點,聯系點。聯系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師則影響思想、心理與情感的施教者。語文教師如果不具有正確的語文教育思想和正確的教師觀,語文教學不會取得成功。而應當以科學教育理論為指導,繼承和發(fā)揮傳統教學中科學的有用成分,突破陳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縛,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語文教學,同時,樹立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師應在深入理解,鉆研教材時對教材體現出的思想與內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熱情,深厚的才識與高超的教學藝術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尋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結合點,啟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實現他們思想與情感的升華、進化。使課堂教學的智能訓練,品德教育,美感陶冶與行為修養(yǎng)諸多作用融為一體。
三、結合教學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把握好教育時機,不能是脫離書本、脫離課堂的直白式、說教式,要在教學語文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做到天衣無縫、潤物無聲。教師就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課堂教學效果能取得事半功倍。誘導他們走進文本,與文本的主人公對話,真正體會到文本中主人公高尚的品質,體會到作品所散發(fā)的芳香。比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當講到魯提轄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時,可啟發(fā)學生思考并討論:“如果現在某人做了壞事,有個人見義勇為,拔刀相助,將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過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現代的法制社會不同于封建時代的人治社會,我們應該運用法律的武器,通過合法的途徑來維護正當的權益。中學語文教材中可作為德育教育素材的內容比比皆是。因此,教師只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的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猶如春風化雨,完全可以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和生活觀。
四、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進行德育
德育最忌空洞的說教,而應以情動人,教師應根據課文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中,以期打動學生,達到德育目的。所以,教師應熟悉各種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精選課文中的各類德育素材,以形象化的手段、直觀化的表達,確定采用何種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來進行德育。例如,《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一課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家鄉(xiāng)大容山、銅石嶺、會仙河、望君山等風景區(qū)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接著播放環(huán)境惡化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要愛護大自然,愛護身邊的環(huán)境。又如,《背影》一文記敘作者與父親之間催人淚下的父子深情,在講述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播放事先做好的課件,讓學生抓住文中對父親為兒子買橘過鐵道時艱難情景的經典細節(jié)刻畫,聽著課件的樂曲,看著課件展示的畫面,聽著錄音有感情的朗讀,從而被文中父子間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動,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順勢引導,讓學生感知父母之愛的懇摯無私、彌足珍貴和偉大。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不斷地嘗試和實踐,才能創(chuàng)設出逼真而又充滿感情的課文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噴薄的激情中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使德育滲透達到完美的效果。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所具備的道德感染和品質熏陶條件是得天獨厚的。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在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滲透德育,努力實現教學與德育雙贏,讓語文學科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祥海,董愛花.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 新課程(中學). 2014(12).
[2]王德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新課程(下) 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