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
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了知識的重要性、理論性和模仿實驗的驗證性,并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興趣、愛好出發(fā),淡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終身學習的一貫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物理興趣小組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鼓勵大膽提出假設,開展討論。對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學習要給予充分肯定,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似問題導向指路,還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大家總結,教師補充,另外還可以把局限于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多給學生動腦、動手、實踐、探究 的機會。
二、注重自主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長期以來,物理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師講解教科書,讓學生掌握教科書的內容。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新課改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這種被動學習方式,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立足與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創(chuàng)新,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為此,教
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各種自主活動。當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要鼓勵學生的新發(fā)現、新見解或提出新的問題。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得出結論。
三、營造物理課堂情景,活躍課堂氣氛,
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首先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不再是一個主導者,而是課堂教學中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和學生一起去感受、認識、探索。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通過生動活潑的動畫、語音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想象的能力;當然,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成效大部分取決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這要求我們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四、把握學生個性,做到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fā)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也是現代教學中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實行因材施教, 對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因此,教師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于兼顧個別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只有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tài)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從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于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巧設”陷井,深化概念。學生在處理物理問題時,由于缺乏思考,往往不知道通過物理過程的分析去還原物理問題所依賴的模型,因而容易落入“陷井”。因此,教師可故設陷井,誘導學生就范。例如,在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后,可出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分析:一質量為0.4kg物體,沿傾角為300的斜面從底端以20m/s的速度上升,若滑動摩擦力是2N,第3s末物體離底端幾米?許多學生用牛頓第二定律∑F=Ma和運動學公式s=vot—l/2at2,求出答案為15m。這顯然是錯的!這時,我們可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揭示題目所依賴的物理模型,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吃一塹,長一智”,加深對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
明確目標,探索條件。生物學的研究和考古方面的事實,提供給我們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圍繞一個已知的中心結論,盡可能利用自己頭腦中已有的多組相關的條件,通過分析研究,有層次地探索應該已知的條件,達到異途同歸的目的的一種思維方法。例如,為了使學生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可讓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欲求它通過的位移s,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并回答出求位移s的方法?!痹谝龑W生抓住與位移相關的物理量是速度、時間和加速度的要點后,經過討論,結果一共找到了七組條件。這種明確目的、探索條件的思維方法,可挖掘題目的內涵,發(fā)揮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潛力,從而活躍了思路.活化了知識,增強了記憶.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