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求在教學中善于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圖畫就是一種好好的直觀教學手段,其直觀形象是語言、文字等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因此,教師要自覺運用圖畫,使之為語文教學服務。
關鍵詞 圖畫;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
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中應該抓住低年級兒童的這些思維特點,在教學中善于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圖畫就是一種好好的直觀教學手段。圖畫的直觀形象是語言、文字等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而語文教材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圖文并茂——配有單幅或多幅漂亮的圖畫。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充分利用圖畫,讓圖畫和語言文字表達相呼應并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低年級兒童語文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而且圖畫和語言都是符號,它們也是兒童用來交流思想、傳遞意義的主要媒介,是兒童走向符號世界的主要工具。圖畫也是兒童了解世界、提高認知力的一個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圖畫使之為語文教學服務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運用圖畫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持續(xù)地傾注著積極感情的認識活動。兒童對某件事發(fā)生興趣,感情會興奮、愉快、歡樂;如果沒有興趣,他們會產生厭惡、痛苦、煩悶等消極的對立情緒。這也正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高與否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興趣。而“主動是一種態(tài)度,代表著一種創(chuàng)造力?!钡湍昙壍膶W生年齡偏小,在學習上很難專注。所以,一節(jié)課始終都應該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看做重中之重。因此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語文教學中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圖畫入手,引導學生看圖畫圖,不僅符合學生從具象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的《黃山奇石》一課,導入時選用大量黃山的景色圖片,特別是怪石的圖片,然后再配以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學生們的興趣及學習欲望輕松被激起,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又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雪地里的小畫家》,導入時可以選擇美麗的雪景,并把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在雪中的腳印用圖畫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課文的內容生動直觀的展現(xiàn)于學生們面前,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學習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運用圖畫幫助學生識字
識字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根據(jù)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的特點,在識字教學中巧用插圖,能夠激起孩子識字的興趣,提高識字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當識字對于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滿了生活中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教學的過程才能比較輕松。要讓孩子牢記的東西,首先必須是有趣的東西。識字教學應當跟圖畫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科學和藝術兩個角度對教學中使用的圖畫進行合理設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ɑ、o、e”三個韻母時,先出示課文插圖:清晨,一只美麗的大公雞對著東方昂首啼叫。頓時,太陽公公笑瞇瞇地跳出了地平線,金光遍灑。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來到清澈的小河邊練習唱歌。她美妙的歌聲引來了一只驕傲的大白鵝,大白鵝聽了小姑娘的歌,羞愧地低下了頭。老師在指導學生看圖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在頭腦里勾畫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進一步問:“小姑娘唱了什么呀?大公雞怎樣叫的呢?大白鵝看見了自己的影子像什么呀?”學生在觀察、想象、表達的過程中,輕而易舉記住了拼音的音形。
三、運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字詞
兒童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從象從感性到理性、具體到抽的過程。所以,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識字、學詞都要與認識事物緊密結合,借助圖畫理解詞義是最簡便、最基本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詞語復述是進行口語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菜園里》一課,文中分別描述了各種蔬菜的明顯特征,如“豆角青青細又長”,從顏色和形狀上進行了描述,雖然教師用語言來解釋也可以,但是如果這時出示一幅豆角的圖片,學生會對“青青”“細又長”這兩個詞語“一目了然”。很多字詞都可以借助圖畫來記憶,會達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又如《比一比》一課中的“多少”“大小”這兩組反義詞,根據(jù)課文內容利用一群鴨子和一只鳥、圖畫大黃牛和小貓,學生形象的“看”到這兩組詞,對它的意思絕對銘記于心。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大小”“多少”的意思自己來畫一畫,這樣會更利于理解。
四、運用圖畫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精華和意境
圖畫就是讓文字以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課文中的圖畫就是課文的精華凝結。而且圖畫在語文教學中不只是讓學生欣賞的,也不僅僅是視覺的,應該是通過感觀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感悟其中的意境。怎樣讓學生快速的領悟文章的精華和其中的意境呢?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利用圖畫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們在情景中體驗和感悟,教學任務自然能完成。正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春到梅花山》時,利用多媒體出示大量梅花盛開的圖片,適當播放音樂營造氛圍,問學生們通過圖片你感受到了什么?想不想也到那去玩一玩?創(chuàng)設好情景后讓學生隨老師一起去梅花山“游一游”。接著播放梅花山景象的圖片和影像,在這個創(chuàng)設好的情景中,孩子們的興趣肯定高漲,高興地和老師一起“走”進梅花山,感受梅花山的春天,學生們通過視覺感受,能夠很好地理解課文中描述梅花的文字內容,孩子們在快活的游玩當中領悟了文章得精華,由衷地表達自己了對梅花的喜愛。
這樣再去朗讀課文,腦海中會根據(jù)課文內容浮現(xiàn)出一幅幅梅花的圖片。效果自然就不一樣。
參考文獻
[1]魏學峰.圖畫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實施策略[D].魯東大學,2013.
[2]李哲.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圖畫的策略[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