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寧夏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寧夏 固原 756099)
跨文化視域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新思路探究
——基于新課改文化教學政策性要求的反思
李 陽
(寧夏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寧夏 固原 756099)
摘要:英語新課標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和指導,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明確英語教學的實質即就是跨文化交際。鑒于此,提出文化解答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科學應用、批判性思維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正確處理英漢文化差異的負遷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化觀,樹立愛國意識等四個方面的新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旨在幫助廣大英語教師樹立正確的英語教學觀,積極適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為進一步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閱讀教學;探究;策略
0引言
中國的英語教學一路走來波折重重,批判不斷,從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語教學的大力引進開始,時至今日,英語教育歷經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教法而言,從語法翻譯法、聽說法、直接法、交際法再到現在大力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法,不難看出英語教學越來越凸顯出英語語言的文化傳遞性和交際性的本質。外語界的英語專家和教育實踐者們歷經了一次次的革命與創(chuàng)新,而今天,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各行各業(yè)都已經把英語語言作為一門通用的工具來利用;另一方面社會對實用型人才的渴求與要求使得新時期的英語教學面臨種種挑戰(zhàn)。鑒于此,有必要在文化視域下結合英語新課標來探討和分析一下新形勢下英語閱讀教學新概念,從而為實現高效、趣味、人本、創(chuàng)新、全人的新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添磚加瓦。
1跨文化外語教學背景簡介
外語教學的價值與目標應是向學習者傳授目的語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語言、風俗、社會、宗教、禮儀、價值觀、生產方式等多維度知識,同時把本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不同的交際形式輸送出去。在此過程中,外語教學必然會觸及跨文化知識,而且受到跨文化知識的極大制約。成功的外語教學是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保障,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鑒于此,學者 Hendon(1980)把文化分為大寫C文化和小寫c文化。前者包括人類社會文明的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音樂 、建筑、哲學和科技等;后者指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準則、社會傳統(tǒng)等。(陳冰冰,2004:21)而教育部2003實驗版的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要依據學生認知能力適當拓展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如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等,培養(yǎng)學生世界意識,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痹谶@樣的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標對“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所以本文將探討“跨文化視域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應該如何開展的問題。
2基于新課程標準的英語文化教學理念概述
英語新課標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規(guī)范,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考慮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特別是在文化意識培養(yǎng)這一方面,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興趣培養(yǎng)為基點,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21—22)
新課標越來越重視學生在新時期的跨文化意識和相關英語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以往機械的語言技能教授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化生產和發(fā)展的需要,根據馬克思對語言的界定,語言是工具,是社會斗爭和發(fā)展的工具。以后的學者也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點,并進一步發(fā)現:語言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性。人文性體現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傳播的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滲透的,并非二元論,語言交際也包含文化的交際。
根據張紅玲教授的《跨文化外語教學》一書的論述,新課標內涵下的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
3跨文化視域下的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新思考
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中的文化知識和信息含量大,而閱讀又是基礎英語教育階段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加之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文化的最主要的來源,我們常用讀書代替做學問,做學問即就是讀書的代名詞,這說明讀在語言學習中的分量之重。所以有必要探討一下新時期的英語閱讀教學應該如何開展更有利于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近年來,在高校外語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前面我們已經強調了新課標中對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現代外語教學理論中也認為外語學習的本質是一種跨文化交往活動。(張紅玲,2007,1)
由于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不太重視文化意識與文化內涵的挖掘,在師資薄弱的地域相當數量的英語教師甚至忽略文化教學。面對這樣的困窘和交際性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不佳的現狀,筆者提出以下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3.1文化解答在閱讀教學中的科學體現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傾向于處理難點和知識跨度問題,即自上而下的閱讀教學方法(呂良環(huán),2003,137—138),并把它們歸結為純語法點和句法問題,然后讓學生自行閱讀。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可取,初高中英語閱讀的材料涉及文化、政治、經濟、文學等領域,知識面寬,文化現象豐富,對于英語初學者來講無疑是巨大的挑戰(zhàn),教師要讓學生突破文化差異的瓶頸而充分理解閱讀材料所要呈現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就必須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知識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或者是用語法翻譯法直接翻譯難詞難句。比如,在一篇閱讀中出現了as timid as a hare,學生不理解“膽小如鼠”為什么不用mouse而用hare,作為英語教師應該以中西文化差異的視角來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動物在不同文化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是不同的,教師還可以再列舉一些實例讓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
有些教師會說:人家寫什么你就學什么,問這么多沒用。其實這樣的回答方式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的認知和興趣的培養(yǎng)極其不利,甚至可能扼殺學生學習文化的積極性。
譬如“Arm to teeth”,學生根據教師的解答知道其漢語意思是“武裝到牙”,但不明白為什么武裝一詞要用arm 而不用 outfit。當教師讓學生課外閱讀海明威的小說 《永別了武器》之后就會明白arm 還有武裝、武器的意思,學生就會欣然接受。因而,在閱讀教學中碰到文化知識,教師一定要樹立文化培養(yǎng)意識,幫助學生用科學的解答方式處理文化知識,而不是忽略不計或者直接告訴漢語意思。
3.2批判性思維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批判性思維是在人們常規(guī)性思維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對特定的、具有難度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的評估和判斷,是對一切重要結論及其理論支撐的再思考??梢哉f,批判性思維是對事物的深層次的分析和解讀,批判性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和前提,在某些情況下,它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Halpern, Diane F. 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1996)
針對同一篇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面對有文化爭議的材料,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或者惟命是從,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一篇關于人的外貌的描寫文章,里面出現了ugly, elegant, pretty,beautiful,short, vulgar等形容詞,閱讀材料后面有一個題目是劃出閱讀中出現的描寫人的形容詞,然后造句。結果有很多學生寫出了 The ugly Japanese make me unhappy或者The man is elegant, the woman is vulgar.雖然句子是合乎語法規(guī)范的,但是從文化角度來講是不符合規(guī)范的。教師要告訴學生: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ugly,也并非所有的男人就elegant,女人就vulgar。日本侵略是歷史問題,男女平等是世界主題,所以一篇看似簡單的文章,教師的文化引導卻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而且狹隘的文化偏見和種族歧視等潛在意識長期堅持下去會誤導學生對閱讀主旨的理解,容易走向主觀化,偏感性認識而缺乏理性認識。
3.3正確處理英漢文化差異的負遷移問題
閱讀理解的每一個過程都涉及到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Anderson, 1997,14:369)。“成功地閱讀任何段落取決于語言知識、認知技能、經驗及世界知識的綜合運用,無論這些知識是經驗所得還是學到的,都極大地影響閱讀理解過程?!?Phillips,1984,17)由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存在本質的區(qū)別,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常常會碰到一些文化分歧而引起誤導或不解,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能合理處理英漢文化差異帶來的負遷移。
例如,閱讀材料中有這樣一句話:The old goat stole my necklace, I hated him.學生會不理解goat怎么會steal呢, 或許是擬物句吧,表示那個賊的年齡比較大。其實不然,翻看英語文化字典我們會發(fā)現:goat 在英語中有“好色之徒,壞人”的意思,而在漢語中表示忠厚老實的人。
又比如:girl Friday 在英語中指的是得力的女助手,而漢語中易理解成小秘或情婦。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而且在閱讀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此類的文化差異和現象,及時讓學生了解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以免誤導學生。
3.4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化觀,樹立愛國意識
關于正確的文化觀和愛國意識的培養(yǎng),咋一看,似乎這一點與英語閱讀教學的相關性不大,其實不然。如果我們細細研究新課程標準,我們就能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文化觀,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和跨文化意識的意義在哪里?這是我們所要探討的要點所在: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有利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學生自己已經具備認知能力,通過文化對比、價值觀對比以及學生視野的拓展有利于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比如,我國文化古跡的雄偉、河山的壯麗會使學生更加自信與自豪;而我國落后于國外的地方,卻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發(fā)憤圖強產生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外國文學名著中的人權平等、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等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品格。這才是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目的。
從另外一方面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語言這個媒介,學生通過學習語言從而學會尊重異國文化,同樣也把中國的文化帶向世界,這有利于民族間的文化互信。
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觀的正確培養(yǎng)對于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和合格公民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永芳.英語教學中的策略培養(yǎng)[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呂良環(huán).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王篤勤.初中英語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徐錦芬.現代外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7]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Diane F. Halpern 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2002.
[9]Anderson R. Frame works for comprehending discourse[J].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1997.
[10]Philips, June K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Recent Research In Reading[Z].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4.
[11]陳冰冰.高校英語文化教學及其變量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責任編輯:富春凱
作者簡介:李陽(1986—),男,陜西寶雞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與外語教學。
收稿日期:2014-12-0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341(2015)01-0109-0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