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彬
摘要:本文剖析常識性課文教學策略,然后通過這些策略,既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又要凸顯語文韻味,從而發(fā)展和完善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常識閱讀 實踐 語文韻味 素養(yǎng)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79
在常識性課文閱讀教學活動中,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閱讀氛圍,教師要保留科學常識味道,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探究,讓學生掌握文中的科學知識,又要體現(xiàn)語言學習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凸顯濃厚的語文韻味,提高常識性課文閱讀教學實效,發(fā)展學生個性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yǎng)。
一、品悟語言內(nèi)涵,知趣兼得相生
教師應引導學生立足于文中重點詞句,采用交流環(huán)節(jié)、感情朗讀、圖片輔助、資料補充等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策略,引領學生穿行于常識性閱讀文本的語言密林中,解讀文本簡潔、準確、生動的語言,通過解讀與訓練文本語言,深入解讀文本常識性的內(nèi)容,摒棄枯燥的概括內(nèi)容方式,引導學生在趣味盎然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例如,教學《鯨》時,學生品讀文中第一自然段,了解了鯨“大”的特點。然后,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出示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圖片上顯示了一頭大象和一頭鯨,然后在圖片一旁出示片段一: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這時,教師適時提出:“課文介紹鯨,為什么先要寫象呢?”經(jīng)過小組合作探討,學生1說:“作者運用比較的說明方法,將不熟悉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相比較?!睂W生2說:“由象‘很大到鯨‘比象大得多,說明鯨十分龐大?!苯處熇^續(xù)在屏幕上出示片段二: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里,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腭;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書,還顯得很寬敞。在學生朗讀完片段二后,教師提出:“請大家從片段二中找出描寫鯨的體重詞語,思考片段中哪些語句采用什么說明方法說明鯨大呢?”在閱讀問題情境里,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探究。學生1說:“‘十六萬公斤‘兩千公斤‘四萬公斤‘十七米‘十幾頭大肥豬這些數(shù)量詞,看出鯨的確非常大、非常重?!睂W生2說:“課文以我國發(fā)現(xiàn)的一頭鯨為例,從它的體重、身長、舌頭及口腔的寬大等四方面,具體生動地說明鯨實在是太大了?!睂W生3說:“課文列舉出我國捕獲四萬公斤重的鯨與已知的最大的鯨有16萬公斤重,通過這樣的比較,更進步說明鯨是體態(tài)龐大的海洋動物?!睂W生4說:“課文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敘述更加準確、清楚,使人深信不疑鯨是個龐然大物?!睂W生通過文本內(nèi)涵的解讀,了解了鯨“大”的特點,教師繼續(xù)利用多媒體補充課外閱讀材料《地球之最——藍鯨》,再次通過動畫形象地向學生剖析鯨龐大特點。學生品悟文本的語言,理解和掌握文中各種具體的說明方法,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盎然,讓學生知與言兼得、理與趣相生,整節(jié)常識性閱讀教學課堂活動充滿語文味。
二、經(jīng)歷語文實踐,發(fā)展言語能力
常識性文本內(nèi)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立足于文本的閱讀特點和學生的原有生活積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閱讀想象力,補充和再造文本的內(nèi)容,將有利于學生理解與內(nèi)化文本的內(nèi)容、語言。因而,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填補或演繹等語文實踐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積累、內(nèi)化、規(guī)范文本語言,創(chuàng)造和拓展文本語言,錘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例如,教學《月球之謎》時,文中第一自然段語段是:“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月球是從哪里來的?上面有些什么東西?它跟地球一樣嗎?”學生反復朗讀這個語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大家想象一下,美麗的月亮里有哪些東西?是不是跟人類居住的星球一樣呢?”學生1說:“望著碩大金黃色的圓月,我想圓月里面有高大的宮殿,住著嫦娥和她的玉兔,到處是花香鳥語,景色十分迷人?!睂W生2說:“那籠罩在月球上一層薄薄的白紗,吳剛在大槐樹下掄起大斧,奮力地砍著,額頭、肩膀上豆大的汗滴猶如暴雨似的,整個月宮回響著斧聲和粗重的喘氣聲。”學生3說:“夜幕降臨,皓月當空,我乘著飛船登上了美麗的月球。此時,我耳邊傳來了潺潺流水聲,到處花香鳥語,月亮人辛勤地勞作?!蓖ㄟ^想象交流,學生表達自己豐富的想象,感受月亮的魅力。研讀第2至第6自然段內(nèi)容,這幾個自然段都是列舉月亮之謎,學生在朗讀中想象,提出理清不解之謎的思路,如把細菌撒在月球塵土上,細菌全死了的事實。學生對此引發(fā)疑問:月球塵土是否有殺菌的本領?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探討,學生從月球巖石與地球巖石年齡比較,提出了兩個年齡大小的猜想,對兩個星球火山活動的猜測等。接著,教師利用第7自然段的那個省略號,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要求學生尋找月亮其他神秘之謎,填補這一空白處。教師利用文本內(nèi)容特點,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解讀文本內(nèi)容時,有效掌握科學的常識,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三、拓展文本內(nèi)涵,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師要領會語文課程理念的“用教材教”,不要沉湎于“教教材”的觀念,在用好課內(nèi)資源的同時,善于引入課外閱讀資源,充分地拓寬學生常識性知識的視野,引發(fā)學生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放飛思想,傳遞閱讀情感,更深層次地提高閱讀思想。此外,教師應營造濃郁的語文氛圍。這有利于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提高和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后,教師應提出:“伽利略成功了,他是個勝利者,勝利者的結局會怎樣?”學生議一議伽利略成功的情景。然后,教師又提出:“如果你是教會人士,信奉亞里士多德或比薩市長,又會怎么做呢?”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知識經(jīng)驗,各抒己見,教師借此教學契機,創(chuàng)設拓展學習內(nèi)容,運用多媒體屏幕出示閱讀材料片段: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試驗觸怒了教會,失去了比薩大學教授的職務。他的晚年生活極其悲慘,照料他的愛女先他離開人世,悲傷使他雙眼失明,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科學研究。在他離開人世的前夕,他還重復著這樣一句話:“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氣?!睂W生閱讀了這些拓展材料,心中的閱讀情感極為憤慨。這時,教師適時提出:“正常都是功成名就,但伽利略的結局卻是如此悲壯。大家閱讀這一片段,心中有什么看法?你從伽利略的話里體驗到什么?”學生在探討中體會到當時追求科學的艱難和所冒的風險。這一拓展材料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懂得伽利略對自己的結局早有預料,從他自己臨死前說的話中可以看出。只有拓展文本內(nèi)涵,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文中人物的特點,體驗文本的深刻內(nèi)涵,掌握了科學常識,提高和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