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李家坤, 徐淑玉
(沈陽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68)
隨著翻譯專業(yè)在國內的蓬勃發(fā)展,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已難以適應新時代對翻譯人才的要求,翻譯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信息時代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使得翻譯活動更加的多元化和大眾化,翻譯活動已從以文學翻譯為主流演變?yōu)橐圆捎枚喾N形式、涉及眾多領域的應用翻譯為主流,社會對翻譯人才需求的變化要求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1]。隨著翻譯學者對翻譯活動本質的不斷探索研究,人們對翻譯活動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翻譯教學也必須跟上翻譯理論研究的步伐,吸收并利用最新的翻譯理論研究成果,而與翻譯教學密切相關的則是翻譯能力的研究。苗菊教授曾指出,對翻譯教學的研究應該建立在對譯者翻譯能力研究的基礎上[2],因此翻譯教學改革必然要以翻譯能力及其相關理論研究為基礎,從而實現其教學理念上的革新。就翻譯能力建設問題,西方學術界大致延續(xù)了從早期強調雙語稟賦的自然譯者階段到二十世紀90年代的復合翻譯能力觀,及至目前具有主流學術地位的PACTE多元動態(tài)能力構建學說。本文將借助PACTE翻譯能力模型,在分析翻譯能力構成及其習得特征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利用PACTE翻譯能力習得理論改革現有的翻譯教學模式,并分析不同譯員水平對PACTE翻譯能力的習得有何差異,以更充分有效地幫助不同水平譯員提高翻譯能力,為翻譯教學模式以及翻譯培訓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個新思路和新視角。
在翻譯能力研究當中,最具影響力的翻譯能力多元成份模式之一就是PACTE模式,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和系統(tǒng)化的一個可視化模型,對翻譯教學具有積極意義。PACTE翻譯能力模型是由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翻譯能力習得過程與評估”(PACTE)研究小組所提出,認為翻譯能力就是“為了能完成翻譯工作所需要的潛在的知識和技能系統(tǒng)”[3]。該模型經過一次修正,修正后模式把翻譯能力分解成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工具能力以及策略能力五種成份能力和一系列心理生理因素。雙語能力,主要指翻譯活動時譯者必須具備的兩種語言的操作性知識,既包含譯者對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又包含在兩種語言問轉換的能力;語言外能力或非語言能力,包括兩種語言的文化知識、百科知識及特定領域的主題知識等表述性知識;翻譯專業(yè)知識,主要指與翻譯職業(yè)和刪譯活動相關的各類表述知識,包括翻譯的運作知識和翻譯實踐活動知識;工具能力或專業(yè)操作能力,主要指在翻譯過程中應用各種翻譯工具和現代信息技術獲得并使用各類資料和信息的操作性知識;策略能力,是確保翻譯活動效率和解決翻譯問題的操作知識。心理生理因素主要指包括記憶、感知在內的各種認知因素和包括求知欲、毅力等的態(tài)度因素以及心理機制。在PACTE翻譯能力模型中,策略能力處于最重要的位置,負責各成份能力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工作。心理生理因素與翻譯各成份能力之間互相影響和提高。
為了便于對翻譯成份能力的習得特征進行分析,把PACTE翻譯能力模型下的各成份能力分為表述性知識和操作性能力兩大類。表述性知識包括語言外能力和翻譯專業(yè)知識;操作性能力包括雙語能力、工具能力以及策略能力。表述性知識主要指表述性知識的獲得,其主要通過理解記憶的方式來獲得。如掌握百科知識及所涉及翻譯領域的知識,了解翻譯專業(yè)知識如翻譯的性質、翻譯的過程、翻譯的策略、翻譯的歷史、翻譯公司的運作流程等。操作性能力主要指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習得具有實踐性和漸近性兩個基本特征。實踐性是指其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獲得,僅依靠理論知識傳授不能獲得操作性能力;漸進性是指操作性能力的獲得必須經歷一個從生疏到熟練的階段性過程。PACTE模型所代表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螺旋式上升的翻譯能力習得過程。PACTE專家總結了翻譯能力習得的成長性特征:在訓練中,譯者同時掌握表述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其職業(yè)能力逐步從入門能(pre-translation competence)過渡到專家知識(expert knowledge);在此過程中,獲取操作性知識、發(fā)展策略能力是譯者訓練的主要目的,同時其他成份能力與心理生理因素亦不斷精進與重建。PACTE翻譯能力構建模型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為系統(tǒng)的一個可視化模型,對翻譯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
PACTE翻譯能力模型較為直觀地勾勒出翻譯能力的構成,其優(yōu)勢在于其可分解性,這一點對職業(yè)譯者訓練尤其適用,因為職業(yè)訓練需要根據不同訓練目標、訓練對象和訓練資源,有步驟、有計劃地展開,是一個漸進且多元的過程。例如,根據PACTE翻譯能力模型,PACTE翻譯能力習得模式教學或訓練中可有針對性地對各成份能力進行培養(yǎng),設定不同的任務訓練模塊,而在師資配備上也應注意學術骨干與行業(yè)專家相配合。具體地講,表述性知識可考慮由教學經驗豐富的高校專任教師傳授,而操作性知識則聘請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業(yè)內人士擔當。此外,這種模塊化的訓練結構還有利于知識的及時更新,特別是那些內容變化快速且劇烈的操作性知識。值得注意的是,PACTE翻譯能力模型已經被迅速運用到職業(yè)譯者訓練,其中以2005年正式啟動的“歐盟筆譯碩士”(EMT)項目最具影響力。EMT項目旨在培養(yǎng)未來服務于歐盟各機構的筆譯人員的翻譯能力,目前已有來自16個歐盟成員國的34所高校正式開辦。在PACTE翻譯能力構建模型的基礎上,歐盟專家將EMT翻譯能力細分為六類成份能力,包括:翻譯服務提供能力、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特定領域專業(yè)知識、技術能力等,并在課程設置中設定成翻譯職業(yè)實務知識、翻譯理論、文本與翻譯任務分析、跨文化交際、術語管理、翻譯信息技術、語言意識與語言訓練、特定領域專業(yè)知識和語言知識、翻譯實踐等九大訓練模塊[4]。
譯員水平可分為初始水平、能力發(fā)展水平和熟練操作水平。翻譯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將新獲得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以達到知識的不斷積累。這一過程是知識重建、技能臻熟的過程,而不是增加新的信息。學生從生疏的初始階段,到入門階段,然后進入能力發(fā)展階段,進而發(fā)展到熟練操作的階段,最終是發(fā)展職業(yè)專長階段。翻譯能力的入門階段是掌握部分基本技能,應用單項技能的階段。發(fā)展階段是獲取、重建翻譯能力和完善已獲得的翻譯能力,在翻譯中有意識地做出決策、應用技巧的階段。在此之后,譯者能夠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熟練地運用翻譯策略。職業(yè)專長階段指譯者在翻譯中能夠發(fā)揮特長、運用自如。
不同譯員水平對PACTE能力習得的差異可以更加具體地解釋如下。PACTE翻譯能力習得模式指出,翻譯能力習得是一個動態(tài)的、螺旋式的過程,與所有學習過程類似,是從人門知識上升到專業(yè)知識的過程。翻譯能力由相互聯系的各種子能力組成,翻譯能力的習得是在舊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重組已有的知識,而不只是新知識的累加。在初始水平階段,學習者可能已經獲得、或者至少部分獲得了某些子能力,但各種子能力之間還未能互相聯系。從初學者(初始水平)到專業(yè)譯者(熟練操作水平)階段,所要習得的不僅僅是如何獲得缺失的子能力的問題,更是如何重組現有的子能力,使其為翻譯能力服務。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必須具有學習能力,包括具體的學習策略,這樣才能使表述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得以融合、開發(fā)和重組。在此過程中,學習者需要習得的主要是操作性知識而非表述性知識,因此策略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此外,在翻譯習得過程中,各種翻譯能力的子能力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補充,但它們并非同步發(fā)展。這些子能力是按照不同的等級組合起來的,在翻譯方向(譯人或譯出)、語言組合、專業(yè)化及學習環(huán)境中,有可能產生差異。學習者從不具備翻譯能力到具備翻譯能力的習得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開發(fā)和組合各種子能力;如何掌握學習策略。由于翻譯能力的各種子能力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作用,子能力的開發(fā)又不總是同步發(fā)展的,而且不同的翻譯方向、語言組合、專業(yè)內容和不同的學習條件會使子能力的內容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學習策略的習得過程就顯得至關重要,而翻譯能力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者掌握學習策略或者培養(yǎng)策略能力的過程[5]。
本文對目前在西方影響較大的PACTE翻譯能力研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探究了不同譯員水平對PACTE能力習得的差異。本文的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的注意,對翻譯能力習得的過程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提高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水平。
[1]揭廷媛.基于互聯網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析[J].教學研究,2013,(5).
[2]苗 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
[3]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F.Alves(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43-66.
[4]王傳英.從自然譯者到PACTE模型:西方翻譯能力管窺[J].中國科技翻譯,2012,(4).
[5]仝亞輝.PACTE翻譯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