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莉,余承海
(1.安徽工程大學 總務處,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學 教務處,安徽 蕪湖 241000)
?
基于家庭教育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與行為習慣研究
顧小莉1,余承海2
(1.安徽工程大學 總務處,安徽 蕪湖241000;2.安徽工程大學 教務處,安徽 蕪湖241000)
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與行為異常問題日益突出,引起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與研究,分析大學生心理與行為養(yǎng)成的根源顯得愈加必要.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特有性格和高級社會情感,對孩子心理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為孩子立下的規(guī)矩為其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與行為習慣、建立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打下基礎.學校教育包括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與行為習慣,是家庭教育的延續(xù)與提升.基于家庭教育視角下研究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習慣,提出無論是家庭還是高校的教育者都應以身作則,培養(yǎng)孩子的誠信理念;要以人為本,樹立大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
關鍵詞:家庭教育;大學生;心理;行為;習慣
當前大學生心理與行為異常問題日益突出,高分低能、精神分裂、自殺、毒殺同學甚至刺傷家長等現(xiàn)象不一而足,引起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心理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可見良好心理與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需要重視的問題.培養(yǎng)知書達禮、舉止文明的大學生,使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與行為習慣,是家長、高校和社會的共同愿望.孔子云:“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也就是說良好習慣是從小到大養(yǎng)成的,貫穿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整個受教育時期.家庭教育是大學生成長的基礎,高等教育則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階段.
1家庭教育與大學生心理與行為習慣問題
1.1關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指以父母為主的長輩家庭成員對未成年晚輩家庭成員的教育,在現(xiàn)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響著孩子特有性格和高級社會情感,對孩子心理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當今社會,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依然很突出.雖然絕大多數(shù)家長出發(fā)點是好的,都想教育好孩子,然而由于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方法的不當,都有意無意地傷害到了孩子,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至關重要,特別在開發(fā)孩子的潛在能力方面是無可替代的.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原因在父母,因為兒童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可塑性也很強,但判斷力、心理素質與行為能力都較差,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2].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心理與行為習慣或多或少受到孩童時期的心理問題的影響,這種心理的陰影將很有可能影響他現(xiàn)時的判斷,往往出現(xiàn)偏執(zhí)與孤僻現(xiàn)象,如果作為送入社會最后一關的大學教育不能施以正確的引導,將會給社會帶來潛在的隱患.因而了解大學生孩童時期的心理與行為習慣,對大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1.2大學生心理行為習慣現(xiàn)狀
從20年前的清華大學朱令鉈中毒案,到2004年的云南大學馬加爵案、揚州大學秋水仙堿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國礦業(yè)大學鉈鹽投毒案,直至2013年復旦投毒案等一系列校園傷害事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學生對生命的無視和淡漠,敲響了大學生心理與行為教育的警鐘.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困境是大學生最突出的四大“心病”.據(jù)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發(fā)現(xiàn),全國大學生中,有高達25.4%有焦慮不安、神經(jīng)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等心理障礙;而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的調查表明,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yè)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咨詢與發(fā)展中心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咨詢的問題中有1/3與寢室關系、同學關系有關;不少大學生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情感糾紛、考試排名等原本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事情而結怨并使矛盾激化[3],如何排解大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已經(jīng)擺在了每位教育者面前,而分析大學生心理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根源有利于學校開展心理咨詢與疏導工作.
2大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家庭教育致因分析
2.1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們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日益重視,但由于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結構所帶來的家長制的治家方式和家長的無上權威的影響,家長往往更多關注孩子的“私有性質”,認為孩子只是家長的私有財產(chǎn),而忽視了孩子還有其社會屬性的一面.許多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只從其自身出發(fā),認為自己出發(fā)點是好的就是為孩子好,從而出現(xiàn)一些中國式偏狹的家庭教育.比如有些父母要么對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助長了孩子的自私、任性、霸道等行為;要么一味地相信“好孩子是打出來”的,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壓抑孩子的自主性.有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對孩子的人格發(fā)展是否健全則不聞不問或聽之任之.由于家庭教育對人格發(fā)展教育的忽視,使得一些大學生從小就在道德、習慣和行為上出現(xiàn)偏差.
2.2家庭教育的非系統(tǒng)性
相對于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來說,家庭教育在我國還是個非常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教育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嚴格的規(guī)范要求,也沒有系統(tǒng)、完整、科學的教材資料,更多的是自發(fā)隨意的,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往往有太多的非理性成分.一些家長完全以自己的喜好或意愿,甚或以一時的情緒來教育孩子,這種非系統(tǒng)性的家庭教育會導致家庭教育效果的弱化.而在孩子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中的許多不健康因素會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這就導致孩子進入大學后,面對他們道德、習慣和行為上出現(xiàn)的問題,家庭教育往往處于無力甚至失控狀態(tài).
2.3社會轉型期家庭教育的復雜性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西方文化及其家庭教育理念傳入國內(nèi),西方現(xiàn)代家庭教育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觀念在很多方面產(chǎn)生沖突.而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造成了貧富差距,不同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也會帶來不同的家庭教育.此外,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會帶來家庭教育能力的差異.這些都導致社會轉型期家庭教育的復雜性.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獨生子女這個群體已經(jīng)達到了一億之巨[4],而今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暫稱作“獨二代”,家庭教育復雜性問題就更顯突出.家庭教育的復雜性也會使得來自不同家庭的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習慣出現(xiàn)很大的偏差.
3家庭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心理與行為引導策略
3.1教育者以身作則,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理念
從生活中學習是心理與行為養(yǎng)成的核心理念,特別是家庭教育至為重要.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父母教育孩子要誠實,可自己卻撒謊,這對孩子的心理與行為養(yǎng)成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家長的言行不一不利于孩子誠信理念的培養(yǎng).那種認為只有在與孩子談話或教育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的理念是錯誤的,家長穿著、一言一行、為人處事等都是對孩子的教育,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潛在教育[5].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樣,做好這個榜樣對孩子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與行為習慣具有潛移默化的暗示和指導作用.
事實上,孩子送進了大學家長往往就不管了,這顯然是個誤區(qū).更需要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習慣的再培養(yǎng),否則就有可能導致不良后果.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對于教育者來說,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誠信的老師是基本的要求,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誠心.俗話說“金誠所至,金石為開.”消除私心,對每位學生一視同仁;奉獻愛心,關心困難學生;時時熱心,解決學生心理陰影.其次,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做事要腳踏實地.荀子曾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3.2以人為本,樹立大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是上進的基礎和動力,自信是成功的鑰匙,給每個學生以最大的信任,正確地幫助和引導使其成為人格完善的人,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自尊心、自信心是大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向善的基石和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人最可怕的就是心靈中最敏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每個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都需要得到同樣保護[6].
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導致學生變異心理與行為的產(chǎn)生.作為孩子的父母,沒有哪一個不想教育好孩子,也沒有哪一個不是真心愛孩子,但往往卻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其實愛不僅僅是掛在嘴邊,是需要用心、用行動去實現(xiàn)的.有些家長自詡對孩子嚴格,總懷著“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就變壞”的心理去教育孩子,雖然反對溺愛孩子已經(jīng)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孩子做不好,父母打罵孩子,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依然存在爭議,在文明社會的今天,“不打不成才”的老觀點也該休矣.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也許孩子并不十分優(yōu)秀,但是首先需要得到父母賞識,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在父母的賞識中,孩子才能樹立自信心.大學也同樣需要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要尊重學生,且教會學生學會自尊自信,才能把學生真正培養(yǎng)成為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有用人才.
3.3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家庭教育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對人產(chǎn)生的是基礎性和根本性的影響,父母天生就是教育者的角色,根據(jù)“教育者先受教育” 的原則,父母應該首先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而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歸根結底也是為國、為社會教子[7].學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續(xù),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直至走上社會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的.因此,教育孩子不僅是家庭和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同時學校和社會應該擔負起教育家長的責任,為父母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現(xiàn)實生活中,家庭教育的成功意味著一個良好心理與行為習慣的孩子的成長,為學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為最終成才走向社會、造福人類創(chuàng)造了條件;反之,如果家庭教育失敗,則意味著將一個不良心理與行為習慣的孩子送向了學校,如果學校教育不能夠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就可能成為問題學生,最終走向社會也是不穩(wěn)定因素.
家庭是孩子心理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啟蒙導師,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習慣,甚至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有些父母沒有盡到啟蒙導師的作用,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體會孩子的感受,就會有意無意地傷害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對于這類家庭,學?;蛏鐓^(qū)需要對家庭教育進行必要的干預和引導.做好孩子的啟蒙導師,就要身體力行,從孩子幼兒時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要幫助孩子認識事物的好壞、辨別自己言行的對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設身處地地愛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有矩可循、明辨是非、自信守諾、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培養(yǎng)誠信的理念,樹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都能夠科學理性地、有愛心地重視孩子的教育,那么不僅對孩子的成長、家庭的穩(wěn)定,乃至國家的未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8].
參考文獻:
[1]楊帆.淺談現(xiàn)代教育中的家庭教育[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08(3):47-48.
[2]張喜轉.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編及調查[D].鄭州:鄭州大學,2006.
[3]新華網(wǎng).大學寢室相殘悲劇頻發(fā)大學生心理問題受關注[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3-04/30/c-124645887.htm,2013-04-30.
[4]鄭媛.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淺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4(8):139.
[5]王群.論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6]趙迎新.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J].科技信息,2012(34):371.
[7]張蕾.家長學校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蘋洲中學家長學校為個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8]顧小莉.初探孩子初等教育存在的問題[J].時代教育,2012(24):227-228.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education
GU Xiao-li1,YU Cheng-hai2
(1.General Office,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2.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problem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which draw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Therefore,it becomes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analyze root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state and behavior.Family education affects children's special character and senior social affection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ir mental and behavior habits.Rules for children set in family educatio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ong excellent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habits in universities and establishing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lutlook on life.The school education,one of whose essential parts is cultivating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habits,is the continuation and elev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habits from the perpective of family education,reveals that both colleges educators and family should set good examplse by their own behaviors and cultivate children's sense of honesty.The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premote college students' selt-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nd establish a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mong the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y;behavior;habit
文章編號:1672-2477(2015)06-0046-04
收稿日期:2015-06-01
作者簡介:顧小莉(1970-),女,安徽蕪湖人,小教一級,本科.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