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宇, 董廣智
(揚州職業(yè)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
芻議高職旅游專業(yè)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李金宇, 董廣智
(揚州職業(yè)大學, 江蘇 揚州225009)
摘要:當前高職旅游教學中相對于旅游文化知識的傳授,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比較缺乏,筆者在“中國園林”教學改革實踐中,注重知行合一。理論教學,通過滲透傳統(tǒng)文化思想、繪畫理論、詩詞文賦等內容來實現(xiàn)審美教育;實踐教學,通過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以審美誘導的方式,提高學生對園林的審美感知力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高職旅游專業(yè);中國園林課程;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提高,要通過后天的訓練,即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胸藏丘壑,方有所得。作為高職旅游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將來多從事導游工作,除了他們自身的儀容、儀表、談吐、姿態(tài),離不開美的塑造外,導游本身就是把自然美與人文美介紹給旅游者的一種審美活動。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在《旅游離不開美學》一文中就說:“旅游,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審美活動?!盵1]學者王柯平也說:“旅游是一項集自然美、藝術美和生活美之大成的綜合性審美實踐活動?!辈⒄J為旅游“它熔文物、古跡、建筑、繪畫、雕塑、書法、篆刻、音樂、舞蹈、園林、廟宇、服裝、烹飪、民情、風尚……為一爐,涉及陰柔、陽剛、秀美、崇高、綺麗、疏野、飄逸、繁縟、明快、悲壯、輕松等一切審美形態(tài),有益于滿足人們從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層次的各種審美欲求。”[2]他們都強調“審美”,指出審美在旅游活動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自始至終伴隨著人們旅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旅游活動的全程。
1高職旅游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缺失
審美教育說到底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一環(huán),從實際情況看,隨著當前旅游管理專業(yè)的規(guī)模擴大、學生數(shù)量的急劇增加和就業(yè)的壓力,使得旅游專業(yè)教育中出現(xiàn)了急功近利的傾向。課程安排重“旅游經(jīng)濟”等方面的內容,對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審美重視不夠。比如在課程的設置上,大多“偏重于經(jīng)濟類、管理類以及工具性、操作性強的實用性課程,文化含量較高的人文社科類的課程相對較少,因此培養(yǎng)出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但知識結構單一,缺乏文化上的厚重感。人文知識教育的缺乏必然造成畢業(yè)生在實際工作中潛力和后勁不足,很難適應旅游業(yè)對人才的要求?!盵3]對此,“中國園林”課程作為旅游學科一門重要的專業(yè)選修課,通過中國特有的園林資源,滲透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2高職旅游專業(yè)“中國園林”課程內容的側重點
在高職院校“中國園林”這門課程中,園藝專業(yè)、建筑專業(yè)、藝術專業(yè)、旅游專業(yè)都有開設,但他們學習的側重點應是不同的。園藝專業(yè)學生重在學習生態(tài)學、觀賞植物、植物栽培等方面的知識;建筑專業(yè)學生重在學習城市景觀、園林建筑、園林工程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藝術專業(yè)學生重在學習園林景觀設計、園林綠化設計、園林公共空間布置等方面的知識。總體來說,園藝為主的院系,重植物;建筑為主的院系,重建筑;藝術為主的院系,重規(guī)劃。而旅游專業(yè)學生則重在園林文化的感知與園林美的傳播。在旅游專業(yè)學生職業(yè)技能及素質要求中,有一條就是要能掌握史地文化知識和美學知識,要能帶領游客游覽,并重點介紹景點典故、傳說、個性美的特色等。落實到具體的“中國園林”課程,就是重在對學生園林審美文化的熏陶和培養(yǎng)。因為他們自身不僅是日后的旅游從業(yè)人員,是旅游者的直接審美對象,也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美的認識者與傳遞者,這就必然要求他們自身要有勝于一般游客的較高欣賞水平。而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則要來自于他們較深厚的美學素養(yǎng)。
3“中國園林”課程中的審美滲透
“中國園林”這門課程,內容涉及了園林史、藝術史、思想史、技術史、比較史以及傳統(tǒng)園林營構手法的繼承與發(fā)展,可以說涉及面廣,知識點多,對此,筆者在講授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審美滲透。
高職的學生一開始接觸園林這門課程時,他們對園林的理解,只停留在對疊石理水、亭臺樓閣的表象感官上,如假山,可以爬,可以登,可以在山洞里鉆得樂此不疲。但為什么此處疊山,為什么中國園林幾乎無石不園,他們是不了解的,至于假山的壘疊用了什么手法,這座假山顯示出怎樣的個性美,學生就不知其理了。也就是說,他們對園林的審美是簡單化、淺層次的,這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導游,他們不但要能感受到美,還要能講出產生美的具體緣由。要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在理論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灌輸審美的理解力和審美的鑒賞力,而這一切首先要有相關的知識做基礎。
3.1.1傳統(tǒng)思想文化在“中國園林”課程中的滲透
“縱觀園林界的前輩,汪菊淵、陳俊愉、孟兆楨院士無不具有深邃的國學知識,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盵4]可以說,只有梳理出中國園林表現(xiàn)形式上的藝術、思想源頭,才能讓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中國園林的民族精神、中國味道。
中國園林的形成、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園林的樣式、特點,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有變化,尤其是傳統(tǒng)思想文化對它影響深遠。如何理順它們與園林的關系,筆者從儒、道、釋三家入手,在詳細分析各家思想、理念后,具體闡述各家思想對中國園林營構的影響。如園林中建筑的堂正型、偏副型特點,堂正型,即廳、堂等建筑在園中一般體量大,居于正位和主位;偏副型,即館、軒等建筑在園中一般體量小,居于次要位置,這樣的安排布局,就是受了儒家尊卑有別的影響。園林中重自然,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花草樹木多任其生長,不加剪裁的特點,則是受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影響,既追求物象的自然,更追求境界的自然。園林中造境的清遠幽深以及園林造景手法上的好借塔影,則是受到了佛家禪意的的影響。
3.1.2詩詞文賦在“中國園林”課程中的滲透
中國園林強調意境的創(chuàng)造,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有“中國意境的內涵,在園林藝術中的顯現(xiàn),比較在其他藝術門類中的顯現(xiàn),要更為清晰?!盵5]所以,中國園林也被稱為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而中國園林中的題名、楹聯(lián)寓意與景觀呈現(xiàn)出的畫面是相鋪相成,互為表里的,這些文字是景的文眼,是景觀意境的深化,這就需要導游人員有文學的素養(yǎng),詩者的心境,由景抒文,又由文點景,只有這樣,才可講解出景觀蘊含其中的意旨意趣。
如揚州晚清名園“寄嘯山莊”,即取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句子:“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蘇州耦園內南端水榭“山水間”,則取自歐陽修《醉翁亭記》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鳖U和園諧趣園中的“知魚橋”、北海的“濠濮澗”、承德避暑山莊的“濠濮澗想”的景題和造景,其典故都出自莊子的《秋水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魚之樂?’”可以想見,如果不知道這些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就不能體會出造園者或園主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也就無法觸摸到園林勝景下的“詩意靈魂”。這也難怪園林學者陳從周先生說:“中國園林與中國文學盤根錯節(jié),難分難離。我認為研究中國園林,似應先從中國詩文入手,則必求其本,先就其源,然后又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園論園,則所解不深。”[6]
3.1.3繪畫理論在“中國園林”課程中的滲透
陳從周亦曾說:“著名的造園家,幾乎皆工繪事”,又說:“所以不知中國畫理畫論,難以言中國園林”。[7]人們常說的“名園可圖,名畫可園”,就是指出了二者密切的相互關系,也就是中國園林的修造很多是建立在山水畫理論上的。那么,在園林課程講解中,深入闡述繪畫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比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論述山水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逼浔疽獗緛硎悄槌龈黝惿剿牟煌卣?以提示畫家在描繪時加以注意。但他文中提到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卻成為了后世造園家追求的目標。造園家們試圖將這些不同的山水特點融于一爐,一并體現(xiàn)在有限的園林天地之中。中國造園史上第一部專著明末計成的《園冶》,里面提到的“地偏為勝”、“徑緣三益”,就是可行;“蕭寺可以卜鄰”、“遠峰偏宜借景”,就是可望;“看山上個籃輿,問水拖條櫪杖”,就是可游;“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就是可居。
再如,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里“臥游”的提法,他所謂的臥游,就是用畫筆把足跡所至的名山大川,繪成圖畫,懸于室內,朝夕玩摹,如臨其境。這種“臥游”的形式,卻成為了后來私家園主雖居小園,精神世界卻自得自足的理論基礎。不需涉遠,不需真山真水,卻可得自然山水之樂。此時,他們眼里看到的現(xiàn)實中的山水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胸中要有丘壑。這個觀點的確立,也對賞園者樹立了一個重要的審美參照,既在一個欣賞者的眼里,在園林中看到的不只是純物質的山水花木,而更是一個滿足精神世界遨游暢神的心靈家園。
此外,園林中“步隨景異”的布局方式,完全是中國繪畫里散點透視的再現(xiàn);而園林中“四時一園”的造園手法,其美學源頭則是中國繪畫里獨特的“俯仰往返,遠近取與”的取象之法。[8]可以說,理解了中國繪畫理論,才可以真正理解古代造園家的“匠心”與“慧眼”。
高職教育教學,除了強調理論學習,更重視實踐應用。本著“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筆者通過運用任務驅動、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在“中國園林”課程教學實踐中滲透審美誘導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授“對造園諸因素的認知”內容時,就選擇了到“揚州何園”的實地考察。在實踐教學之前,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首先給學生布置一些問題,如“水心亭為什么建在西園的東面?”、“修繕的片石山房假山是否有瑕疵?”、“東園與西園之間的過渡空間你怎么看?”這些問題都與審美有關,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實地考察過程中,邊走邊想邊思考。再通過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照實景,聯(lián)系園林歷史、聯(lián)系課堂所學知識,把理論知識與實地考察相結合,把課堂所學與現(xiàn)場實景相結合。具體實踐內容如下,(1)聯(lián)系課堂所講的揚派疊石手法(挑、飄、架等),學生要能在何園假山前,具體指出山石的拼疊名稱,并做簡單分析。(2)課堂所講的廳堂、樓、軒、亭等建筑,學生除在現(xiàn)場一一指認外,更要考察它們的類型、性格、功能等。特別是廊建筑,廊的種類按橫剖面分為空廊、半廊、復廊、雙層廊,以及按造型劃分為爬山廊、疊落廊等,學生要能在何園中,具體指出廊的類型名稱及功能特點;(3)課堂所講到的中國園林的藝術追求,“重自然,多變化”,在何園中,具體是通過什么營構手法來表現(xiàn)的。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對水池駁岸的認識、對通往水心亭兩座橋的認識、園中水口處理的認識,從而把追求自然、追求變化的造園手法落到實處。
在實踐考察結束后,再要求每個學生完成一篇《何園考察報告》,比如,分析出何園的假山(通往讀書樓的貼壁假山,水心亭的西山,怡萱樓的南山,片石山房的假山)與建筑的性格功能、審美特色;總結出何園布局的特點,分析其園林意境的生成規(guī)律,形成感知園林美的欣賞能力角度。
在上述整個過程中,教學形式以討論為主,教師則以審美誘導啟發(fā)。高職旅游專業(yè)的學生,年齡在19-23歲,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達自己觀點想法的欲望。通過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討論,強化他們的參與感,激發(fā)興趣,主動探奇求知;強化他們的表現(xiàn)欲,獨立思考,充分表達觀點。學生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在現(xiàn)場略加點撥,答疑解惑,其效果是,一方面,在討論和問答中鞏固了已有的知識;另一方面,實現(xiàn)了師生的零接觸的互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表達的個性,較好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這樣的實踐教學不斷深化,最終達到:(1)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鞏固中國園林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2)學生通過園林實地的看與聽,師生討論,對園林中的疊石、理水、花木、建筑等構成元素有直觀的理解,對園林營構的藝術手法、審美追求有充分的認識與感受;(3)培養(yǎng)學生深入探求的精神,強化對園林實地解讀的能力。從對具體園林要素的感知中,升華為欣賞園林美的認知方法,培養(yǎng)其舉一反三的能力。
4結語
當然,“中國園林”課程除了在以上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審美滲透外,還可以把幻燈、投影、電影、錄像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引進課堂教學中,通過比較,增強直觀性、趣味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提升審美素質。
總之,審美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在“中國園林”有限的課時里,很多知識點還只能是淺嘗輒止、提綱挈領,在教學中,教師需反復告誡學生,要真正掌握園林藝術的精華,具備良好的園林藝術審美能力,還需要課后乃至今后工作中,大量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的累積,并把外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審美驅動,形成自覺的審美訴求,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旅游行業(yè)優(yōu)秀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導游人才。
參考文獻:
[1]葉朗.旅游離不開美學[N].中國旅游報,1988-01-20(03).
[2]王柯平.旅游美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3]石英.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探析[J].知識經(jīng)濟,2011(1):137-138.
[4]趙鳴.園林教育與國學[J].中國林業(yè)教育,2005(2):33-34.
[5]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陳從周.中國園林[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6.
[7]陳從周.未盡園林情[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9.
[8]李金宇.論“四時一園”在中國古典園林營構中的深層意蘊[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楊潔)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Tourism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Jin-yu, DONG Guang-zhi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tourism courses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gets less attention, compared with imparting them the tourism academic knowledg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i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Chinese Gardens,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achieved in the theory teaching by mixing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s, painting theories, and classical Chinese poetries,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students’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sh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task-driven an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s, guided in the aesthetic way.
Key words:tour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se of Chinese Gardens; aesthetic ability
中圖分類號:F 5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693(2015)04-0060-04
基金項目: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蘇人才辦[2012]38);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yè)群建設項目(201223)。
作者簡介:李金宇(1973—),男,揚州職業(yè)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