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教育讓人成為最好的自己》龐海芍
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孫剛成獨著的《教育讓人成為最好的自己》在目前“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容易迷失自我以及學術浮躁的境況下,以其對教育浸潤多年的切身感悟和學者敏銳獨有的視角,用優(yōu)美的文字向人們呈現(xiàn)了貌似世外桃源但又可以實現(xiàn)的一種理想化教育,即教育要“回歸生命原點”,“順性達情將每一個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心智相對完整、具有甜美心境和獨立人格的最好的自己”。該書2015年7月面市,短短三個月就登上了網上書店當當網的暢銷書排行榜前列,社會反響良好。
結識孫剛成是源于他在北京理工大學師從郭大成教授讀博。現(xiàn)在有幸品讀他的新作,看他用優(yōu)美細膩的文筆解讀教育,用深厚扎實的理論分析現(xiàn)實,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沒有淺薄浮夸,更沒有晦澀枯燥。回顧全書,自感有以下特點,謹愿與作者和眾多讀者分享。
一、結構嚴謹,條理清晰
該書由序言、四個章節(jié)和后記組成。拋開序言、后記和以“我的教育語錄”出現(xiàn)的高度凝練和升華的第四章,正文部分的三個章節(jié)從“‘靜待花開’的美麗”隱喻回歸生命本真和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基本理念談起,繼之以教育信仰的詮釋、建構和實踐經驗總結,為理想的教育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撐。在此基礎之上,作者用“理想的教育是準備實現(xiàn)的夢想”為題,點明了理想教育實現(xiàn)的路徑。從理念澄清,到信仰養(yǎng)成,繼而歸于實踐取向和路徑,可謂體系新穎,結構嚴謹而完整,邏輯縝密而清晰。
二、縱橫古今,兼收中西
該書內容詳實,資料豐富,是一部既可以案頭學習用書,又可以秉燭夜讀之書。書中不僅囊括了古今中外偉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如孔子、懷特海、雅斯貝爾斯、馬克思等人;還包括了中西歷史上著名大學的發(fā)展典范,比如歐洲中世紀大學、劍橋大學和中國的西南聯(lián)大,二者相互映襯說明“靜待花開”之美的理想教育才能使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書中關于教育思想的探討,作者并沒有“老生常談”,而是將其置于該書旨趣和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進行解讀。如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者就用教育公平的理論對其解讀,視角獨特,引人深思。關于著名大學的發(fā)展,作者追根溯源,力圖證明學術自由是大學發(fā)展的精神航標,也是教育發(fā)展的靈魂,立論有根有據,說理不偏不倚,不僅豐富讀者的知識,而且給讀者寫作方法的引導。
三、關注現(xiàn)實,力求致用
首先,作者著書的緣由之一就是對自己摯愛的教育實踐的指導與關照。作者在后記中引用了一句學生多次對他說的話:“老師,上您的課是一種享受。我們還沒上夠怎么就結束了?”以本人之見,學生沒有上夠首先表達了學生上課過程的輕松愉悅,其次應該是希望老師能再多給一點啟發(fā)與思考。正如作者所言,課堂應該是“活生生和富于生成”的課堂,追求真、善、美,教師和學生應該充滿生氣與活力,相互成就,從而成為最好的自己。另外,該書也處處體現(xiàn)著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和教育改革的深切關注。書中第一章的開篇就說明了當下社會經濟發(fā)展給教育改革帶來的一些問題和困惑,進而作者提出教育應該回歸生命原點,大學應在大學精神的引導下,追求學術自由;教育家應該主動追求文化自覺,“實現(xiàn)從必要的烏托邦到教育信仰支撐下的精神超越”;因此,當下的教育改革應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并且重視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關注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家國情懷,而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對當下教育改革的分析與探索和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天衣無縫地實現(xiàn)了融合。
四、娓娓道來,潤物無聲
現(xiàn)時代有一個突出特征,就是要說現(xiàn)實就一定要批判,并且越激烈越顯出深刻,要說教育就一定要大談教育問題,這樣方能說明自己的獨特。但是,該書卻相反,作者關注現(xiàn)實,但不會言辭激烈以批判為主,而是以闡明本質指出具有可行性的發(fā)展路徑為旨歸。所以,閱讀該書,思考教育,卻少艱深難懂,通篇如和風細雨般沁人心脾。就連最能體現(xiàn)理論性的章節(jié)標題作者也寫得詩情畫意,比如“教育是‘靜待花開’的美麗”、“教育是看得見的信仰”、“理想的教育是準備實現(xiàn)的夢想”等等。粗看,這哪是教育理論著作,分明是心靈雞湯,但是細讀卻又極具內涵,非這幾個詞不能表達。這種行文風格如同作者一樣,低調而深刻,平和且從容。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教育學博士)